以“文化”经营班级 ——构建班级文化新模式的思考 温州八中 班级文化由浅入深,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三者构成了班级的隐性德育“场”,陶冶学生,发挥着育人的功能。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形成整体。 班级文化在理论上多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所谓显性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是可见的环境文化。隐性文化,则是一种“软文化”,包括班集体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度、观念和行为文化。班级文化缺乏显性文化,班级教育会失去强大的载体;但班级文化缺少隐性文化,班级教育就丢失了升华的灵魂。 马卡连柯提出:一切良好的教育应从建立班级集体开始。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和进行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班级文化最直接的影响。即使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班级就像人一样,是有思想、有性格、有精神的。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班级建设改革方案中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命力”。学生就是在集体中接受教育,作为班主任,如何和学生共同撑起一片天,将班级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美好家园呢?我想,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依恋的友情、亲情、“爱”情,而这种真挚的感情一定源自心与心之间相融相通、和谐共鸣的文化氛围。因此,班主任必须非常重视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以优秀的班级文化凝聚人心、引导成长、促进发展,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 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资源和力量。社会学研究成果表明,中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最直接地接受他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小环境的文化影响。我们所要经营的是和谐的班级文化,它是一种充满文明健康、理想道德、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综合存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三个层面来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构建班级文化的新模式。 物质文化即指班级所在的教室,及其能够充分利用起来的各种文化设施。教室作为固定的学习场所,其根据班主任、全班学生的美学思想,布置、装点起来,具有熏陶力、感染力的环境氛围和情调,对学生而言是很有归属感的。物质文化是显性的、浅层的班级文化。但是,在布置时,必须突出时代性和人文性,着眼于总体的和谐统一。尽管物质文化属于显性的、视觉层面的文化,却是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赖以形成的“隐性德育场”。只要将其涂上浓浓的文化色彩,突出其文化品位、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就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文化环境。这种德育“场”的形成,将对陶冶学生人格、熏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高尚情感起到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因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带领全班学生,共同营造班级物质文化氛围,搞好教室环境的布置。 营造班级文化,物质环境是基础。教室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地,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就得美化教室环境。它不仅体现班级的精神面貌,还体现教育教学的宗旨。在班级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就曾创设了如下独有的文化景观。 站在教室门口,首先吸引你的就是“班级心愿”:“相聚三年,幸福一生”,八个书法大字;整齐有序的桌椅、新颖别致的图书角、窗台上娇艳滴翠的花草,告诉你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有高雅情趣的孩子;黑板上方是我们的班训——“友爱拼搏,非同一般”。 前门里侧有“我是最棒的”每周新星风采照片展区,张贴着班级每周评选出的多名优秀学生的个人风采照,个个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欢乐!在后黑板的左侧有“成长大舞台”,张挂着每个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成长足迹展板,形状各异、五彩斑斓、个性飞扬。班级的宣传窗则被分成班级行为公约、班级格言、班级大事宣传栏和每周美文等若干小板块。至于那别具一格的“名人名言”(其实是学生自己写的精彩语句)等,更是班级独有的文化景观。 教室环境营造物质文化氛围,就是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如主办优秀日记专刊、优秀美术作品、优秀书法作品展览,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使教室成为充满潜力,充分体现和谐、灵动、凝聚的教育资源。 制度文化不等于制度,而是指制度制定过程中师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全班学生是否对制度价值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广泛的认同,是否成了学生自觉的行动。只有各项制度符合学生的需要,真正发挥了规范作用才能称其为制度文化,才具有德育功能。应不应该制定制度、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如何执行制度、怎么保证制度得以实施,这些问题,大家说了算,才叫民主。制度是班级全体定的,也是用来规范和服务班级的,执行起来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同时,在讨论制度过程中,班级成员会对制度制定的目的、作用、制度的内容、制度的执行等,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更全面的理解,认识制度的深刻性、贯彻制度的自觉性、维护制度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实行自主管理。这样既使班主任从繁忙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又使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形成班级独特的制度文化。 为规范班会费的使用,班委成员提出制定相关班规的建议,全班同学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组织委员对同学的建议进行整理和分类,公布在宣传橱窗里,全班同学进行自由讨论、修改。最后在班会课对每一条建议由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有三分之二学生同意即可通过。这样经过“酝酿——讨论——表决”的程序就产生了《班级班费使用规定》: ①成立“班费监督与使用委员会”,由11人组成。 ②如果要使用班费,首先以书面的形式向“班费监督与使用委员会”提出申请,有8人或8人以上同意方可开支。 ③对于一般支出,由委员会批准即可。 ④若使用大额班费时,一定要通过全班同学集体表决决定。 ⑤如果班委因急事使用班费,事后也必须通过委员会审批。 在教育学生学习做人的过程中,采取民主开放,点滴引导,逐渐升华的办法,从班干部抓起,进而推进到班集体全部。在学期结束之际,干部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述职,陈述了他们的工作效果,每一位班委的工作实绩,都得到了同学的认可。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班主任,靠有形的躯壳控制,这让学生是害怕的;而靠无形的精神来引导,是让学生信服的。 班级制度,要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各具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给制度以灵魂,使制度富于人性化。一个人性化的班级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需求,必须体现出对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尊重,因此,班级制度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应该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由学生们自己来生成,这样的制度由于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充满着活力。 三、追求和谐人文、浸润爱心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深层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被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坚韧、自信、勤奋、向上、诚实道德素养。 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我组织学生讨论:我们生活、学习在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生命,将来要成为怎样的奇迹?通过充分酝酿,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班训:“友爱拼搏,非同一般”。同学们认为这八个字凝聚了班级集体的精神,他们对班训不仅仅有着字面的解释,更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学生们自己形成的价值取向,其约束力是无形的,推动力是巨大的,“友爱”成为班级的连接纽带,“拼搏”成为班级的奋斗精神,“非同一般”成为班级的发展目标。现在“友爱拼搏,非同一般”已经是我们班级同学的共同追求,是我们班级文化的精神灵魂,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和谐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有积极活泼的班风,而且要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任务,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学初,我们提出“追求一种理念,追求一种过程,保持永恒而纯洁的友谊”的口号。师生们把班级变成舞台,传播知识、传播欢乐、传播友谊,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班主任引领着一群充满激情、团结向上的同学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大家除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之外,都执著地追求着一种“激流勇进”的人生态度。 主题班会课上举办了多种多样的“学术沙龙”活动,开展了“我也是名人,我也有名言”的班级‘名人名言”推介活动,“种一颗诗的种子,添一缕智慧的光芒”的“快乐诵读”活动、 “听君一席话”的演讲活动…… 班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羽毛球比赛、足球比赛、中秋节庆祝会、元旦晚会等等。这些活动使许多学习上不突出的学生,能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向班上同学展示他的才华,从而增进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了他们对班级的亲近感和“家”的归属感。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能否接受这个班,取决于班集体能否满足他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需要,是否受到必要的尊重,是否被别人认可。营造班级文化,精神引领是核心。强调文化育人,寻求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这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所追求的。 四、构建班级文化的理想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