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花生树》:回归生命本源

 棋中王 2012-06-12

  何频著《杂花生树》是一本讲述自然之道的书。

  《杂花生树》的精神内里,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情基因。所谓“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艺术与生命的觉知一致,是一种主张感悟与性灵的哲学,这在当代已残存不多。殊不知这种对自然万物的感恩与敬畏,谦卑与庄重,却支撑起我们的生命与灵魂。

  后工业时代,所谓“知识分子”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得到了彰显,却导致了名士的缺乏。《杂花生树》让我们体悟到了久违的“士”的味道,作者尽情地描绘着外部世界的变迁,其实一直在竭力实现回归内心、驻守精神家园的诉求。

  怡情草木花树,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返回纯净状态、寻觅生命本源的美好途径,诚如作者所言“这既是中国古人入世的方法之一,又是他们出世的宗教”。书中作者多次提到“辛夷”这种植物。“辛”的本义为“大罪”,而“夷”是视之不见,或者非见所及的存在,“辛夷”也就是能够将人生的苦恶通过修为转化为“平坦无阻”,这是一种大智慧。所谓“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真正的圣人与智者,似乎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善于从困难中解脱出来,而智慧的生成往往需要依持个体生命与自然的参禅入定,在万象合一、物我同化之中,体验出道的超脱与禅的意趣。

  由此,《杂花生树》的价值,不再是简单的植物学知识介绍,也不单是对历史人物“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喟,而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界花木生灵的敬畏、虔诚之心,来严正、恭敬地管理自己的内在,以在学识、智慧与道德的修养上达到身心和谐与自在。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生活准则与态度。“毋不敬,俨若思”,对宇宙万物的恭敬、对外在世界的恭敬,最终实现的是自我人格的宽容博大。而现实的外部世界,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带给人类的却是焦虑与干涸。这个时候,能控制住随波逐流的欲望,在草木中涵养心性,生发智慧,是多么难得。《杂花生树》中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与绘图,就是这样浸润了诗化哲学的意境,弥散着大自然的审美意趣。而封面那袋随书赠送的植物种子,分明是在告诫身心日渐疲惫的赶路人:在钢筋水泥的生活中,千万不要忽略与丢失了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命本源的“种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