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者的“四有”

 沪学 2012-06-12

收藏者的“四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民間收藏活動快速發展,已經成了普通群眾十分喜愛的業餘文化生活、全社會都比較關注的一項產業。
  
  那麼,怎樣才能搞好收藏﹖我覺得搞收藏要做到“四有”,即有心、有眼、有膽、有緣。
  
  第一:有心,是熱愛收藏的明顯特征
  
  有心,首先是要熱愛收藏,並把收藏當成事業,這是收藏之本。它包括三層意思。其一是要“處處留心”,其二是要有“平常之心”,其三要有“恒心”。
  
  先說“處處留心”。古人講,處處留心皆學問。把這句話套用、移植到收藏上,就是處處留心皆藏品。收藏是一項需要用“心”去做的事業,它絕對垂青於有“心”之人。愛好集郵的人都知道,中國郵政賀年?有獎?明信片從1992年首發以來,已有12年。由於它使用方便、形式多樣和富有濃鬱的親情味而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但由於其始發時間相對較近,加之數量巨大,很多人覺得,收藏和研究的意義不是很大。要想以此組成專題郵集並參展,也難獲高獎,一般的集郵者都不願涉足。但卻有這麼一位有心之人,知難而進,編組了《中國郵政賀年?有獎?明信片》郵集,參加了2001年全國首屆生肖集郵展覽並獲得金獎。此人就是江蘇省郵資封片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生肖集郵研究會常務理事楊福才。
  
  再說要有一顆“平常之心”。人們常說“平平常常才是真”,但輪到自己,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很難有一顆平常心。搞收藏的,巴不得自己手中的藏品都是珍品,這是可以理解的。搞了多年收藏,到頭來一件珍品都沒有。於是,晝思夜想、孜孜不倦地尋覓珍、奇、特、稀的藏品。實際上這是很難的。想一想吧,世上哪有那麼多的珍品﹖如果普天下都是珍品,那珍品也就不珍了。事實上,現在被稱為珍品的,在它剛剛出生時,就十分珍罕。如各個朝代的官窯瓷器,當年就是皇上把玩的珍品,數量非常有限,民間很少能見到。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流傳,除了各大博物館,一般人現在很少能夠看到真品,您那裏怎麼能有﹖再如宣德爐,當年打造的數量就非常少,是稀世珍品,現在怎麼會一下子冒出那麼多宣德爐來﹖不是假的又是什麼﹖收藏,從本來意義上講,是一種玩耍,是一種娛樂,是一種傳承,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情感,是一種寄托,是一種積累,是一種沉澱。夢想一舉成名、一夜發財,既不現實,又不可能。到頭來隻能是自尋煩惱。與其這樣,倒不如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這樣才更實際一些。譬如,想集郵的,從收集自己身邊的實寄封做起:愛看戲的,從收集戲單做起;集煙標的,自己抽完煙把它收起來就是了。總之,從與自己工作、生活、愛好相關的方麵入手,拋棄名韁利索的羈絆,成功的概率或許會更高一些。
  
  再者要有“恒心”。收藏是一輩子的事,需要長期堅持,持之以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肯定不行,一定要有“不到黃河不死心”的韌勁。在江蘇徐州的九裏區,有一個我國唯一的專題聖旨博物館--中國炎黃聖旨博物館。該館收藏的66道舉世罕見的聖旨和其他與此相關的大量文物,背後隱藏著一個個艱辛而動人的故事,參觀者無不為館長周慶明的“恒心”所打動。1986年,周慶明聽朋友說,成都馮先生手中有一道聖旨,周二話沒說,坐上火車直奔成都。但成都的馮先生卻說自己沒有聖旨,隻告知萬縣的張某有一道家傳聖旨。趕到萬縣後,張某就是不鬆口。周慶明在萬縣呆了一個多星期,隻好無功而返。朋友被他的誠意所打動,又給他提供了一條信息,說是綿陽還有一道聖旨。於是,周慶明又踏上了到綿陽的列車。到綿陽後,好不容易找到了物主,但全家人都害怕老太太不同意。原來,這道聖旨是“文革”時老太太冒著很大風險、糊在廚房的牆上才設法保存下來的。周慶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了老太太,才把聖旨拿到手中。如果周慶明沒有一股百折不撓、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恒心”,就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聖旨博物館。
  
  第二:有眼,是提高收藏質量的重要保證
  
  收藏的眼力,其碼有三大要素,第一是定性,要看得準,解決“是什麼”的問題;第二是定量,要看得清,解決“有多少”的問題;第三是定位,要看得遠,解決“怎麼樣”的問題。看的準,就是要有對藏品質量定位的眼力,少買或不買假貨。大眾收藏活動的驟然興起,收藏市場的快速發展,不同層次、不同經曆、不同目的、不同地域的人們一起湧入這個領域,曆史的、傳統的、現代的各色藏品粉墨登場。不解決“是什麼”的問題,非吃虧上當、付出高昂的學費不可。榮寶拍賣行2003年拍賣會上,有一件徐悲鴻的《春之歌》,起拍價為200萬元。由於各路藏家都比較看好,價位一路攀升,最後一位藏家以346.5萬元的價格成為這件作品的新主人。非常有趣的是,這件作品1999年曾進入過拍賣會,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交;2001年這件作品再度上拍,以73萬元成交。從流拍到低價成交再到高價成交,是什麼在起作用﹖是物有所值為什麼當年乏人問津﹖是買家走眼為什麼今天會有那麼多人追捧﹖據介紹,這件作品很有它的奇特之處:首先,一向以畫馬著稱的徐悲鴻,像《春之歌》這樣畫牛的題材比較少見,是真是偽開始沒人好下定論。其次,這件作品上的牛腿,看上去很像馬腿,是明顯的敗筆還是另有它意,人們尚不得而知。在諸多因素不確定的情況下,人們當然不敢染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一些謎底逐漸被揭開。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作品的定性問題。原來,徐悲鴻的這幅《春之歌》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準備贈送張大千的作品,由於種種原因沒有送出。建國後,其妻廖靜文女士將這件作品連同其他多件作品一起獻給了國家。後來徐的子女申請退回部分作品留作紀念,《春之歌》才由徐伯陽收藏。1990年徐伯陽在香港愛丁堡廣場舉辦個人收藏展覽時,這件作品名列其中。就是說,作品流傳有序,真實性的問題迎刃而解,其稀缺性也被市場認知。由於是真品,定性問題解決了,所以買主才敢以高價收進。業內人士分析,隨著書麵市場的進一步繁榮,如果兩三年之後再度投放市場,絕對不止現在這個價位。看的清,就是要善於發現藏品所蘊藏的文化含量,善於發現藏品所具有的內在的美學價值。譬如硯台的收藏,同樣是一方硯台,有的人視而不見,見而不賞,賞而不知其趣。有的人卻能慧眼識寶,甚至還能點石成金。差異在那裏﹖在眼力。因為硯台本身既有大自然億萬年的神秘造化,又有藝術家們製作時的妙手精雕,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神奇精美藝術品。而它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含量,在於獨到眼力的發現。硯台上那深沉柔滑的質地,精美絕倫的花紋,絢麗多姿的色彩,奇特的圖案,能讓有眼力的人體察到“一硯一世界”、“一硯一景觀”的宇宙奇觀,享受到“無聲的音樂”、“彩色的詩篇”的情趣;藝術家們雕刻的那流暢的線條,高雅的題款,精美的圖案,能讓有眼力的人品味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曆史沉澱,揣摸出文人墨客們“日撫珍品度永晝,夜枕佳硯夢魂隨”的癡迷。
  
  在收藏界,眼力是成就一名收藏家的關鍵。人生在世,金錢、時間等等都有可能擁有,唯有眼力最難得。
  
  眼力是學識、時間和經曆的積累。徐邦達先生是我國當代最著名的書畫鑒定大家之一,享有“華夏辨畫第一人”和“徐半尺”之美譽。但他是集六七十年的經驗、過眼三四萬件書畫作品才到這個境界的。
  
  第三:有膽,是搞好收藏必備的心理素質
  
  膽大漂洋過海,膽小寸步難行。實踐越來越多地說明膽略、膽識在收藏領域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高價位、高品位藏品的收藏上,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近十幾年來,字畫收藏成為藏界的“焦點”,拍賣會上,大家、名家雲集。為有膽識的藏家提供了施展身手的舞台。比如謝稚柳,是蜚聲中外的書畫家、鑒賞家和詩人。由於作品存世較多,生前作品價位雖有大幅攀升,但總體不是太高。1992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其巨幅精心之作《峨嵋金頂》以34萬港元成交,創當時謝稚柳作品市場最高價。謝稚柳去世後,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再一次推出了此作,估價為28—35萬港元。由此看來,1992年買主以34萬港元收入囊中,出價顯然偏高。但沒想到這幅力作受到海內外眾多買家的青睞和追捧,竟出人意料地以103.47萬港元成交,為估價的3倍,再創謝稚柳作品市場新紀錄。在此我們不能不佩服當年那位買主的膽識。無獨有偶。中貿聖佳拍賣公司2003年拍賣會上,齊白石的《詩意山水冊頁八開》引起人們的反思。這件拍品以1661萬元人民幣成交,創齊白石作品最高價位。然而,也就是此冊,在1998年秋季拍賣會上,僅以195.5萬元成交。時隔5年,價格升漲10倍還多,成為中國文物藝術品升值率最高的。動不動就是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投入,沒有非凡的膽略,絕不敢輕易染指。
  
  字畫收藏如此,瓷器收藏同樣是這樣。作為傳統的收藏大項,瓷器遠不如字畫那麼受人追捧,但卻為有膽識的藏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1992年,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明代瓷器受到海內外藏家的普遍關注,最後以286萬美元的價格成交?折合港幣約2230萬元?。當時不少人認為拍賣價格過高。可剛剛過了八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再次推出此物時,落槌價達到了4404.47萬港元,八年翻了一番。
  
  第四:有緣,是可遇難求的重要機遇
  
  藏界講究緣分。無緣時,踏破鐵鞋無覓處,甚至終生難得一見;有緣時,得來全不費功夫,甚至會感到是上帝專門送給你的,是別人專門為你預備的。藏品價值逾千萬元的古錢幣收藏家李成誌老先生也曾經有一次奇緣:有一天,先生的老伴上街買菜,發現一個賣古幣的新攤位,趕忙回家告訴先生,老兩口立馬帶錢來到古玩攤,以一元一枚的價格買走了攤主人兩千多枚古幣。經過半年時間的整理,挑出大批珍品。屬“古泉五十名珍”的有32枚,七大名品俱全;另有一級品50枚,罕見的起義軍鑄幣30餘枚,外域錢幣20枚。這些讓藏界行家們心驚肉跳、甚至是終生難求的珍品,竟讓先生一次低價收入囊中,不能不說是一種奇緣。
  
  有緣,實際上是一種機遇,它可遇而不可求。大收藏家張伯駒曾有一段“一夜得夫妻硯”的美談:一日傍晚,一送舊貨的商販來到張府,拿出一塊好端硯。硯上銘有明末藝妓“柳如是”字樣。張伯駒斷為真品,喜出望外,徹夜未眠,夢中思念,如能再得柳如是夫君錢牧齋的寶硯,配成一對,那就太好了。第二天一早,信步北京琉璃廠,無意中又得“錢牧齋硯”,夢想成真,令藏界羨慕不已。張伯駒的成功,就得益於一個機遇。
  
  但是,機遇並非虛無縹緲,人在機遇麵前也不是無能為力。事實上,機遇總是鍾情於有準備的人。你有豐富而淵博的知識,你有長期練就的非凡眼力,你又能忙裏偷閑擠出一點時間,你手頭又有可供支配的一點閑錢,你又是一個熱心收藏的有心人,機遇就隨時可能降臨到你的身邊。對每一個收藏者來說,更多的不是沒有機遇,而是在機遇麵前束手無策,抓不住機遇,讓機遇白白地溜走了。為什麼幾乎是相同條件的人,有的成功了,有的一事無成﹖就是很多人都是由藏品研究入手而成為專門的學問家的。他們不但研究藏品本身所蘊藏的文化底蘊,而且把藏品放在其生存的曆史環境中去尋找與社會、自然的相互聯係,發掘其更深的文化內涵和沉澱,並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研究各種文化的相互傳承、滲透和影響的關係,獲取更為深厚的、凝聚在藏品中的時代信息,從而達到陶冶自身情操、發掘曆史文化遺產、貢獻社會和人類的目的。收藏,從本質上說,是曆史的記錄,微縮的百科,精深的文化。因此,收藏的過程,就是對某一階段曆史、某一行業曆史或某一類文化知識深入了解和係統研究的過程。比如我國著名的古筷收藏家藍翔,收藏古筷20多年,1993年撰寫出版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箸文化專著《筷子古今談》,為此多次應邀到台灣地區、韓國等舉辦古筷展覽。筷子,這個再簡單不過的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具,千百年來,我們的祖祖輩輩一天三頓都在使用它,可是沒誰去認真研究它。但是,它在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的曆史地位,卻是不容置疑的。藍翔慧眼獨具認真收集它,靜下心來潛心研究它,終成正果。可以說,藍翔走的是一條收藏與研究相結合的成功之路,它的研究成果對人類都是一個貢獻。這樣的事,心浮氣躁的人做不到,淺嚐輒止的人也做不到。
  
  收集藏品,是個非常艱苦的過程,也是個充滿樂趣的過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