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廉洁故事集锦

 哲然图书馆 2012-06-12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以廉为金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在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于谦两袖清风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唐朝宰相卢怀慎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注: 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陈寿:三不喜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魏书》
   陈寿,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因其祖父戌卫辽东,遂入籍宁远。历任户科给事中、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南京刑部尚书等职。
   早在他少年时期,有一次拾到金子,但他分文未拿,坐守一个晚上,终于将金子交还给失主。1472年,他考中进士,授官户科给事中,从此登上官路,他一生做官四十年,直做到尚书,他都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他有三不喜:一是不喜随意弹劾官吏;二是不喜为子弟亲友争功或谋取好处;三是不喜金钱财物。
   他初为官时任给事中,给事中是言官,纠劾百官是其分内的事情,可是陈寿却从不弹劾朝廷官吏,他的这种做法让人感到奇怪,他为此解释说: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
   弘治年间,他到陕西做官,当时的陕西地区经常遭到边地少数民族的骚扰,他到之后,整顿了军务,使地方上安定了下来,有一次,各部族首领率众来战,派出少数骑兵来诱敌,有些明朝将领不知道是计谋,准备出击,陈寿却不准,他独自来到帐外,与数十名骑士坐在凳子上吃东西,敌军见了,怕有埋伏,连忙退却,陈寿乘机下令出击,结果大获全胜。当他向朝廷保捷报时,有人说让他在捷报上写下战士的名字,他说:吾子弟不事弓马,安得以欺朝廷?他的公正无私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护和爱戴。

  陈寿从小便不爱财,至有守夜还金之举,当官后不改初衷,清正廉洁到底,他当了右副都御史那样的大官,因为得罪了专权的太监刘瑾,被命罚米二千三百石,布一千五百匹,陈寿平时清廉不取,除去俸禄外,一无所有,被命罚米布,贫苦不能偿,只好上书自诉,刘瑾也知道他的清贫,只好免去了处罚。
   陈寿自己从不爱财,同时他对贪污的官吏也敢于严厉惩办,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在他调任南京兵部侍郎时,在陕西要离开时,整整一天,车轿也没能前进一步,史书上记载说,军民数千人,拥集抚台,泣留公(指陈寿)。公曰:君命也。出城之日,号呼之声震地。
   陈寿为官四十年,为官清廉,家无余钱,以至于家贫无家可归,只得流离失所,住所不蔽风雨,甚至在死后也无钱下葬。但他三不喜却永远的留在了后人的心中。

    
   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入京》
   于谦,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不畏强暴,刚正不阿。著有《于忠肃集》。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围攻北京,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任兵部尚书,主持军事,成为救时宰相。此后一直主持朝政。天顺元年(1457年),守门之变后被害。
  宣德初年,他受命巡抚按江西,他到任后,平反冤狱,打击富豪,为民请命,安抚流离,政绩卓著,很快便得到明宣宗的重视,亲自手书于谦之名授与吏部,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当时他年仅三十三岁。
  正统六年,于谦上书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于谦居官三十五年,一直兢兢业业,不贪私利,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深为后人称颂。当时,官场腐败,贿赂公行。尤其是英宗即位后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勾结内外贪官污吏,擅作威福,大臣进京,必须馈送重金厚礼,否则后果难堪。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决不随波逐流。他每次进京,只带随身行装。好心人怕他遭殃,劝说:你不带金银入京,也应带点土特产品送一送啊!他举起袖子笑笑说:我带有两袖清风!于谦身居兵部尚书大任后,口不言功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所居仅蔽风雨,常被错认野人家。他曾作诗形容他的床小小绳床足不伸,多年蚊帐半生尘。他遭诬谄被杀,抄家时,竟家无余资。抄家者见正屋紧闭,还上了锁,认为必是钱财藏其内,打开一看,原来都是皇帝赏赐的物品。
  于谦死后,石享的党羽陈汝言代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贪脏累计巨万,英宗召集大臣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受重用,死时没有剩余财产,陈汝言为什么那么多。石享低下头不能回答,天顺三年(1459年),石享被关进监狱,第二年死在那里。天顺五年,曹吉祥谋反全族被处死,于谦的冤案才真相大白。
  他曾经在16岁那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表明了他一生为官的原则:不与世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理想,清廉刚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子:节用爱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始祖,被尊称为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自幼家境贫寒,3岁丧父,是母亲颜氏将他抚养长大。后做小官,官职最高到主管鲁国的司法,此后便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进行讲学授徒,整理典籍,他的言论被其弟子收集于《论语》中。
  孔子的思想精华在于仁政德治节用爱人。在《论语?述而》中记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集中体现了其廉政思想。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温、良、恭、俭、让,把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之一。节用,即不奢侈,是指生活上革奢务俭,经济上节约财政开支,宽厚民力,使民以时,不掠夺农民,奖励生产等。节用的经济思想也是治国施政的根本基础,因为为政奢侈,必导致伤财,伤财必害民,故爱民必先节用。节用之后,实施仁政才会有丰厚的经济基础。节用是薄敛的前提,孔子反对官府对民众过多的压榨,要求他们惠民敛以从薄,这样百姓才能近者悦,远者来,国家也才能足食、足民、民信之
  孔子认为,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指出,做官的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爱人二字是孔子以德治天下廉政思想的高度浓缩。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直接把结合,反映了孔子要求执政者从自身做起的思想,政者正也,子帅不正,孰敢不正。孔子还具体指出了做官者应当具备的五种美德:一是施民以实惠而自己不贪求;二是使民劳作有度而不生怨言;三是行仁政;四是安泰自若而不傲慢;五是容貌威严但不让人生畏。同时应该摒弃的四种恶政是:虐、暴、贼、有习(小气)
  孔子的节用爱人思想是我国古代廉政思想中的宝贵财富,我国历代廉吏无不以此为其廉政的基本出发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内涵,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曾激励了许多从政者廉洁自励,拒贿反贪,对后代臣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