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家逄小威:用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梦想

 阳光分享图书馆 2012-06-13
 
 时空交错,中国体育界英雄辈出,冠军们个个风采依旧,金牌也依然锃亮辉煌。是他们,将中国的体育事业高高擎起,更将2008年的奥运会迎进了祖国的怀抱。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吉林美术出版社、北京天际视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奥运即将到来之际,共同策划出版了中国历届奥运冠军肖像摄影作品集——《英雄》,并举办了相关的展览。活动已于2008年4月26日落下帷幕,而这134幅冠军的最新风采却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在人们心中竖起了又一座英雄的丰碑。这丰碑凝聚了活动所有参与者的至爱与奉献,更凝聚了摄影师逄小威刻骨铭心的酸甜苦辣。

    他用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梦想

    其实摄影的方式很多,可是逄小威就“一根筋”似地喜欢“人物肖像”,他创作的几大题材的作品都是人物肖像。逄小威说,这是他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梦想”。

    1966年,逄小威10岁,因父亲资本家的身份,全家被赶回烟台老家务农。他从小就喜欢表演,在学校里独唱、合唱、朗诵样样拿得起来。后来他考上了当地的“五七艺术大学”,专攻舞台表演,一学就是两年。当时烟台话剧团准备上演话剧《万水千山》,他就去报考,一考即过,但在“政审”时出了问题:由于父亲的资本家身份,他被拒之门外。

    逄小威当时心里很不服气,心想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一定要做演员,而且还要到更大的地方去做!不久,山东省话剧院又来招演员,他兴冲冲地去了,朗诵了一首叶挺的《囚歌》,被通知录取,但最后依然没能过得了“政审”这一关。父母为此非常自责,劝他放弃做演员的想法。他却暗自咬牙——一定要成为演员,决不改变。

    回忆往事,逄小威说自己从小做事就特“一根筋”,特认“死理”,绝不会轻易地改变初衷,常常是撞了“南墙”都不回头!正是这样的“坚持”,让他感受到了柳暗花明的欣喜。

    1977年落实政策,逄小威全家回到了北京。当时全总话剧团正在招演员,逄小威怀着有些悲壮的心情又去参加考试,没想到很顺利地就考上了,并于第二年拿到了大红封皮的工作证。他说自己当时激动得真想放声大哭一场。

    在话剧团演了一些角色,他渐渐觉得自己是一个不那么好合作的人。他认为,演员的本质就是研究人、表现人,通过人物的神态去刻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形象,演员本身就是艺术生命的创造者,但现实中他似乎很难实现这一理想。

    后来他尝试着去做另外一些事。当时演艺界都知道“全总”有一个出了名的“三兄弟”,这就是逄小威、葛优和李洋。这“三兄弟”自己搭班子拍东西,拍的多是一些单本戏(电视剧)。逄小威是摄影师,葛优是演员,李洋是导演。

    真是造化弄人,冥冥之中的集体无意识,却从此奠定了他们三个人此后的人生之路。在“三兄弟”的班子里,逄小威是摄像、摄影一人担,既录制又拍片。当他肩扛摄像机、手握照相机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找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那种感觉——他可以掌控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他从镜头里看到了生命的光辉、人生的历练以及生活中的万般感受……他欣喜地意识到,照相机于关键点的截取,对于事物本质的阐释与叙述更直观、更凝练、更震撼、更富有内涵。从此,他手中握紧的相机再没有松开过。 
   他一直对“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这一说法存有疑问

    上世纪80年代末,逄小威被出国大潮“卷”到了日本。

    日本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大摄影师,比如森山大道、竹内敏信等等,中国不少摄影师都不同程度地受着他们的影响。逄小威最喜欢的是日本著名的人物肖像摄影大师上田一颜。上田一颜的人物肖像作品拍得非常经典,而且全部是黑白人像,日本很多艺术家都是他的拍摄对象,如我们熟悉的演员高仓健、栗原小卷等。

    逄小威开始对拍摄人物肖像作品情有独钟,而且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要求自己的作品必须简洁、大气、含蓄、有力量,他追求朴素、自然的拍摄风格,他认为真正美好的、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一定具备这样的品格。在拍摄《面孔》和《英雄》时,他从不带化妆师、道具师,只有他的夫人随行做些辅助工作;他不要求拍摄对象化妆,不要求他们的服饰,一般只用室外的自然光,从不用闪光灯。134位奥运英雄除了极个别的,比如刘璇,因为拍摄时她正在录制节目而化妆外,其余全部是素面朝天。

    逄小威认为,人物性格以及其内心世界的展现,其实就是一双眼睛的丰富演绎,捕捉到了眼神的瞬息变化,也就品出了人物内心的味道,这也正是人物肖像摄影的精髓所在。最常态、最真实的英雄,只需要一双传神的眼睛就足够了。靓丽的瞬间固然养眼,但那并不代表事物的本质,比如很多拍自然风光的摄影师非常喜欢拍日出和日落,他也知道那确实很美,但那只是1天24小时中的一瞬,只占1天的一点点,而不是常态,为什么不可以花大力气去表现1天中最常态、最真实、最自然的景观呢?他一直对“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这一说法存有疑问,他觉得瞬间可能是精彩的,但可能并不代表事物的本质。

    拍到真实自然的传神之作并不容易,除了瞬间的把握外,拍摄对象是否具有所需要的最佳的精神状态也非常重要。对此,逄小威自有秘诀。这秘诀就是真诚。

    他从开始打电话联系对方时就抱着一种谦谨和真诚的态度,未见面就让对方感受到他的诚意;拍摄的时间和地点等都听从对方的安排,并且告知对方,他除了拍摄没有任何要求;拍摄时他也不摆布拍摄对象,从不说“笑一笑”、“抬抬头”、“低低头”之类的话,他的嘴里永远只有几个字:“好”、“太好了”、“太棒了”……他给对方以充分的自信,让对方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拍摄对象在他的鼓励下,情绪会逐渐地放松下来,表情也会慢慢地自然起来,“英雄本色”就会真实地流露出来。

    逄小威说,拍照片和做演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都要研究人、表现人,但摄影归根到底还是摄影师的个人表现行为。

    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华诞,逄小威用了4年多的时间拍摄了1000位电影人的肖像,并出版了画册——《面孔》。著名电影人王中军在为画册所作的序言中说:“想起费里尼生前的一句话:‘拍电影嘛,不过是拍演员的脸罢了。’说得真好,将此作为逄老师这个摄影集的注解真是妙绝。绘画大师陈逸飞生前看了逄小威拍摄的人物肖像,沉思良久说:“我很喜欢,这是国内少有的人物肖像。” 

    他说他是一个喜欢简单的人,他的生活和摄影都力求简约

    从《面孔》到《英雄》再到逄小威拍摄的其他专题,所有影像都是黑白的。逄小威说:“相比彩色照片而言,黑白摄影更像一首诗,它概括性更强,语言更精练,内涵更丰富,视觉上给人一种力量感,而我喜欢有力量的感觉。”

    刚开始搞摄影时他也是黑白、彩色都拍,但那时黑白卷便宜,彩色卷又少又贵。如果拍彩卷,从购买胶卷到拍摄再到最后冲洗出样片,他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所以只能多拍黑白片。没想到的是,他渐渐地喜欢上了黑白的世界。

    他喜欢黑白灰自然过渡中那种大气磅礴、不饰雕琢、含蓄而又简洁的韵味。他说他是一个喜欢简单的人——喜欢普通,喜欢平常。人们常说搞摄影是做减法,对他而言,不但摄影,生活也是减法。他不懂什么是名牌,衣服穿着舒适、随意、干净就行了;吃饭也不讲究什么口味,吃饱就行,一切从简是他对生活的唯一要求。包括他使用的器材也很简单,134位英雄拍下来,只用了一台康泰时相机、210mm的镜头、柯达VS120反转胶片,他觉得器材适合自己、使着顺手就行。这正像他在摄影中所做的减法——减到极致,减到不能再减为止。为了减少周围环境对拍摄主体的干扰,他略去了一切背景,只拍人物的特写。对黑白图片的热衷其实也是他倾心做减法的心态使然。

    逄小威说,在图片的表现上,黑白灰的处理是十分讲究的,这种讲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层面,二是精神层面。世界著名摄影大师亚当斯作品中对黑白灰影调的处理最为逄小威所推崇,他认为亚当斯的处理绝不单单是后期制作上的掌控,也绝非只是其手工技艺的高超所致,而源于亚当斯对自己的影像和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把握。亚当斯眼中的月亮、雪松、树林……无一不是他演绎自己内心世界的活道具,镜像未至心像已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