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放性高考题汇集【很灵活的一类哲学主观题】

 仁寿春秋 2012-06-13

开放性高考题汇集【很灵活的一类哲学主观题】  

2012-05-30 17:09:59|  分类: 高考真题 |  标签: |字号 订阅

1.(2011福建文综,39)
材料一 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051公里,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材料二  福建省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得31:16.7:52.3转变为2010年得9.53:41.15:49.32,但与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大。在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并说明你是如何运用的。
【解析】
此题应分两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答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第二部分说明如何运用。答好本问,第一,注意答题的角度,其角度是唯物辩证法;第二,注意从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总结哲学道理;第三,回答如何运用时注意结合材料进行说明。

【答案】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既考虑福建海洋经济自身的发展.又立足福建经济建设的全局。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看到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也看到它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曲折。
③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福建省情,制定建设海洋强省的发展规划。



2.(2010安徽卷)(28分)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 “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
(2)请你结合乙同学的发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说发展低碳经济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3)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2)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分析:试题取材社会热点,通过再现某校高二(1)班的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过程,巧妙地将上海世博、世博安徽以及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等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第(1)问,考查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生要从甲同学的发言中概括出“历史悠久、一脉相承”,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概括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概括出“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第(2)问,要求考生从乙同学的发言中获取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论证发展低碳经济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影响。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相一致,因此,考生可以调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知识,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第(3)问,切入点小,设问指向明确。考查考生描述和简单释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要抓住“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评价这一探究活动。


3材料一:某市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变化表

年份 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农村居民实际增长率(%)
2007 12.4 9.6 15.8 5.8
2008 8.6 8.2 13.2 5.2
2009 10.1 8.7 13.7 5.4


     注:2009年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1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65元。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的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1)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8分)
(2)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2分)
(3)在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8分)

【答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分析问题,又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如在看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变化和差异时,又抓住收入影响消费这个重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不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如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运用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知识分析材料二,解答上述问题。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36集红色经典电视剧《毛岸英》于2010年10月22日始在央视黄金档持续热播,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再一次感动中国。本剧全面展现了毛岸英从出生到牺牲英勇奋斗、壮烈殉国短暂而伟大的生命历程。剧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真挚的情感令很多有着一定历史记忆的观众动容,同时也触动了不少80后、90后观众的心灵,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强烈的理想主义信念、道德情操的震撼,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材料二:沈阳作为抗美援朝的大后方,曾为抗美援朝仿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沈阳也是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集中代表,在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曾被称为“共和国装备部”。20U年1月11 — 14日召开的沈阳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沈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1.5%。很多市民认为,这个目标符合党和国家的科学发展观。
(1) 结合材料一说明,红色经典电视剧《毛岸英》热播的文化意义。(12分)
(2) 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这一目标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 (8分)
(3) 你在解答问题(2)时,得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方面的启示(不少于两点)? (8分)
【答案】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该剧热播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贡献力量。(4分)
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该剧热播有利于提高人的素养,激发爱国热情。(4分)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该剧热播有利于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分)
(2)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分)
②该目标中,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体现第一要义是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及失业率控制目标,体现核心是以人为本;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体现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各方面目标的总和体现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答出三个方面即可得6分)
(3)启示有: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住重点,统筹兼顾;②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之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既要搞好整体,又要注重局部,特别是关键的局部。(两点即可,每要点4分,原理和分析材料各2分。其他辩证法方面的回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5、(2011年安徽高考38题)《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描绘了安徽省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五’,心系安徽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目标解读

在讨论《纲要》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同学甲向大家出示了下表:

表二  安徽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部分

指标


2010年预计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财政民生支出(亿元)


1096


2403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788


力争31576


>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285


力争10570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151.5


9500


18


(1) 同学们围绕表中目标纷纷发表意见,请你谈谈提出上述目标的经济学依据。

★观点评说

同学乙说:“除了重视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安徽的发展还要推进基层民主自治进程。许多与百姓利益攸关的事情要靠他们自我管理,这样才能共创幸福美好家园。”

(2) 请你运用民主管理意义的知识评说同学乙观点的合理性。

★感悟反思

(3)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本次探究活动对我们的启示。

【解析】第(1)问以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为背景材料,以探究题形式,从经济生活角度设问,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设问提出上述目标的经济学依据,就是材料中的内容所体现的经济学道理;然后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财政”、“收入”、“消费”、“城镇”、“农村”等,一一作答即可;最后要注意答案要点要全面,答案组织要专业化、术语化。
【解析】第(2)问考查学生对民主管理意义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题目设问要求比较具体,指向明确。从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作答即可。答意义型的问题,要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这样一个思路总结答案,这样安排使答案具有逻辑性。
【解析】第(3)问考查学生对《生活与哲学》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的掌握。首先要明确“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范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然后结合材料从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分析即可;还要注意所答语言要符合启示这一隐性要求。对“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一范围把握不准,则会导致答案不全面而失分;语言表述不科学也会被扣分。

答案:(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考生若从统筹城乡发展、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等方面作答,可酌情给分)

答案:(2)基层民主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答案:(3)重视保障民生和推进基层民主启示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推进基层民主启示我们要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同学们关注安徽发展启示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6、(3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应问题:
日前,某中学课外政治活动小组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观点,开展探究性教学实践。下面是他们借助网络、社会调查等途径取得的一些数据材料:
表一: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状况
人均拥有收入(元) 占全部可支配收入比例 拥有财产性收入家庭占城镇居民家庭比例 人均财产性收入相对2002年增幅 主要取得途径及比例
出租房屋收入 投资所得 利息收入
244.01 2.1% 18.2% 138.9% 51.8% 29.2% 11.0%

注:①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②“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表二: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与资金市场发展状况
年份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万亿元) A股市场发展状况
上市公司 市价总值 投资者开户数
2002年 8.7 1275家 4.6万亿 6700万户
2007年 17.2 1509家 30万亿元 1.2亿户

材料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的投资意识空前高涨,股票账户和基金账户急剧增加,其中新增A股账户相当于2001年到2005年的总和,多数新手缺乏投资知识和风险意识。上证综合指数从2007年初不到3000点,10月16日摸高到6124点,随后出现大幅下挫。11月30日收于4871点。
如果你是兴趣小组的成员,请你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活动成果报告。
(1)结合表一、二,谈谈你对目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状况的认识。(6分)
(2)从经济学角度看,怎样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12分)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问题,有关部门怎样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9分)
(4)从思维方法上看,分析本次探究活动给我们的哲学启示。(5分)

【解析】本题模拟探究教学活动,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1)题主要检测学生阅读提取信息、归纳描述事物等学科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综合评价的要求,在分别把握表格一二的基础上,理清其间关系,合理加以表述。(2)问的解答,要注意针对上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甄别回答;(3)问,要注意材料的要求,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建议,即结合国家职能的知识作答;(4)注意结合前面整个探究过程中所渗透的思维方法,从哲学角度加以概括。
【答案】(1)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的扩大,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财产性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状态,但财产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比例依然很低,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家庭比例还较小,获得财产性收入的途径还比较狭窄。(6分)
(2)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保证(3分)切实提高劳动收入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关键因素。(3分)这要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并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结构;(3分)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切实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私产。拓展投资渠道,稳定市场秩序,保护好中小投资者利益。(3分)
(3)建议1:履行经济职能,强化市场监管,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建议2: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努力防止股市大起大落;建议3:履行文化、公共服务职能,加强风险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每条建议3分,共9分)
(4)要坚持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坚持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辩证地认识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5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