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柏(cuibai)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5-30米,胸径达1米;树皮灰褐色,呈不规则纵裂;小枝互生,幼 时绿色,扁平,排成一平面,直展,叶鳞形,二型,交互对生,4片成一节,长3-4毫米,中 央一对紧贴,先端急尖,侧面的一对折贴着中央之叶的侧边和下部,先端微急尖(幼树之叶 呈尾状渐尖);小枝上面的叶深绿色,下面的叶具气孔点,被白粉或淡绿色。雌雄同株,球 花单生枝顶,着生雌球花的小枝圆或四棱形,长3-17毫米,弯曲或直。球果当年成熟,长圆 形或椭圆状圆柱形,长1-2厘米,直径约5毫米,成熟时红褐色,具3-4对交互对生的种鳞, 种鳞木质,扁平,先端有凸尖,下面1对小,微反曲,上面1对结合而生,仅中部的种鳞各生 2(1稀粒种子;)种子1个短翅和1个与种鳞近等大的翅,种翅膜质。
地理分布 分布于云南中部及西南部武定、禄丰、昆明、安宁,易门、石屏、元江,墨江、 普洱、思茅、澜沧,龙陵,贵州南部三都、丹寨、平塘、荔波、从江,广西西南部靖西,海 南昌江、乐东,琼中、五指山等地。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分布区为亚热带中部和南部以及热带山地气候。年平均温13-17℃,年 降水量800-1 200毫米。土壤为红壤,pH值4.5-5.5。翠柏在云南呈零散的小面积分布,多见 于滇中南干热河谷的上缘山地,也偶见于滇中高原海拔偏低的地区。中性偏阳树种,幼年耐 荫,以后逐渐喜光。耐旱性、耐瘠薄性均较强。林分上层乔木以翠柏为优势,并有杜英Elae ocarpus sp., 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Roxb.et Ker.)Dietrr、黄皮花树Wendlandia sc abra Kurz. 云南油杉Ketelleeria evelyniana Mast.等混生。当森林遭受破坏后,常有云 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白皮柯Lithocarpus dealbatus Rehd、光叶石栎 L.maire i(Schottky)Rehd.等侵入,形成针阔混交林。更新良好,母树周围幼苗最多,随着幼树喜光 阶段的来临,耐荫性的减退而逐渐死之。花期3-4月,果熟期9-10月。 保护价值 翠柏属仅两个古老残遗的种,间断分布于北美与中国,我国台湾还有其变种—— 台湾翠柏var.formosana(Florin)Cheng et L.K.Fu,对研究植物区系有重要价值。林质优良 ,生长快,枝叶茂密而浓绿,可作为分布区内荒山造林树种和城镇绿化与庭园观赏树种。 保护措施 目前尚无保护措施。建议将云南易门县茶树村和禄丰县安定等地的翠柏林划为禁 伐林或母树林,或建立自然保护点。海南岛五指山、广西靖西、贵州三都亦应采取保护措施 ,扩大种植,以免翠柏的绝迹。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有隔年结果特性球果成熟后,种鳞开裂,种子散落,要及时采收, 晾干后筛出种子,干藏至春季3月播种,约20-30天发芽,出苗后要搭棚遮荫,幼苗生长缓慢 。用插枝法也能繁殖。 红桧(honggui) 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Matsum. 柏 科 CUPRESSACEAE 现状 稀有种。红桧仅分布于台湾省中央山脉中部及北部山地。由于材质优良,屡遭采伐, 分布区逐年缩小,数量日益减少。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57米,地上直径达6.5米;树皮淡红褐色,条片状纵裂;生鳞 叶的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叶交互对生,长1-2毫米,先端锐尖;中央一对紧贴,外露部 分近菱形,有1个腺点,先端锐尖;侧面的一对船形,折覆盖中央之叶的侧边和下部,背面 具纵脊,小枝上面的叶绿色,微有光泽,下面的叶被白粉。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侧枝顶端; 雄球花卵圆形或长圆形,雄蕊6-8,交互对生,花药3-5;雌球花具5-7对球鳞。球果当年成 熟,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10-12毫米,直径6-9毫米;种鳞交互对生,木质,质形,顶 部具少数沟纹,中央稍凹,有尖头;种子扁,成熟时红褐色,微有光泽,两侧具窄翅。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台湾省中央山脉,北插天山、三星山、太平山、八仙山、大雪山、小 雪山、鞍马山、鹿场大山、香杉山、蒲罗山、望多山、郡坑山、峦大山、阿里山、太鲁阁山 、云雾山、安东军山、关门山、林田山等地海拔1 050-2 400米的针叶林内。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红桧喜温和湿润的气候。分布区年平均温10.6℃,1月平均温5.8℃,7 月平均温14.1℃,年降水量4 165毫米,相对湿度85%。土壤为发育良好的灰棕壤或灰壤,或 土母质为灰色砂岩,土壤中盐基的生物循环较强,表土疏松,团粒结构,酸性反应,pH5.5- 6。红桧一般多在10-20度的东南坡,风力微弱地带,或受山岭包围的溪谷。常与台湾扁柏Ch amaecyparis obtus var.formosana(Hayata)Rehd.混生,或形成纯林。为喜阳树种,根系发 达,天然更新良好,幼树需要一定的光度,生长较快。花期4-5月,球果9-10月成熟,
保护措施 应在红桧分布集中的阿里山建立红桧自然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今后应严禁大 量砍伐,并促进天然更新,开展繁殖试验,扩大种植面积,在大陆适宜地区可引种栽培。 栽培要点 种子繁殖。可选择与红桧立地条件相似的坡或苗圃,在3月直接播种或育苗后移栽 ,用扦插法也易成活,时间在3-4月中旬,6-7中旬和9-10中旬,三年后发根良好,在2-3月 份可以移栽。
岷江柏木(minjiang baimu) Cupressus chengiana S.Y.Hu 柏 科CUPRESSACEAE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条状纵裂;生鳞叶的小枝圆柱形,绿色, 末端的小枝粗1-1.5毫米,3-4年生枝紫褐色或红褐色。叶鳞形,交叉对生,排成紧密的四列 ,长约1毫米,绿色,背部拱圆,中部有1明显或不明显的腺点。球果单生侧枝顶端,近球形 或略长,直径1.2-2厘米,成熟时红褐色或褐色,种鳞交互对生,4-5对,木质,盾形,外露 部分呈不规则的四边形或五边形,中央有短小的尖头;种子扁平,宽圆形或倒卵状圆形, 长3-4毫米,两侧有翅。
地理分布 分布于四川岷江流域的茂汶、汶川、理县,大渡河流域的马尔康、金川、小金、 丹巴及甘肃白龙江流域的舟曲、武都、文县及四川南坪等地。生于海拔980-2 900米的峡谷 两侧或干旱河谷地带。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岷江柏木生长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较长而严寒,夏季温凉,冬干春 旱,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温8-14℃,最冷月(1月)平均温-20-6℃;年降水量500-750(-1 000 )毫米,年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二倍;相对湿度50-70%。土壤中性至碱性,多为花岗岩、石 英岩及石灰岩发育而形成的坡积山坡棕褐土或山地褐土,或生于无结的母质碎块上或千枚岩 ,云母片岩、花岗结晶岩等母质风化的土壤上。岷江柏木为喜光、深根,耐旱的树种,对坡 向选择不严,多生于立地条件极差的悬崖陡壁,仅在少数峡谷地带有小片林分,常以纯林状 态出现,林下的乔木树种有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蒙桑Morus mongolica S chneid.; 灌木以西南杭子梢Campylotropis delavayi(Franch.)Schindl.、马鞍羊蹄甲Bauh inia faberi Oliv.、水木旬子Caotoneaster multiflorus Bunge及细枝孑子C.gracilis Rehd .et Wils.等居多。岷江柏木能长成高达40余米,胸径2米的大树,一般生长缓慢,但在土层 较厚、水肥条件较好的沟谷生长较快。花期4-5月,球果翌年夏季成熟。 保护价值 岷江柏木为我国特有,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和高山峡谷地区中山干旱 河谷地带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材质坚硬、致密、有香气、为建筑、家具、器具等的优良用 材。 保护措施 将残存林分划为禁伐区,对零星散生的单株作为母树,严加保护,为育种繁殖提 供种源。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春播,每平方米用种12-15克。播种后约1月出苗。当年生苗高20厘 米时即可在雨季造林。宜选择干暖河谷地带为造林地。 巨柏(ju bai) Cupressus gigantea Cheng et L. K. Fu 柏 科CUPRESSACEAE 现状 濒危种。巨柏是1974年在西藏东部发现的一种特有植物,分布区狭窄。现有林木的年 龄多在百年以上,其中有些是千年古树。它在山坡上天然更新困难,但沿雅鲁藏布江可见其 幼苗。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25-45米,胸径达1-3米,稀达6米;树皮条状纵裂;生鳞叶的枝排 列紧密,常呈四棱形,常被蜡粉,末端的小枝粗1.5-2毫米,3-4年生枝淡紫褐色或灰紫褐色 ,叶鳞形,交叉对生,紧密排成四列,背有纵脊或微钝,近基部有1个圆形腺点。球果单生 于侧枝顶端,翌年成熟,长圆状球形,常被白粉,长1.6-2厘米,直径1.3-1.6厘米;种鳞交 互对生,6对,木质,盾形,露出部分平,呈多角形,中央有明显而凸起的尖头,能育种鳞 具有多数种子;种子近扁褐色,两侧具窄翅。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西茂雅鲁藏布江中游朗县以东至米林一带河谷地区的山坡下部,甲格 以西分布较多,尼泽河下游的林芝以及波密等地也有。生于海拔3 000-3 400米地带。
保护价值 巨柏为我国特有树种,胸径一般在1米以上,其中有的为千年古树,胸径则达3-6 米。对研究柏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西藏植被的发生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都有较重要意义 。 保护措施 目前尚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建议严禁砍伐,选择分布集中、生长良好的林分作 为自然保护点,对千年古树就要订牌重点保护,绝对禁止砍伐。并大力采种育苗,营造人工 林。 栽培要点 巨柏每年都结果实,采种较为容易,可用种子播种育苗,然后移植。栽培法参照 本属其他植物。
福建柏(fujianbai) Fokienia hodginsii (Dunn) Henry et Thomas 柏 科 CUPRESSACEAE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30米或更高,胸径达1米,树皮紫褐色,近平滑或不规则长条片开 裂;生鳞形、二型,交互对生,4片成一节,长2-9毫米,中央一对紧贴,先端三角形,侧面 一对折贴着中央之叶的边缘,先端钝或尖,稍内曲或直;小枝上面的叶微拱凸,深绿色,叶 的下面具凹陷的白色气孔带。雌雄同株,球花单生小枝顶端。球果翌年成熟,近球形,直径 1.7-2.5厘米,成熟时褐色;种鳞交互对生,6-8对,木质,盾形,顶部多角形,中央凹陷有 1个凸起的短尖;能育种鳞各有2粒种子;种子卵圆形,上部有两个大小不等的膜质翅。
地理分析 分布于浙江南部龙泉、庆元,福建东北部至西部周宁、南平、罗源、连江、闽侯 、闽清、永泰、仙游、德化、安溪、华安、永安、漳平、龙岩、上杭、长汀,江西东部德兴 、铅山、资溪与西南部遂川、上犹,广东北部乐昌、乳源,湖南南部酃县、桂东、宜章、江 华、宁远、道县、东安、新宁、城步,广西北部资源、龙胜、监桂、蒙山、贺县、金秀与南 部武鸣、十万大山,贵州东南部雷山、榕江、从江、荔波、独山、平塘、罗甸与西北部赤水 、习木、仁杯、大方、赫章,四川东南部江津、綦江、泸州、合江、古蔺、雷波,云南东南 部金平、屏边、马关、西畴、文山与中部安宁等地。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分布区主要位于中亚热带至南亚热带,局部产区可伸入北热带,生于 中山以下。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15-20℃,1月平均温5℃以上,极端最低温不低于-12℃ ,年降水量1 200毫米以上。土壤为花岗、砂页岩、流纹岩发育的酸性山地黄用黄棕壤,pH 值5-6。为浅根性阳性树种,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幼年能耐一定的庇荫,在林冠下能天 然更新,但长成小树后,则需光量逐渐增加。能耐一定的干旱。多散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在 个别地方偶有小片纯林。伴生树种在低海拔处主要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杉 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栲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木荷Schim a superba Gardn.et Champ.等;在高海拔有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 Cheng、金毛 柯Lithocarpus chrysocomus Chun et Tsiang、甜槠Castanopsis eyrei (Champ.ex. Benth .) Tuch.、银木荷Scguna argentea Pritz.等。花期3月中旬至4月,球果翌年10月成熟。 保护价值 福建柏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在研究柏科植物系统发育方面有科学意义。材 质轻软,有弹性,纹理直,结构细,耐腐力强,为优良的建筑、家具、仪器、细木工用材。 可选作亚热带低山至中山的造林树种。 保护措施 建议在本种分布较集中的湖南都庞岭等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余地区应保护好现 存母树,开展采种育苗,大大营造人工林。福建安溪半林林场已种有较大面积的福建柏人工 林。 栽培要点 选择15-40年生的母树采种,插种前用0.1%福尔马林或0.1%高锰酸钾消毒,采用 撒播再覆盖稻草,发芽率一般可达80%以上。在高温季节应及时搭棚的遮荫。当二年生苗高5 0-60厘米,侧根本发达时可出圃造林。 朝鲜崖柏(chaoxian yabai) Thuja koraiensis Nakai 柏 科CUPRESSACEAE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达10米,胸径10-30厘米;幼树树皮红褐色,平滑,老树树皮灰 褐色,条片状纵裂;枝平展或稍下垂;小枝互生,幼时绿色,扁平,排成一面,3-4后生枝 红色划砂红褐色。叶鳞形,二型,交互对生,排成4列,4片成节,上下列的叶扁平而紧贴, 先端微尖或钝,具1个明显或不明显的腺点,侧边的叶船形,折覆着中央之叶的侧边及下部 ,先端内曲,背部有脊;小枝上面的叶绿色,下面的叶被白粉。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侧枝顶 端;雄球花卵圆形,雄蕊交互对生,各有4花药;雌球花有4-5对珠鳞,中部2-3对珠鳞各生1 -2胚珠。球果当年成熟,椭圆形,长9-10毫米,直径6-7毫米,熟时深褐色。种鳞交对互生 ,薄木质,扁平,背面近顶端有凸起的尖头;种子椭圆形,扁平,周围有窄翅,上下两端有 凹缺。
地理分布 在我国仅分布于长白山西南部吉林省长白及抚松等县,散生于海拔700-1 800米地 带的针阔叶林内。朝鲜也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朝鲜柏分布区受来自日本海的湿润气候团的影响,因而气候较温暖, 降水较充沛。年平均温大致在3-6℃,仅有季节冻土,1月份平均温-15—-25℃,7月份平均 温多在20-60℃,无霜期为120-150天,年降水量约600-1 000毫米,多集中在6、7、8三个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朝鲜崖柏为阴性浅根系树种,喜生于空气湿润,腐殖质多的肥活 土壤中,多见于山谷,山坡或山脊,裸露的岩石缝中也有生长。伴生的乔木树种有臭冷杉Ab ies nephrolepis (Trautv.)Maixim。岳桦Betula ermanii Cham.、花楷械Acer ukurunduen se Trautv.et Mey.和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 (Hance)Hedl.等。花期5月。球果9月 成熟。保护价值 朝鲜崖柏只分布于我国长白山和朝鲜,对研究植物地理和植物区系都具有科学价 值。木材坚实耐用,可供建筑、家具等用。 保护措施 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外都有星散分布。建议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野生资源 。并在长白山区引种栽培。 栽培要点 朝鲜崖柏用播种育苗或扦插均可繁殖,栽培法与同属其它植物相似。 附录 崖柏(yabai)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濒危种,可能已绝灭。该种是1892年在四 川城口县的一个分布点上采得标本的(分布图上用▲表示)。由于森林已被砍伐,以后曾多次 去原产地调查,都没有再找到。本种与朝鲜崖柏的区别在于鳞叶枝的下面无白粉,中央的鳞 叶无腺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