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识”和“三性”

 eug 2012-06-13

三识”和“三性”

 

 一个人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关键要有“三识”和“三性”。即“见识、胆识、学识”和“悟性、理性、韧性”。

  所谓“见识”,即人对事物的见闻、认识,所谓“先见之识”,是指提前对事物有所认识,有预见性。

一个人见得多,经历的事情多,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才能视野开阔,信息灵通,见多识广,从而成就大事;反之,如果终日关门不出、固步自封,如同“井底之蛙”,耳目失聪,陷入盲目,必然难有所为。

所谓“胆识”,即对事物决策的胆量、果断、魄力。一个人有了见识,没有勇气、没有胆量付诸实施,也是不行的。“当断不断,必留后患”,很多人虽然已有了干成某事的意识和计划,就因为决策不果断、缺乏胆量、胆识,从而错失了良机。胆识是一个人聪明才智与胆略的集中体现。有见识无胆识,往往窝囊;有胆识无见识,往往莽撞。有了见识,也有了胆识,才能成大事。

什么是“学识”?即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不仅强调有知识、有远见、有能力,更注重有思想、有素质、有修养。“追求无止境”,一个人想干大事,或干成了大事,赚了大钱,当了大官,荣容华贵,声名显赫,下一步该怎么办?要想把事业做得更大、要想取得更高的位子和成就、要想生活得更有品位、上档次,就必须在更高的层面追求更高层次的“学识”,从而做一个有思想、有素质、有修养、有魄力、有影响力的、受社会尊重的人。    

什么是悟性?即一个人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对掌握的信息资料分析理解,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具有的触类旁通的能力。悟性不是天生的。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悟性不是看学历,各种学历层次的人当中,有人悟性高,“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人悟性差,“榆木疙瘩不开窍”,拨一圈都转不下半圈;悟性没有公式,不能简单模仿,模仿可以中规中矩,但未必有创造性、开拓性。悟性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善于思考,能跳出习惯思维方式的人,其悟性较高。我们每一个人做事要有悟性,管理经营企业也必须有悟性,做人也必须要有悟性。

那么“悟性”从何而来?一要不断学习。不学习就不知理、不明理。二要勤于思考,学会举一反三,举一反十这个道理。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光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三要敢于疑问。学问学问,就要学要问,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敢于思考和提问,反复思考和提问,层层设疑、并破疑,便可从中悟出许多东西。四要融会贯通。通过对信息资料的理解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正反逆向等多种联想,才能撞击出“灵感思维”的火花。

什么是理性?词典上解释是:“与感性相对。理性认识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整理和改造,从而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反应事物的全体、本质、内部联系”。理性和悟性的意义大体是相同的。如果说有区别,那么理性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通过主观的、客观的统盘考虑,深入披露事物本质,具有模式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特点;悟性则没有一定模式、标准和程序,不能死搬硬套,关键是靠自己“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随地的“悟”。

什么是韧性?是指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广州人讲究煲汤,等不到一定的时候,是煲不出靓汤的;做事业也是一样的,坚持就是胜利,可持续发展就是胜利,如果决策再好、计划再周密,却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是干不成事情的。《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里的“忍”通“韧”,可见“韧性”、“忍性”都是成大事的重要条件。中国人讲究“谦虚谨慎”, “小不忍,则乱大谋”,成功的人保持“低姿态”,聪明的人“夹着尾巴做人”,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个人能够真正达到“宠辱不惊”、“澹泊名利”,方为“高人”。

“见识、胆识、学识”和“悟性、理性、韧性”,它们相互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一些区别;既是相辅相成,又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整体。

2001年“中国企业家活动日”曾提出: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企业家的较量在于见识、胆识、学识和悟性、理性、韧性。我想每一个成熟的人、成功的人,一生大体都要经历“见识、胆识、学识”这三个成长过程,要体验“悟性、理性、忍性”这三个认知阶段。

我坚持把“见识、胆识、学识”和“悟性、理性、韧性”作为人生遵循的一条座右铭,也是我认为做事、做人应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