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难变易的智慧(原创)

 武当书苑 2012-06-14


 
图/网络   文/武当书苑     编辑/武当书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唐朝诗人李白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不禁让人产生了世道艰难的感慨。是的,人生中不免有很多为难事,需要人们去克服它,战胜它。与“难”相对应的是“易”或“简单”。其实,人生是一个由“难”变“易”、由“易”变“难”的辩证过程。是“难”是“易”,全在乎“知”、“行”二字。

唐朝诗人白居易与鸟巢禅师是好朋友。一次,白居易请教鸟巢禅师,“何为佛法?”禅师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白居易听后不以为然地说:“这三岁小孩都懂”。禅师却说:“三岁会说,八十难行”。意思是说,三岁小孩都会说,但八十老翁还做不到呢。原来,人的一生就是“知行人生”。知道并不难,难的是行动。知易行难,说易做难。很简单的道理,很容易做的事情,不去想,不去做,就会变得高深莫测,困难重重。

 

一、  想难与想易。

“想”是由“相”和“心”二字组成的。“相”和“心”单独看各有其义,“相”是多音字,其中有一层意思是指相貌或物体的外观、表象。“心”常指人和动物的器官、思想、感情等。但从这两个字的意思来看,都很平常、单一。倘若将两字合为一体,便是丰富多彩的“想”字,即:思想、想法、想念、理想、梦想、幻想等。关键一点就是看你有没有想法,敢不敢去想。

“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有心无相,相随心生。”这是一句佛语,佛教里的“实相”是指真实永恒的相貌,也指“无相”、“心性”;“心”具备“空”的特征,这是“心体”,而心能生万法,这是心得妙用。撇开与佛教相关的深刻含义不说,通俗地理解这句话里的“心”,是指“心中的念想、想法、观念、态度等”,而“相”是指包括你的面相、状况、基本条件等能表现你目前景象的一切现状。即便你现在相貌平常,其貌不扬,一无所有,只要心中有理想、有梦想,有好的想法,则一切坏的面貌都能改变,即“心好,相也变好”,对你来说,做任何事情就由“难”转为“易”了。反之,你现在的一切条件都很好,包括相貌、文凭、家庭、财产等等,假如你停止了追求和梦想,那么,这一切美好的景象,都会随着你的“无心”,而烟飞灰灭,即“心恶,相也变凶”,这时再简单、再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很难了。

从思考问题的角度看,“想难”与“想易”是指思考问题的难易程度。它受人们的知识、智力、阅历、经验、环境、思维方法等影响。“百思不得其解”是指“想难”,“豁然开朗”便是“想易”。考虑问题过于繁琐复杂,剪不断,理还乱,思路一团烂麻,连自己都不能走出谜团,大脑一片混沌或空白,岂能不难?所以,凡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顺藤摸瓜,单纯一些,简单一点,不沾牛角尖,不入死胡同,思维自然变得清澈透明。事情想的越繁琐越难,想的越简单越容易。问题难就难在如何从“想难”转化为“想易”。“作茧自缚”由易变难是一种愚蠢,“大道至简”由难变易是一种智慧。

从思维方式、方法来看,“想难”难在不知道要想什么。拿得起,放不下,想法不对,瞎操心,乱折腾,“杞人忧天”就是典型例子。“想易”是因为知道如何去思考,即运用科学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越想思路越清晰,越想心里越明白,越想事情越好办。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正在建设武汉长江大桥,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当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四个字“一分为二”的解决办法。“一分为二”就是将大的事情、难的事情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以此类推,一点一点地去做,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去攻关,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就是用这种简单的思维方法,中国桥梁专家克服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让世界瞩目武汉长江大桥。

在科技创新中,也有很多人运用巧妙的思维方法,克难制胜,取得了好的科技成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组合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有人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480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组合式成果占65%,突破成果只占35%。我国科研人员许立言和张福奎在实践中总结了“十二个重组创新思维的聪明方法”,即:加一加(添加)、减一减(减掉)、扩一扩(扩展)、缩一缩(缩小)、变一变(改变)、改一改(改进)、学一学(模仿)、代一代(代替)、搬一搬(移动)、反一反(颠倒)、定一定(规定)。这些既是创新的科学方法,也是一种思维由难转易,事情由难变易的科学方法。可见,“想难与想易”既是相对的,同时也可以相互转化。要学会让复杂变简单,让困难变容易的技巧,避免向复杂和困难的方向转化。

 

二、说难与说易。

语言是思维、思想、心理的表达方式。与“想难、想易”对应的是“说难与说易”。思维和观念的清晰度、条理及智慧等往往也体现在语言上。说话要讲道理,道理想通了,表达自然就容易了。“理屈词穷”是因为道理讲不通,你也就无话可说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理直气壮”是指说话理由充足,慷慨陈词。说话是要讲方法、讲技巧的,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声高”。道理在哪儿,与嗓门的高低是没有关系的。讲道理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沉默是金”有时更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说话并不一定非要口头表达出来不可,还有很多无声的肢体语言,有声和无声巧妙配合,往往能让说话由难变易,达到表达的更高境界。“心有灵犀”,使个眼神,会心一笑,幽默一下,不刻意追求,不矫揉造作,表情达意,一切随心所欲,言随心动,心随意转。

说话作为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要注意表达方式和说话场景。一句话说得好可以使人笑,一句话说得不好可以让人跳。常言道:“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要宽容、大度,要与人为善,得理要饶人,不要冰冷无情,拒人于千里之外。

微笑是温馨的使者,是世界上通行的最美丽的语言。古语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假如你为说话感到困难时,假如你面临尴尬、手足无措、难以启齿、不知所言时,那就请你微笑吧,“微笑露出七颗牙,最美最美就是它”。一个人无论长相好坏,虽然有时无法改变自己的容颜,但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笑脸。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很多人靠说话一夜成名,君、诸侯贵族的座上宾。这些人不愿意在烈日下耕田,一心只想靠脑瓜子和嘴巴过上快活的日子。当然,弄得不好,不仅与荣华富贵无缘,而且脑瓜子也会搬家。

春秋齐国丞相晏婴出使楚国而不受辱,有“晏平仲二桃杀三士”之奇谋,全靠巧舌智胆之功。战国鬼谷子乃“纵横家”之鼻祖,其手下四大高徒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也都精通纵横谋略,个个巧舌如簧,擅长向帝王出谋划策,精彩演绎“合纵连横”之术。战国“触龙巧妙说服赵太后”,终于避免了一场灭国之灾,成功在于说理的方法和策略。三国诸葛孔明纵论天下大势,提出了“先取荆襄后取川,待机而动争中原”的战略主张,为联吴抗曹,舌战群儒,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展示了他惊人地智谋和神奇的辩术。

古代这种舌辩之士还有很多,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个个能言善辩,史称“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有一个精通帝王之术的韩非,他一心为君主谋划,处处为君王着想,他是儒家大师荀况的学生,也曾与秦朝丞相李斯一道学习切磋过,可谓“同窗师兄弟”。然而,韩非没有继承儒家的传统思想,却去潜心钻研法家的智慧,成为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在那个说客、策士横行的时代,可惜韩非并未深得君的重用和赏识。因为,他不幸患有口吃的生理缺陷,不善于言谈。他虽不擅长“口辩”,却擅长于“笔辩”,虽不被君看重,倒引起了秦始皇的重视。秦王为了得到韩非,竟出兵攻打韩国,逼使韩国交出韩非。韩非是得到了,秦王也很喜欢,但没过多久,秦王就不信任他,更谈不上重用。

虽然,韩非为了君王的统治大业,殚精竭虑,可他终生并不得志,无人理解,活得很累。而在此时,唯一赏识他且有同窗之谊的李斯却嫉恨他。因为,李斯自认才能不及韩非,怕日后妨碍自己的前途,于是,暗地与对韩非身怀不满的大臣姚贾联合起来,在秦始皇面前诬陷诽谤,将韩非打入大牢,并派人送毒药置韩非于死地。可惜等到秦王醒悟,欲赦免韩非时,韩非早已含恨自尽,死在狱中了,独留下了一部十余万字的帝王书——《韩非子》。

韩非深知游说舌辩之艰难,还一生致力于为他人谋划正确的游说方法,其文章写的是气势如虹,锋芒犀利,奔放洒脱,论理精辟。可他却因为自己不善言辩,在受诬陷之时,不能在秦王面前自为辩说,摆脱死亡的厄运。而秦始皇正是读懂了韩非的理论,将韩非“法术势”的思想挥洒得尽致淋漓,终于席卷天下,并吞四海,统一大业,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帝国。

韩非子君王不要讲空话和假话。他还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人把吃了可以不死的药献给楚王。通报的人拿药上殿。有个卫士问他:“这药能否吃?”当通报的人说能吃的时候,卫士一把抢过来吃了,也想长生不老。楚王大怒,要杀这个卫士。卫士请人代他向楚王申诉:“我问通报的人,他说可以吃我才吃的,罪不在我。再说,我吃的是‘不死之药’,你杀了我岂不成了‘死药’?不过,你杀了我这无罪之臣,正好证明别人是在对大王的欺骗。”楚王听了这番话,一想蛮有道理,就没有杀他。心想要是真的杀了他,自己岂不成了一个听信假话的昏君。卫士抓住了“不死”这个话题,让楚王骑虎难下,感觉杀死卫士实在荒唐,而放弃了原来的决定。可见,把握说话核心和要害,方能使“说难”转为“说易”,从而化解风险,转危为安。

 
 

清朝纪晓岚也是一位能言善辩之士,伶牙俐齿,聪明绝伦,因为知道说什么和怎么说,机智巧答,多次解围自救。一年盛夏,纪在编《四库全书》时,因胖怕热,竟脱光了衣服,突然传乾隆皇帝到来,他来不及穿衣,便一猫腰钻进桌下,将桌布拉好,想等皇帝走后再出来。谁知乾隆已有发觉,便故意让大家安静下来,看纪晓岚如何收场。纪看没有动静,又热得难受,便撩开桌布探头问:“老头子走了吗?”这话惹恼了乾隆:“纪晓岚,不得无礼,什么老头子,别的罪可恕,你凭什么叫我老头子?如果讲不出道理,立即赐死”。

谁知纪晓岚,不慌不忙,从容答道:“老头子这三个字是大家公认的。非臣臆造。皇帝称万岁,岂不为‘老’?皇帝乃国家元首,岂不为‘头’?皇帝乃真龙天子,岂不为‘子’?‘老头子’这三个字乃简称也”。一席话把皇帝逗乐了,乾隆哈哈大笑,“好个能言善辩的纪昀,虽苏秦、张仪再生,也不及也!朕赦你,起来吧!”纪的如簧之舌,巧妙智答,再次救了自己的性命。

 

所以,“说难”是不知道说什么或不善言谈,才感觉表达困难;而“说易”是知道如何去说,才感到说话轻松简单。韩非最终被害,是因为他明于“说难”,而拙于“说易”。大凡说话的奥秘就在于由难转易。孙悟空师徒四人因翻不过火焰山,欲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一用,好说歹说,文的武的都不管用,便是“说难”,怎么办?孙悟空只好变戏法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一阵折腾,在她肚子里翻江倒海,让其痛不欲生,这时再谈借芭蕉扇,说话便由难转易了。这就是运用巧妙方法和手段,成功把握话语主导权,让说话变得轻松容易的好例子。

 

三、  做难与做易、成难与成易。

“做难与做易”和“成难与成易”是相互联系的,也受到“想难与想易”、“说难与说易”的影响。常言道:“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想也好,说也罢,都相对较容易,关键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行动者,有未来”。不去行动,即使举手之劳、伸手可得的东西都会变得遥远和艰难。而立即行动,大胆作为,即使万分艰难,遥不可及,看似渺茫的东西,也能产生奇迹,创造辉煌的成果。“心有所想,万事可成”,是指心中要有梦想,然后要去做、去行动,最后方可成功,否则,一切皆是空想、空谈。刻在美国肯尼迪航天大门上有一句人类的誓言:“只要我们梦想的,就一定能实现”。思想、行动和结果是紧密相连的,思考而不行动是白日梦,行动而不思考是噩梦。

 

毛泽东在赞扬雷锋同志时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做事要坚持,要持之以恒。浅尝辄止容易,锲而不舍难;做做样子,轻描淡写容易,深入实际,脚踏实地难;弄虚作假容易,真抓实干难;甘于平凡容易,创造奇迹难;看清别人容易,认清自身难;打败对手容易,战胜自己难;做一次容易,做一世难。是难是易,除了要讲究行事的方法、策略、技巧外,全在于想法和态度。

有人说阅读容易,写作难。读一读,长长见识,就万事大吉了,要想写点东西,不知如何下笔。我常想,360书馆里,满世界都是别人写的好文章、好书籍、经典名言等,可是我们能不能也写点属于自己的东西,展示自己的作品呢?写多了,或许其中的一两篇也能成为精品呢。过去发表作品难,当作家就更难,现在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虽一时不能成为作家,但人人都可以成为自由撰稿人。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艺高人胆大”。没有天生的会与不会,难与不难。难与易,全在乎“心与行”。心里想着难,行动起来比登天还难,心里想着简单容易,做了其实也不过如此。有人认为写文章难,怕别人看了闹笑话,其实不然,写文章就像说话,想怎么说,就怎么去写,再加点“调味品”,比如观点、情感、遣词造句、条理清晰等就行了。文化程度高的,展开一点想象,润润色就更好了。一件事情说清楚了,就算OK,其余就不要多说。刚开始写,不要写的太多,几段话、几百个字,附上几幅插图或者寥寥几语,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行了。“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不要像记流水账一样,过于平淡。这些看起来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难就难在不敢想、不去想、不去做上,难就难在能否跨出心里的门槛。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说话是思维的表达方式,行动是思想、语言和行为的体现,成败是最终好坏的结果。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成就人生和事业。记得有一位智者说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事难成事事成。”往前看,朝前走,不要犹豫徘徊,不要停留等待,更不要放弃和依赖。易也好,难也罢,关键不要自己为难自己,豁达一些,坦然一点,日子朝前走,困难甩身后,再大的坎,抬腿就能跨过;再高的山,攀登就能翻越。

懦弱者前面都是山,即使前面一片坦途,也难上加难;勇敢者前面都是路,即使山河阻隔,也能踏成一马平川。

 
 
 
 
特别推荐:阅读的滋味(下)原创
 
特别推荐:阅读的滋味(上)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