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养老机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养老机构管理者不同于一般的管理者,在管理的同时特别要注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尊重老人、关爱老人、服务老人。在全部工作中必须始终贯彻“以老人为关注焦点”的原则,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帮老人所需,养老工程是一个社会工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这也是养老机构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是爱岗敬业,忠诚专业。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盛行的情况下,整天面对的是一些需要来关心、照料的老年群体,如果没有爱岗敬业,忠诚事业的精神力量来支撑,是很难安心本职工作的,更谈不上开拓创新了。 三是严格依法行政,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在工作中要有自觉执行,自我监督的自觉性。我们目睹了不少管理者开拓工作的同时,违法甚至犯罪。就管理者本身而言,主观上没有犯罪动机,但由于不熟悉、不了解法律法规、行政管理规范,管理者本身结果是可悲的,更给本单位,甚至本行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基础素质,没有这个基础是不行的。 组织管理能力和水平是养老机构管理者必备的条件,也是做好工作起码的要求。养老院管理者的组织管理素质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驾驭全局的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注意整体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和最佳化原则;善于由全局而思局部,再由局部而思全局,能在宏观上把握工作发展的趋势。 二是观察能力,也就是说在机构的日常运作中能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协调能力,对外能妥善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争取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养老事业的关心支持;对内能形成合力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能使服务对象也参与民主管理,理解、了解、支持院方的工作;四是组织计划能力,善于在繁忙的工作中抓重点,抓主要矛盾,科学制订和安排工作计划,善于组织和动员并带领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国的社会养老事业管理模式还不成熟,没有现成的拿来照用,不能很好的组织和计划,往往是做不好的。 养老护理是指以老年人为护理对象的一种护理行业。它与一般意义上护理专业既有许多相通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机构主要服务对象为“三无老人”,主要任务是供养服务,专业化程度要求不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自费寄养老人入住与日俱增,他们不仅要求吃好、住好,而且要求养老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护理和服务,即膳食要符合老人的生理及营养要求;住所要安全、舒适,院区环境要优美并符合环保要求,此外还要求有一定的医疗条件,保证入住老人患病能得到及时治疗,能组织安排康复训练和文化娱乐活动等等。一句话,入住老人要求养老机构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这其实是养老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必然也会对养老机构管理者提出诸多新的要求。中国敬老院网认为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与养老机构管理者的素质紧密相关,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往往决定并带动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从现实的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管理者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都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有的属于半路出家,距所从事的岗位专业要求尚有距离。尽管他们的工作热情很高,对老人也倾注了一片爱心,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苦于不知从何干起,所以在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工作缺乏计划性、条理性,许多工作做了,却没有记录,没有台帐。对老人的服务只满足吃饱、穿暖,而没有从其心理需求、精神慰藉、康复娱乐等深层次考虑,以至于养老院的房子虽然造得很漂亮,但老人的入住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很难带出一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导致了专业化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向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所以我们在强调养老护理专业化的同时,不能不强调养老机构管理者的专业化素质。 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水平是衡量其服务质量的主要标志,而养老机构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也将影响本单位的专业化建设。养老机构管理者首先要熟悉与养老护理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并认真研究本单位的业务特色和服务对象的特点、个性,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组织和指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养老机构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具有先进的护老思想和观念,并将其融入本单位的业务管理和建设中;二是具有专业化眼光,办任何事情都要结合老人的特点,一切以老人的满意度为服务标准。 三是懂得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护理学、老年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医学的一般理论,了解老人的生理特点,心理变化和老年保健知识。 四是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及打造数字化民政的需要,养老机构管理者还必须尽可能掌握一些外语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