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椿萱”原来指父母---易被误解的文学常识(20)

 青春藤 2012-06-15

椿萱”原来指父母

            ---易被误解的文学常识(20)

 

  “椿萱”,在传统文化中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在特定的场合,椿、萱已经不是两种植物,而是代指父母。这种称呼自有其来源。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极长寿的椿树,就被后人借用为长寿老人的代称。又由于在《论语·季氏》中,有孔子的儿子伯鱼“趋庭而过”接受父亲教诲的记载,后人遂将“椿”和“庭”合起来,将父亲称为“椿庭”。萱就是“萱草”,又写作“谖草”,萱草的花蕾就是金针菜,又叫黄花或黄花菜。由于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诗句,而按汉代学者对这句诗的解释:“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就是说,谖草是一种忘忧草,如果种在母亲所居住之处就可以令人忘忧。因此,后人取其美好的联想意义,就把母亲称为“萱堂”,或简称为“萱”。就这样,“椿庭”和“萱堂”就成了父母的代称,有时又将父母合称为“椿萱”。

 

  “椿萱”这样的雅称一般在正式的祝寿场合使用,为父亲祝寿可以称作“椿寿”,为母亲祝寿则称“萱寿”。后来,人们将此意推而开来,凡是为父辈的男性祝寿,都可以用“椿寿”来祝福,为母辈的女性祝寿,都可以用“萱寿”来祝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