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子光教授对几种少见的肝风内动治验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2-06-16
郭子光教授对几种少见的肝风内动治验
 清代叶天士发明内风,认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后来,张山雷更明白指出:“内动之风,皆肝木之旺,木火生风”(《中风斠诠·中风总论》)。近现代医家将其概括为“肝风内动”,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论述,将“肝风内动”的临证特点表述为:凡具有头摇眩晕,昏扑,肢体麻木、拘挛、瞤动、抽搐,半身不遂,角弓反张,舌强不语、两眼直视等,具“掉眩”、“强直”特征的证候,皆属“肝风内动”所致。而在引起“肝风内动”的原因方面,除“肝阳化风”外,更有“热极生风”、“阴虚风动”等发挥。不过,就“肝风内动”的临床表现特点而言,尚不止于“掉眩”和“强直”。《素问·风论》指出:“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经注节解·风论》说:“善行者,无处不到。数变者,证不一端。”且“风胜则动”,“风以动之”。由此可见,风病的共 通性特点是“变”,即其症候表现变化多端;“动”,即其证候表现异常动态,且可发生于内外任何部位。这些风病的共通性特点,无论外风、内风皆所具备,“肝风内动”自不例外。这就说明“肝风内动”的证候表现除“掉眩”和“强直”以外,还具有“变”和“动”的特点。换言之,凡具有“变”和“动”的特点证候,都要考虑“肝风内动”的可能。这意味着“肝风内动”证候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郭子光教授在临床上经治了几种少见的“肝风内动”顽症,印证了古人关于风病的“变”和“动”的认识。兹录于此,以供参考。
一、肝风内动所致肠鸣异常亢进、下血案

关于肠鸣亢进的记载,早见于《金匮要略》两处条文,一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所载附子粳米汤证:“腹中寒气,雷鸣切痛”,是寒气相博所致。其二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所载:“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是水气相博所致。二者均无下血症状。在后世文献中更未有“肝风内动”引起腹中雷鸣、下血的记载。下述患者也许是首例。

病例1:杜某,男,43岁,西藏某公司经理,1998年12月25日初诊。

病史:自述数月前初觉腹中肠鸣亢进,沥沥有声,未予介意。病情逐渐增进,肠鸣音越来越大,乃至腹中整天无休止地“咕咚、咕咚”翻腾作响,甚至影响休息和睡眠,同时发现粪便变黑,但无腹痛腹胀等症状,乃就医于拉萨市某医院,作过多种检查,除粪便潜血强阳性外,B超、X光钡餐、肠镜、胃镜、CT检查等,均未发现异常,试用过西药抗生素、止血药和中医中药无效,而来就诊于成都某医科大学附院,再做肠镜、胃镜、CT检查,仍未发现病之所在而无从治疗,经友人介绍前来求治。

现证:患者进入诊室约离1米许即手指腹部,示意仔细听之,其“咕咚、咕咚”之肠鸣音清晰可闻。随即扪其腹部,腹壁较薄、柔软、无压痛和反跳痛,其肠之蠕动犹如巨浪起伏翻腾不己。自谓只觉腹中冲动难受,偶有轻微烧灼感,从无腹痛腹胀之苦,近日大便黑如咖啡发亮,小便清,口中和,饮食尚可,形体渐瘦,有疲乏之感,无烟酒嗜好。察其形体瘦长,面色晦暗,性情偏激,精神欠佳,呼吸平匀,舌质淡苔白薄润,脉沉细乏力。

辨治:肝之疏泄太过,内动肝风,扰动肠系,肝失藏血挟瘀滞。以平肝息风,通络逐瘀,凉血止血法治之。

   处方:全蝎12g,地龙15g,僵蚕15g,白芍40g,炙甘草6g,黄芩15g,地榆15g,生地20g,仙鹤草30g,玄胡15g。1日1剂,浓煎分三次服,嘱饮食清淡柔软。

1998年12月30日二诊。患者服两剂后肠蠕动和肠鸣音明显减轻,粪便颜色变浅。服四剂,一日之中还有数次轻微的肠蠕动和肠鸣音的感觉,大便呈黄色,但潜血实验仍为弱阳性。察其精神好转,言谈中颇有信心,舌苔白润,脉细。效不更方,再加谷芽30 g,确保胃气。再服4剂。

1999年1月25日,其友人来云,患者再服4剂后,乃持原方回家继续服十余剂才停药。电话追访至同年5月4日,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性情偏急,肝之疏泄太过,肝为风木之藏,疏泄太过,势必内动肝风。肝风内动,扰动肠系,使肠系蠕动翻腾,犹树欲静而风不止,故肠鸣亢进。其病初风不盛而未动血,继则风盛动血,使肝失藏血之职而引起下血。又因出血必有瘀,血瘀致出血,致使下血不断加重,脉络瘀滞日甚。此种风瘀搏击,比之痰饮、寒气所引起之肠鸣亢进自然更甚一筹。此状与肝风挟痰上扰,气血奔逆所致眩晕、抽搐、痉挛等证同理,不过一内一外表现不同而已。还当指出,其瘀滞虽甚,可因强烈之蠕动而不断排出,故无腹痛腹胀之症状。

  本案的治疗着重平肝熄风,抑制肝之疏泄太过,所选药品全具平肝抑肝之用。其中芍药甘草汤平肝、柔肝、缓肝、敛肝;三虫药平肝、熄风、解痉、通络;黄芩清肝泄热;地榆敛肝凉血;仙鹤草、生地入肝凉血止血;玄胡入肝行气活血。此种肝风内动,非风痰上扰,故不宜介类潜镇之品。由于用药得当而一举中的。

  二、肝风内动所致顽固性呃逆案

    呃逆乃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此病在《内经》、《金匮要略》乃至《诸病源候论》皆称“哕”,直到元代《丹溪心法·呃逆》才指出“古谓之哕,近谓之呃……”其致之由,多责之脾胃,尤其是饮食、情志、寒热等引起胃气上逆动膈为多见,古今文献中尚未发现因肝风内动致呃逆的记载。然而,其按肝风内动治疗收效的呃逆病人已有10余例,其中有的属多年呃逆的顽固性病例,并观察到肝风内动引起呃逆大多见于高血压病人。兹举1例以见一斑。

    病例2:李某某,女,54岁,干部。1998年3月3日初诊。

    病史:患者多年糖尿病,长期每天自注胰岛素维持,又有高血压病,每天必须服降压药,同时有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时发心绞痛,血脂偏高,血液比粘度也高,还有慢性胆囊炎,时发关节痛风,每天服用药物有6种之多。两年前出现呃逆,开始较稀疏,继则越发越频繁,初服西药镇静剂或中药有效,但管不了多久,继则中西药效果都不明显,西医认为“神经性膈肌痉挛”,作心理疏导也没有效果。近来越发严重,以致晚间因呃逆而失眠,作过胃镜及B超检查无阳性发现,出示中药处方一叠,不外丁香柿蒂、旋复代赭、膈下逐瘀、黄连温胆、桂附理中等方加味化裁,有的略有暂时减轻,大多罔效。作过针灸治疗亦未能中止。

  现证:患者在旁候诊频频呃逆,其左右候诊之病员见状皆惊奇、厌恶。自诉其呃逆几天无休止,以至晚间不能入眠,胁下腹壁因呃逆牵拉作痛,但从不呕吐、泛酸,口中和,能进食,但不可过热过凉,过则呃逆更甚,同时还有胸闷窒塞时而隐痛之感,心累气短,乏力,常自汗,膝关节酸痛,二便尚可。察其形体肥胖,腠理疏松,情绪抑郁,痛苦面容,面色晄白少华,呼吸平匀,其呃逆有声低微而不高亢,舌质胖淡两边有瘀点,苔灰白厚润,脉沉而细。

  辨治:本例病情十分复杂,其心累气短、呃声低微是气虚之象,而情绪抑郁又夹气郁;其胸痛有定处、舌有瘀点为血瘀之征,而胸闷、体肥舌胖又夹痰湿,从整体观之,其气虚为本,气郁血瘀夹痰浊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但当务之急为呃逆所苦,详辨其呃逆之因,当为风痰瘀三气相合,狼狈为奸所致。盖“风以动之”、“善行数变”,肝风挟痰瘀,郁久不解,深入络道,引起时时呃逆,而与风痰瘀所致手足痉挛同理,不过一内一外形证不同而已,此亦即叶天士所谓“久病入络”之机。目前之治疗,当“攻邪已病”,顿挫呃逆,然后再治其虚。用平肝熄风、豁痰通络法,以通络三虫药合芍药甘草汤、旋复代赭方化裁:

处方:全蝎12g,僵蚕、地龙、制南星(先煎30分钟)、法夏、旋复花(布包)、枣仁、丹参各15g,白芍40g,代赭石(布包)30g,菖蒲、甘草各10g。浓煎,1日1剂,分3-4次服,有效则继续配方服用,直至呃逆停止。

  1周后,患者复诊,叙述上方颇效,第1剂服下即明显减轻,当晚安然入睡;第2剂服完呃逆停止,但又继续服完2剂,胸闷胸痛等症状也有所缓解。此乃痰瘀入络,结滞不通之病机认识正确故也。乃书方针对气虚血瘀夹痰湿的病机,以治疗其冠心病、高血压诸疾。

  按:把频频之呃逆视为肝风内动、络道受阻所致,而与肝风内动所致之手足痉挛同理,古书虽未载,但据治疗实效,收录于此,以备稽考。

三、肝风内动所致痉咳昏厥案

  古今文献对咳喘的讨论多多,外感内伤皆可致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就是没有肝风内动引起咳喘的记载。他经治数例肝风内动所致咳喘,其特点是:咳嗽呈痉挛性阵咳,咳剧时发生昏厥,年事较高。兹举1例以供参考:

  病例3:李某某,男,68岁,退休干部。1988年7月30日初诊。

  病史:患者陈述,十余年来,每于咳喘之际,随即昏倒不省人事,一月发作数次,或数月发作一次。近月来咳喘气逆而昏迷,一日发作数次之多,其咳嗽呈痉挛性连续频咳,以致颜面通红,气逆不转,随之昏迷,历时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不等,气息平缓方才慢慢苏醒,吐少量稠痰。近日来发作频繁,服中西药无效,家人十分惶恐,特地护持前来就诊。

现证:患者形体丰盛,唇甲微紫,苔白滑,脉弦滑,血压不高,余同上述。

  辨治:此证乃肝风内动,挟痰气上逆,阻闭气道,引起一时性气机失调所致,由于风善行而数变,挟痰为患,上壅气道则痉咳气逆而昏迷,直当痰降风平,气息缓和之时又苏醒。以平肝息风解痉、降气豁痰通络法治之。

处方:全蝎8g,地龙15g,僵蚕15g,半夏15g,竺黄10g,茯苓15g,甘草5g,厚朴15g,杏仁15g,前胡20g。水煎,1日1 剂,分3 次服。

    上方服后症状大减,仅在服第一剂后轻微发作一次。效不更方,再进3剂,8月7日三诊,一直未发作,咳嗽昏迷完全停止,乃以柴芍六君子汤调理善后收功,服4 剂。随访两年余未复发。

    按:查患者原服之方药尽是祛痰止咳降气之品而无效,加入平肝息风,豁痰解痉通络之品,如全蝎、地龙、僵蚕、竺黄等,一举奏效。从中可体会到,平肝息风解痉有利于降气化痰,否则,不会如此速效。

  四、肝风内动所致眼睑痉挛案

  眼睑痉挛即动眼神经痉挛,其发生之原因,古今医家有谓贼风内侵,或痰火上炎者,有谓邪气闭塞,或气血失调者,有谓劳瞻竭视,阴亏失于濡养者。然而,肝开窍于目,肝主筋,肝风内动引起眼睑痉挛却不被古今医家所重视。郭子光教授认为眼睑痉挛、磨牙等以肝风内动引起者居多,从此论治多应手取效。如:

  病例4:许某某,女,61岁,医生。2000年11月14日初诊。

  病史:患者陈述,一月多来,发生右眼跳动但不痛,开初是间断性的跳动,继则越来越频繁,目前是整天几乎不停止的跳动,以致使人心烦不安。患者本是西医副主任医师,自诉不相信中医能治病,认为这是“动眼神经痉挛”,服点镇静西药就会好。殊知事与愿违,换服几种镇静药都无效,而且越发越频繁,乃请本院针灸科医生配以针刺治疗,针刺时跳动减轻,抽针后不久又跳动如故,已针刺10次没有改善。经友人介绍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前来求治。

  现证:右眼不断跳动,不胀不痛,晚间睡后则跳动停止,时有头晕,心烦易怒,眠食二便均可,血压不高。察其形体略矮而偏胖,性情偏急,面色白润,舌质略淡而苔白润,脉弦细沉。

  辨治:肝风内动,挟痰上扰,阻滞络道,使眼部肌肉失于濡养而抽动也。当平肝缓肝,祛风豁痰,辛咸通络以治之。用三虫药合芍甘汤加味。拟方:

  全蝎10g,僵蚕、地龙、制南星(先煎30分钟)各15g,白芍、菊花、石决明各30g,炙甘草10g。2剂,水煎服,1日1剂。

  同年11月21日复诊。患者高兴地陈述,上方服2剂如桴鼓相应,跳动停止,又自配1剂服用以巩固疗效。并说原来不相信中医能治病,现在确信中医自有其高妙之处,表示要自学中医。察其舌正脉平,阴阳和调,告之不必服药,注意不要过分用眼即可。

附:郭子光教授简介

    郭子光教授,男,72岁,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原籍重庆市荣昌县,承袭家学,又在成都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留校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已五十余年。曾任研究生导师、教研室主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常任编辑、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认定及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物部医学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医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海外联谊会养生文化研究会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医康复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评审会委员、成都军区总医院学术顾问等职。现为全国名老中医带徒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四川省政府首批确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顾问,四川省康复医学会顾问,是公认的中医伤寒专家、各家学说专家、中医康复学科的开创者。多次应日、韩等国医界邀请东渡讲学、交流,获得好评。临床擅长中医内科疾病诊治,尤对心、脑、血管、血液和肾脏疾病以及肿瘤等颇见功夫,疗效显著。对中医学术理论颇多发挥与创新,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编著或主编医学专著10种出版问世,参与编写其它著作20余种。


发表于:2012-02-19 18:15
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