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的预断原理】(25) “金矢”与“黄金”

 大道至简64382 2012-06-16

【周易的预断原理】(25)   “金矢”与“黄金”

   ——周易预断事例之二十一

 

“金矢”与“黄金”这两个象出现在噬嗑卦,让我们先把噬嗑卦的卦辞与爻辞录出:

 

噬嗑:亨,利用獄。

初九,屨校滅趾,無咎。

六二,噬膚滅鼻,無咎。

六三,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

上九,何校滅耳,兇。

 

    噬嗑卦的象有很多,但说到卦象那就是噬嗑,“噬”是咬,“嗑”是上颚与下颚合拢,有将东西咬碎的意思。噬嗑初上为阳,象征两颚,中间的爻则是被咬的东西,这是一个卦象。由于三道的错乱,噬嗑卦中的诸爻行动都很困难,也可以说没有多少自由,所以初上两爻又象征“校”,也即枷锁一类刑具,所以噬嗑卦的另一个卦象就是“獄”。两个卦象都是对噬嗑卦的形容,反映噬嗑卦的某些特征,它们并行不悖,不是谁包含着谁,两个卦象之间可以说没有关系。

 

“金矢”与“黄金”是两个爻象,这两个爻象,既与噬咬没有关系,也与“用獄”没有关系。臘肉、乾肉、乾胏是噬咬的对象,“金矢”与“黄金”则不是,屨校、何校是受刑,“金矢”与“黄金”也不是刑具。那么为什么在噬嗑卦中会有这么两个爻象呢?原来它们所要表达的是一个特定爻的性质及其与其它爻的关系。

 

“黄”字最先出现在坤卦,坤五讲“黄裳,元吉”,“金”字最先出现在蒙卦,蒙三讲“见金夫”。我们说经文中不论是“黄”还是“金”,都与一个特定的爻位有关,这个爻位用天干表示就是戊或庚,戊和庚是同一个爻位。噬嗑卦的五爻为戊,所以这个爻的爻象就是“黄金”。“金矢”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噬嗑卦的的四爻为己,按照天道戊的运行方向是己,如果是五爻至四,那么对四爻而言,黄金就变成了金矢。蒙卦二爻为庚为阳,三爻为阴为甲,蒙二至三合乎人道,所以对三爻而言就成了“见金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的取象有一个规则,这就是用天干表示爻位,具体说就是用戊或庚表示同一个爻位,这个爻位根据坤卦的提示也就是“西”。在取象上就是“黄”或“金”,这里与爻的阴阳没有关系。当然这个爻位的取象也不限于“黄”或“金”,比如噬嗑五的另一个象就是“乾肉”,这个“乾肉”的意义有三层,一是表示它是上下两爻当中的“食物”,二是与“乾胏”相对表示它是个比较柔软的食物,三是与“臘肉”相对表示它是秋天的食物,因为制作臘肉的季节在冬节,一般是春天食用,而乾肉则是秋天食用,说明天干之“戊”还表示“秋”,相对于秋而言,丙则表示春。乙表示冬,丁表示夏。经文中没有春夏秋冬四个字,透过“臘肉”、“乾肉”这些象,我们可以了解周易取象的一些规则。乙丙丁戊都有个“同位异时”的问题,这里只说乙丙丁戊,不包括庚辛壬癸,按照坤卦“履霜,坚冰至”的提示,庚辛壬癸是一个由秋及冬的季节。

 

掌握周易的取象规则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辞义,也帮助我们了解传统易学的失误在哪里。比如说五行学说,这个学说到底与易有没有关系?是个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在探讨周易的预断原理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经过后世的发挥,主要是生克理论,还有方位等等,逐步演变成一个庞大的五行学说。这里我们不准备探讨这个学说的内涵与得失,只就五行学说与周易的关系做些探讨。

 

在周易的取象中,可以肯定有“金”这个象,而这个象又与特定的一个爻位有关,具体说就是戊或庚。经文中还有“木”字,如困卦初爻讲“臀困于株木”,渐卦四爻讲“鴻漸于木”,困初为丁,渐四为己,这表明“木”与特定的爻位或天干没有关系。经文中没有“水”、“火”、“土”三个字,当然与“水”、“火”、“土”有关系的象有很多,但这些象也与特定的爻位或天干没有关系,这说明周易中没有运用五行学说,或者是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五行学说。那么五行学说是怎样与周易扯上关系的呢?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五行与八卦相结合。所谓八卦,也就是三爻卦。如把三爻卦的乾、兑归为“金”;震、巽归为“木”;坤、艮归为“土”;离为“火”;坎为“水”。我们且不说这种结合缺少根据与说服力,只说六爻卦不是两个三爻卦的重合,而是八个三爻卦的总和,就可以断定五行与八卦的结合是极其荒谬的。

 

二、把五行纳入天干,把八卦也纳入天干。比如说甲和乙为“木”;丙和丁为“火”;庚和辛为“金”;壬和癸为“水”;戊和己为“土”。八卦的天干则是乾为甲壬,坤为乙癸;艮为丙;兑为丁;坎为戊;离为己;震为庚;巽为辛。

 

三、把五行纳入方位,把八卦也纳入方位。如“木”表示东方;“火”表示南方;“土”表示中央;“金”表示西方:“水”表示北方。八卦的方位则有两种,一种是乾为南,坤为北,离为东,坎为西,兑为东南,震为东北,巽为西南,艮为西北,这是所谓的“先天八卦方位”;还有一种是离为南,坎为北,震为东,兑为西,巽为东南,艮为东北,坤为西南,乾为西北,这是所谓的“后天八卦方位”。

 

传统易学就是通过这样一些方式,试图把五行学说纳入周易体系。这些尝试虽然不知耗尽了多少人脑汁,结果却是漏洞百出,矛盾重重。单看五行生克,似乎能自圆其说,比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但是当把五行与八卦、天干和方位相结合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数字不对应的问题,比如说五行有五个,八卦有八个;天干有十个,凭什么有的一个八卦有一个“行”,有的却需两个八卦合用一个“行”?至于方位更是混乱不堪。比如算命先生们常说的“甲乙东方木”,如果说这个规定是正确的话,那么甲怎么又表示乾,既然乾用甲来表示,那么乾也就表示“东”和“木”,显然这个规定和乾表示“金”和“南”或“西北”又相矛盾。其实最大的矛盾是,五行有五个,而六爻卦有六个爻,无论如何,五个和六个是没有办法统一起来的。从方位的角度讲,六爻就是“六合”、“六端”,是上下前后左右或上下东西南北,这是一个“全方位”,是不能多也不能少的,多了是多余,少了是不足。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用平面定位的方法,比如说把一个平面分为东西南北中,这只是为了方便,不能忘记的是在东西南北中以外,还有一个上与下的问题。没有了上与下,这种平面的定位,可以是五个,也可以是四个、八个、二十四个、三百六十个,等等,可以多到无限,但怎么定位也是一个片面的定位,不是“全方位”,“全方位”也可以多到无限,但有六个就够了。

 

把五行纳入周易是一条行不通的路,是一条死路。用五行学说根本解释不了经文,也就是说它违背了周易的取象原则、定位原则以及纳甲原则,当然更是背离了周易的预断原理。可悲的是这种背离周易原则的理论、方法在今天还横行天下。

 

我们说把五行纳入周易是一条行不通的路,但不是说周易中没有定位,没有纳甲,只是说周易中定位、纳甲与五行不同。甚至周易中也有生克原理,但不是什么“金克木”、“火生土”之类。比如说噬嗑五为戊为“金”,四为己,按照天干顺序是戊“生”己,没有戊就没有己,但因为四五之间是个“天人相悖”,所以这个“生”就变成了“克”,从静止的角度看是“金”,一运动起来就成了“矢”,所以四爻才说“得金矢”。四爻己的一个取象是“木”,如渐四为己,爻辞讲“鴻漸于木”,噬嗑五爻对四爻的伤害可以叫“金克木”,但是己还有个取象是“石”,豫二的“介于石”和困三的“困于石”都是指的己,可见己也不是单指“木”,当然也不是什么“中央土”。如果只根据渐四的“鴻漸于木”就把己爻确定为“木”的话,那么渐五戊也不是“金”,而是“桷”,渐四讲的“或得其桷”,这个“桷”就是指的五爻戊,可见把戊庚规定为“金”也不是绝对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