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字文》的翰墨因缘

 南烟舍 2012-06-18

  一般认为,《千字文》是梁朝周兴嗣所撰。这是一千字的识字读物,供儿童初学识字之用,却能囊括天、地、人的大道,说古道今;既能丰富人的知识,又能感化人的品行。正如褚人穫在《桐下听然》中所说:“王凤洲(王世贞)称为绝妙文章,正谓局于有限文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而且全书合辙押韵,读来琅琅上口,所以成为了中国一千多年来的蒙学经典,与《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为“三、百、千”。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读物迥异之处还在于其与历代书家有着不解之缘。据历史文献记载,周兴嗣集王羲之的字而编成《千字文》。而其他文献中又有记载为:“《千字文》乃梁武得破碑钟繇书,命周兴嗣次韵而成……”(见《宋史?李至传》)不论是钟繇书还是王羲之书,《千字文》的诞生本身就与书法相关联。到了后来,历代书家多书写《千字文》。董其昌就曾讲过:“文侍诏(文徵明)每旦必书《千字文》一卷。”文徵明又常以自书《千字文》作为礼物送人。而历代名书家也多有《千字文》书作传世。直到今天,《千字文》仍多为书家不断书写的内容。除了它最开始便与王钟书法有关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它与书法结下千年之缘呢?

  《千字文》由一千个不同的汉字组成,一千个汉字足可展现出汉字的多种形态,加之文采优美,固而受到书家的钟爱。明代陈道复在其自书《千字文》的跋语中便说:“书《千字文》往往有人,非人好书,人欲书之耳。盖《千字文》无重字者,人谓书学尽于此矣。”而《隋书?经籍志》中,它被列入字书之内。中国文字具图画性,一千个字便有一千字的结构造型,倘若要在书法创作中取得成功,便对书家是个不小的考验,这也的确让不少书家们费了半生心血,隋代的智永和尚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南朝陈时人,出家为僧,法号为法极,号“永禅师”,常住吴兴永欣寺。他以弘扬右军书法为己任,刻苦临习王羲之的书法,三十年时间中,共写了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赠给浙东各寺庙。但这些写本多未留传下来,在国内几乎绝迹。宋时,有人将崔氏所藏的真迹付之刻石,这就有了后来被称作“关东本”的拓本。然而幸运的是,在东邻日本却保存了一本唐代东传的《千字文》墨迹,启功先生有诗云:“永师真迹八百本,海东一本逃劫灰,儿童相识不相见,少小离家老大回。”

  《千字文》与书法结缘之后,便不仅仅是一本儿童识字读物了,大凡文人硕儒都耽于其中,历代书家更凭借其智慧让《千字文》获得了不竭的生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