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的牌楼

 厚道厚福 2012-06-18

北京的牌楼

分类: 可爱北京 | 修改 | 删除 | 转自 woganendexin | 16人转藏 | 2009-08-26 10:30:21

最近“鸭梨”好大,进来轻松轻松吧~

  牌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形式千变万化。随着历史的演变,牌楼已成为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据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期就已出现。衡门是什么呢?当时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在组合的建筑群落中,牌楼虽属于起点缀作用的装饰品,但也相当于“门面”;书要封面人要脸,牌楼就是街道或建筑群的身份证。牌楼是中国建筑的文化符号,清末访问过北京的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其《变化中的中国人》一书中写道:“只要有石头的地方,沿途你就会看到一些横跨主路的纪念性拱门。这些建筑就是经过官方许可后建立的名闻遐迩的‘牌楼’。”
  北京曾经是全世界牌楼最多的城市。除了胡同、四合院之外,最能体现老北京风格的就是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牌楼。可如今消失得最彻底的也是老北京街道上的牌楼了。东单、西单、东四、西四,皆是著名的闹市区,大多数人却不知这些地名其实都与牌楼有关。当年的详称叫做东单牌楼和东四牌楼、西单牌楼和西四牌楼。现在牌楼作为建筑物被拆除了,地名中的“牌楼”二字也就省略了。同样被拆除的还有许多曾深深烙印在老北京记忆中的牌楼,如正阳门大街五牌楼、东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楼……
  
  明,十三陵石牌楼
  
  万寿山排云门牌楼
  
  景山西大街的木牌楼
  
  北海大街上的木牌楼
  
  景山西侧的木牌楼
  
  国子监的琉璃牌楼
  
  前门大街木牌楼
  
  西四牌楼 北京几处繁华的地区,如东四、西四、东单、西单。原来老北京人的叫法是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在从前北京的大街上,随处都可以看见牌楼,除了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之外,还有东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楼、正阳门大街五牌楼、东交民巷牌楼、西交民巷牌楼、羊市大街帝王庙牌楼、景山前街大高殿牌楼、北海大桥金鳌、玉蝀牌楼,等等。此外,在许多坛庙、苑囿、寺观、陵墓前也有不少牌楼,数目之多,恐怕要以百计。然而,现在北京内街道上的牌楼除了国子监成贤街和朝阳门外神路街上还有几座之外,其余的已经不存在了。
  牌楼又名牌坊,或简称之为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类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具有中国特色的牌楼在异国他乡往往被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
  牌楼最初带有门一类的性质。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遗址推断,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聚居的村落和其他群体建筑的入口处或通道上,就已经有了简单的过门。其形状大概是在两旁树立的柱子之上加一横木。至今在我国北方农村,还可以看到这种两柱加一横木的简门。
  既然是门,为什么又叫牌坊,而且成了以前表彰忠孝节义以及圣贤人物的建筑物呢?这就要溯源到我国古代乡里和城市规划的制度上去。古代以二十五户为一闾,汉代在城市中有闾里制度,隋唐时期称为里坊。在大城市中有许多个里坊,每个坊好像一座四四方方的小城,小城四面开门或两面开门。里坊的门较之两柱横木之门已经要讲究多了。历史文献上记载,一个里坊之内,如果出了好人好事,人们便把他们的事迹和名字张贴在坊门之上,以资表彰。汉唐时期的里坊之门大多为木造,很容易损害。为了使受表彰之人及被表彰之事能够长久地保存,人们便改用砖石修筑,把表彰的内容直接刻在砖石之上,于是便形成了一种专门的旌表牌坊。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旌表牌坊大多是明清时期修建的。
  还有一种乌头门,也是坊门的一种,在汉代称之为“伐阅”。宋北魏号日乌头染。
  从牌楼修建的位置来看,有街巷道路牌楼、坛庙寺观牌楼、陵墓祠堂牌楼、桥梁津渡牌楼、风景园林牌楼,等等。从建筑材料上看,有木牌楼、砖牌楼、石牌楼、琉璃牌楼、砖石合造牌楼、木石合造牌楼,等等。从造型上看,有柱子不出头的,也有柱子出头的冲天式牌楼,等等。从间数上看,有一问二柱一楼、一间二柱三楼、三间四柱三楼、三间四柱七楼、三间四柱九楼、五间六柱五楼、五问六柱十一楼,等等。以上这些牌楼,北京从前都有,除了街道上的牌楼大部被拆除之外,其余的现在也还保存不少。今选几种有特点的介绍如下。
  街巷道路牌楼
  这种牌楼大都是从古代间里、里坊的里门和坊门发展而来的。由街头巷尾的栅门逐渐发展成了开敞式的点缀街巷的建筑物了。从前北京的东、西四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正阳门五牌楼,等等,都是非常壮观的。景山前街西头大高殿前的三座牌楼和精巧的习礼亭一起构成了一组精美的建筑小群体,与故宫紫禁城的角楼相互辉映。帝王庙前横跨羊市大街(今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的两座景德街牌楼,为三问四柱七楼的形式,完全为木结构,造型优美,雕饰精丽,堪称牌楼中的杰作。
  坛庙、寺观牌楼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内都有不少牌楼,有的坛一面就有三道牌坊,如天坛内的圜秋坛。北海天王殿、西山卧佛寺、香山昭庙和国子监的琉璃牌楼均为清代乾隆年间的作品,雕制、烧造都十分精细,可以说是琉璃建筑中的杰作。雍和宫前面的三座悼楼,使寺院的前部形成一个方形庭院,在平面构图上独具一格。像这样的三面牌坊北京还有几处,如景山寿皇殿、大高殿牌楼(已毁)等,都是难得的佳作。
  陵墓祠堂牌坊
  
北京明十三陵的牌坊要算是现存石牌坊中规模大、年代早的一个。此坊为十三陵之陵区人口处的标志,规模宏大,为现存早期石坊中之最大者。石坊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形式,面宽二十九米,高约十四米。梁枋、斗拱、屋顶均仿木结构形制雕刻而成。梁枋之上雕刻出旋子大点金彩画,从残存的颜色还可隐约看出当年石坊上曾经有过华丽的彩绘。在石坊六根方柱之下,有巨大的夹柱石,石上雕刻有麒麟、狮子、龙和海兽,并间以云气波涛。
  十三陵神道石象之北,还有一座三门并列的汉白玉石坊,又称为龙风门,为冲天式牌坊,有横枋而无楼,门上置石刻火焰宝珠,亦是早期石坊中的重要实物。
  桥梁津渡牌楼
  
这种牌楼不仅是桥梁津渡的指示标志,而且也是桥梁津渡的建筑艺术装饰。北京桥两头的牌坊甚多,如原来北海大桥两头的金鳌、玉虫东牌楼和现在的北海围城后面通往琼岛的堆云、积翠牌楼等。它们都是三间四柱三楼的木牌楼形式。颐和园谐趣园内的知鱼桥和北海壕濮涧的五曲桥。
  此外,在北京中山公园内还有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保卫和平”石牌坊。它的建立、迁移、改名的经过是这样的: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曾经参加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于4月20日经过东单牌楼时,凶横的气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引发了冲突,克林德被打死。事后,德方提出要在克林德被打死之处建石坊,清政府迫于压力同意了这一无理要求,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在该处修建了石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此碑改为“公理战胜”坊。1919年,石坊被迁到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开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时,将此坊之名改为“保卫和平”坊,并由郭沫若题写坊名,刻在牌坊正中的坊版上。石坊全部以汉白玉石建成,为三问四柱三楼,楼顶为庑殿式,以蓝色琉璃瓦铺盖。雪白的坊身配以金字蓝瓦,在古柏林中显得分外皎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