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电视上又在重播《三国演义》,瞟了一眼,说的是关羽华容道放走穷途末路的曹操。这一段实际上是《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里的情节,记得小时候每看这回时,总是很有些扼腕叹息的感觉。一方面恨“曹贼”不死,另一方面叹关羽的心慈手软。
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都知道,曹操说是被关羽放的,其实是诸葛亮故意为之。火烧赤壁后,正是刘备集团趁火打劫(这个词在这里最恰当不过)的好机会。诸葛亮早就算定了曹操的逃跑线路,而且判断他最后走的是华容道。但他却偏偏派了很可能会放过曹操的关羽去伏击。当时连刘备都觉得悬乎:“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而诸葛亮的解释是:“亮夜观天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曹操一直是刘备最大的敌人,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诸葛亮为什么会白白放过呢?诸葛亮会观天象那纯粹是“近乎妖”的瞎扯,但他放过曹操自然有他的神机妙算。虽然这段故事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对其中缘由做以下探讨: 一、势力均衡,以求自保。在东汉后期,主要的政治势力是宦官、豪强、外戚、士族,前两者有实力没地位,后两者则恰恰相反,所以往往是前两者和后两者分别结盟,相互争权夺利。东汉末年,随着宦官和外戚的势力被灭。最大的政治势力只剩下豪强和士族,这两者后来最大的代表分别是曹操和袁绍。 曹操的父亲是大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家里应该算是地方豪强。曹操虽然按照士族标准的从政道路,通过举孝廉(那时没有科举,由地方士族推举)做了官,但在士族眼里,他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东汉的士族讲究门第出身,掌握着整个官僚系统,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代表着社会舆论,也是三国中谋士的主要来源。袁绍祖上四世三公,意思是说袁氏家族有四代人做到了最高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职位,是士族的领袖,而且还拥有几个大州的政权,所以是当时最大的政治势力。但是曹操政治上最大的优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也有自己的军事集团。随着曹操通过官渡之战等清除了袁绍集团,士族也依附于他,加上陆续消灭了其它一些割据势力,他成为三国中势力最大的政治集团。 孙权集团也本是豪强势力,但通过父兄的多年经营,团结了江东顾、陆、朱、张等本地士族(看看江东官僚的姓就知道了),凭借江东大片土地和长江天险,成为三国中第二大政治集团。 至于刘备,是三国中势力最小的了。刘备虽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顶着个皇室后裔的牌子,但家族早已败落,生活贫寒,所以后来老被曹操骂作“织席贩履小儿” 。当初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盟主袁绍赐他一个座位,还不忘损他一句“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冑耳。”而且座位还是末座。刘备通过拉着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笼络赵云,组成一个小集团,而且严格说来只是个武士集团。手下的文人孙乾、简雍之流,顶多也只能起草文书,搞搞接待工作。真正士族里的人是不会投靠刘备的,相反刘备倒投靠了不少政治势力。 刘备起先跟着宗室刘焉,再追随公孙瓒,又投了徐州的陶谦,好不容易得了徐州,混了没不多久又让吕布夺去,没办法厚着脸皮反托庇在吕布门下,再依附曹操灭了吕布,反曹失败后投袁绍,眼看着袁绍不行了又投宗室刘表,谁知荆州又被曹操拿下。人家都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却不知道是几姓了。刘备之所以能生存,说好听点是邓小平倡导的韬光养晦,说难听点就是厚脸皮,能放下身段,也能适时哭哭鼻子,不过他能每次都能站在道义的那边,落得个仁义之名。连讲究门第的袁绍对刘备都有一个好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三顾茅庐得了军师诸葛亮后,算是成为一个标准的政治势力了。 深富韬略的诸葛亮当然清楚当时政治势力的强弱之比。在他看来,如果当时杀了曹操,以后局势无论出现什么变化,刘备集团都将招来灭顶之灾: 如果曹操死去后,孙权趁曹操集团内部大乱的机会,大兵进举洛阳,消灭曹操集团。无论孙权是成为第二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还是自立为帝,都是一家独大。他接下来的第二个目标肯定就是卧榻之侧的刘备。 如果孙权发兵北上,而曹丕在集团内部的推举之下做了领导人,打退孙权。那么刘备肯定会成为接下来的目标,原因很简单,赤壁之战虽然主要是被孙权打败的,但杀父仇人是刘备,是最大的敌人。而且刘备势力最小,又没有东吴的长江之险。曹丕只需放言只消灭杀父仇人,或暂时与孙权达成协议。而孙权攻洛阳不成,东吴又不像当初是主要目标,几乎可以肯定不会援手,刘备集团必将灭亡。 如果孙权赤壁之战后仍然偏安一隅,而曹丕即位,刘备集团更惨。被曹丕攻打固然是肯定的,而孙权是必然要刘备交还荆州的。曹丕即位不久,内部还不稳,孙权无需顾忌。何况在孙权眼里,比起曹操,曹丕相对还是好对付的。孙权无需将来靠联刘抗曹,刘的势力也不大。双面受敌,刘备集团更是无处可逃。 所以在考虑到各种后果后,诸葛亮决定放过曹操,因为这是一个最好的结果。曹操逃回老巢后,肯定要花段时间舔舔伤口,恢复元气。何况即使曹操最再卷土重来,最大的仇人是东吴,他必先除孙权而后快。而有了曹操这个最大的敌人,孙权必不敢掉以轻心,来消灭刘备这个盟友。即使东吴想要回荆州,摩擦虽然会有,但绝不会倾力相斗,作河蚌相争。这样,对刘备集团来说,就有借口占住荆州,赢得时间发展势力,并图谋西川。因此“操贼未合身亡”。 诸葛亮的做法说白了就是要争取势力均衡,以求自保。他的这种做法到了后来,倒是被英国学了个十足。英国过去在欧洲外交上,长期采取大陆均衡政策,即为了保护其利益,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斗,防止一国称霸。例如,一战过后,德国战败,英国为了制止法国势力过分膨胀,故而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欧洲安全和赔款问题上,也不与法国结盟。目的是用德国来对付和牵制法国。其国际外交政策也是一脉相承。按说自美国崛起后,号称“日不落之帝国”的英国不再一家独大,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更是元气大伤,原先的殖民地也纷纷独立,现在英国在经济上只能算是一个二流国家。但是英国靠着这个政策,在国际外交上的影响力绝对超过其自身的经济实力。
二、收服关羽,树立权威。我们说过刘备集团本是个武士集团,主要大将是关羽、张飞、赵云,前两者与刘备的关系自不用说,赵云算起来也是他们有份无名的四弟。丘八们本来骄横,何况与主子还有这层关系。所以诸葛亮就任CEO后,这三位是瞧不上眼的。赵云同志的道德品质还好,另外两人就不好说了。如果说关羽的性格是傲上而怜下,张飞就恰恰相反。两人的性格也正是他们最终死于非命的因由。张飞虽然脾气暴躁,经常虐待部下,但是他有个优点,就是服有本事的人。早在三顾茅庐的时候,见诸葛亮的派头大,他气得要烧掉那几间著名的草屋。刘备请来诸葛亮并待他如师后,张飞和另外两人还风言风语。但自火烧博望坡后,张飞和赵云算是见识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很快就对诸葛亮佩服的五体投地了。对待凤雏庞统也是如此,当张飞听说庞统整日喝酒不干活时,气得要当场拿下。但见识了庞统的才能后“飞大惊,下席谢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当于兄长处极力举荐。’”至于后来义释严颜又是一例。 而关羽则是眼高于顶,除了兄长刘备,天下之大谁都没放在他那丹凤眼里。当初,曹操对他可是花了血本,送赤兔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即使关羽封金挂印不辞而别后,还亲往送行,赐酒赠袍,可谓仁至义尽。关羽自是出于义气,不受诱惑,但也说明他是极为高傲之人。镇守荆州后,孙权向关羽提出了两家联姻的请求,以当时吴蜀因为荆州而产生的微妙关系,关羽不是不知道其中意涵的。况且按照所谓对等原则,吴侯要嫁女也只会嫁给刘备的儿子,如此屈尊结亲,婉拒也好,但却被关羽一句“虎子怎可配犬女”打发了,不可不谓狂妄。 作为刘备集团CEO的诸葛亮,手下有这样的业务骨干,肯定是头疼不已。在日常管理中,虽然关羽基本上能服从管理,但肯定也是口服心不服。如果在关键时候,关羽拒不从命,必将给集团未来的鸿图带来巨大的危害。诡计多端的诸葛亮既然想收服关羽,华容道无疑是个最好的时机。以诸葛亮对关羽的了解,他必定会放了曹操。为此诸葛亮精心设套,请君入瓮。 诸葛亮在借东风后,潜逃回荆州,开始痛打落水狗的布置。他先把张飞、赵云派出埋伏,“时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果然,“云长忍耐不住,乃高声曰:‘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既然进了套,岂能让他轻易跑掉。于是套被渐渐拉紧,“孔明曰:‘倘若放了时,却如何?’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关羽入了套不但不觉,反不信诸葛亮能算的那么准,倒激将诸葛亮 “‘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孔明曰:‘我亦与你军令状。’云长大喜。”终于被套牢。 关羽放跑曹操后,在众人面前颜面尽失,不得不在诸葛亮面前低下他那高傲的头颅。依照军令状,诸葛亮当然要砍他的头,而刘备当然会出面求情,诸葛亮也当然会顺水推舟。关羽死罪虽免,但命还是欠诸葛亮一条,以后自然不敢在诸葛亮面前狂妄自大。
可惜的是,关羽虽被诸葛亮收服,但对其他人还是本性难移。马超归顺后,他要求回西川和马超比试一番。刘备封五虎上将后,他又耻于与黄忠这“老卒”为伍。以关羽和刘备的关系,诸葛亮纵然神机妙算,对他也没办法,只能好言相慰。以至于关羽拒绝孙权联姻后,彻底破坏孙刘联盟,终招杀身之祸。这当然是后话了。 诸葛亮决定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刘备的态度如何呢?擅于韬光养晦的刘备肯定很快就明白到其中的玄机,否则以曹操和他之间的国仇家恨,岂能仅被诸葛亮一句“天象”所糊弄。再者关羽欠曹操的恩情,对刘备来说也是一个心病,关羽义释曹操算是还了这笔旧账,以后关羽对他会更死心塌地。对此一举两得的事,刘备何乐而不为,于是刘备也就揣着明白装糊涂。虽然刘备没有当场点破,不过他还是真心地说了句: “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