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福庆 一生为了中国医学现代化

 yuanyi 2012-06-18
颜福庆 一生为了中国医学现代化
日期:2010-01-31 作者:高晞 来源:新民晚报
耶鲁求学时期的颜福庆
颜福庆和毛泽东

    1931年3月的一个晚上,颜福庆应邀为医学预科生演讲,题目是《现代医学教育的趋势》。他说:“我想与诸位谈谈学医的目的,学医的目的,有许多人以为能多赚钱,我想跑错路了。因为做一个真实的医生,是赚不动许多钱的;除非用不正当的方法,当然例外。”他提出服务人类,为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做人类的服务者。当晚,一位医学预科生,将自己整理的演讲记录投到《民国日报》,使我们今天有幸读到这贯穿了他一生的主张。
    
壹  圣约翰医学院毕业后耶鲁读博
    
    颜福庆生长在上海一个牧师家庭。8岁那年,父亲因伤寒过世,他被过继给了伯父,伯父颜永京是上海最早的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的创办人及首任院长。颜福庆的童年在圣约翰书院度过,并在这里接受最初的教育。伯父崇尚西学,早年留学美国,是最早将心理学介绍进中国的学者。颜永京希望长子颜惠庆学医,但颜惠庆志不在此,颜永京未了的心愿,在嗣子颜福庆身上实现。1903年,颜福庆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是中国第一代培养的本土西医。
    
    颜福庆看到最底层中国百姓的疾苦,希望走一条为普通民众服务的医学现代化道路。毕业第二年,他报名赴南非,为在那里开矿的华工治病。南非矿下的劳动环境极其恶劣,颜福庆亲眼目睹同胞不断遭受钩虫病、矽肺的威胁,却必须为养家糊口继续卖命。南非的医疗实践,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医学知识还不是很扎实,决定去美国进一步深造。1906年,颜福庆考入耶鲁大学医学院插入二年级班。全班25名学生,他是唯一的黄种人。1909年毕业时,他荣获耶鲁该年度优秀博士毕业生,是第一位获得耶鲁医学博士的亚洲人。
    
    耶鲁大学毕业后,他想去欧洲继续深造。此时由耶鲁同学会组成的旨在中国发展医学与教育的非赢利组织——雅礼会向他抛出橄榄枝,聘请他去长沙雅礼医院任医生。
    
贰  五年长沙行医促建湘雅医学院
    
    一百多年前,长沙有一所后来很著名的医院——雅礼医院。开办者是美国传教士胡美医生。最初5年,医院只有他一名医生。1910年,胡美到码头迎接28岁的颜福庆:“你是上帝送给长沙的礼物,这里还没一位真正受过现代医学教育的医生。”
    
    当时中国内陆的老百姓并不了解西医,医生的白大褂也常让人联想到出殡时穿的丧服。西医将硬邦邦的温度计塞进病人嘴里时,很多人以为这是外国人在下毒。颜福庆在病人狐疑的目光中,主刀外科手术。一张纯粹的中国面孔为他加分不少,逐渐得到当地百姓的信任和尊重。他开始被接到病人家里看病,长沙的学校也向他频频发出邀请,为学生们讲医学知识。颜福庆说:“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内心的喜悦,能为我的同胞服务,这太令人激动了。这儿的百姓对医生的需求太迫切了。”到1914年,颜福庆已在湖南行医5年。他脱下西装,穿起了长袍。因为西医见效快,而且诊费全免,老百姓自然乐意尝试。西医在湖南的局面逐渐打开。
    
    1914年前后,教会医院和医学校考虑与中国政府合作办学的事宜,提出与中国人办的医学院校合并,或与国立大学合办医学院。颜福庆认为这是中国发展医学的绝好时机,计划与雅礼会在长沙开设一家现代医学院。
    
    一天,湖南都督谭延闿患大叶性肺炎,突发高烧。多位老中医诊治,体温仍达40摄氏度。谭延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请来了颜福庆。颜福庆简单测了体温,询问病史,开了些西药便告辞了。第二天,谭延闿的高烧退了。颜福庆借这个机会向谭延闿提出雅礼会与湖南省政府合作,在长沙办所西式医学院的申请,获鼎力支持。多年后颜福庆回忆说,“大叶性肺炎,到第八天就会自动痊愈,这是医学常识,我并没用什么特效药。”
    
    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长沙成立,32岁的颜福庆任校长,胡美任教务长。医学院不设教堂,崇尚信教自由。这是颜福庆生命中的第一所西式医学校,严格按照现代医学最新教育体制制定学制,两年预科,五年本科,一年实习,课程参照美国甲种医学院的科目。学校教学语言是英语,临床实习、病理报告都采用英文。
    
    早期的湘雅学生平均淘汰率高达70%以上,但毕业生中走出了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发现沙眼病毒的汤非凡、热带病学专家应元岳等一批医学大家。20世纪初,在洛克菲勒财团投资北京协和医学院前,湘雅医学院是中国最具规模的现代医学院。
    
    脱离教会,建立中国独立的西医事业是颜福庆的理想。
    
    1914年,在颜福庆和伍连德倡议下,中华医学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中国西医独立的标志。90多年过去了,今天它仍是中国国家级的学术团体。
    
叁  帮民国政府建卫生部却未留名
    
    1926年,北伐战争战火烧到长沙。12月15日,颜福庆带妻儿仓促逃离他亲手创办的湘雅医学院。
    
    1927年,是颜福庆生命中最重要的年份。北伐战争一结束,民国政府重新制定国家管理体制,国联卫生组织的官员找到颜福庆,建议他协助政府筹建中央卫生部。当时,颜福庆俨然是中国医学界与卫生行政管理的领袖,只有他才能承担此重任。颜福庆考察西方各国卫生行政体制后,着手起草卫生部草案。他设想,将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覆盖到农村,由政府保障广大农民的健康利益。但当时卫生部成立时,却没他的名字。
    
    于是,颜福庆回到上海,想创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医学院实现他医学现代化的理想。《创设上海医科大学意见书》中写了他的主张:“医学为民族强弱之根基,人类存在之关键。”他大声疾呼,不“自造庸医,遗患社会”。自筹资金创建学校时,颜福庆收到协和医学院的邀请。协和为他特设了副院长一职,是协和第一任中国籍院长。同时,颜福庆又收到民国政府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长的邀请信,请他出面组建国立上海医学院,因与协和有约在先,颜福庆只得先北上赴任。颜福庆上任后,发现这依旧是富国在穷国办学校后,放弃了中国人当大学校长最高的工资,一年聘期未到,就回上海,全身心投入国立上海医学院的建设。
    
肆  上海医事中心达欧美同类水平
    
    上海医学院初创,办学条件极差。颜福庆认为现代医学院必须有自己的教学医院,就租下红十字会总医院作为教学医院,自己当院长。他每天在吴淞的医学院工作半天,再乘火车赶到市区红十字会总医院指导临床教学。颜福庆为医院制定“病人至上”的院训,成为平民信赖的医院。沪上工商名人叶澄衷之子叶子衡是颜福庆在圣约翰的校友,颜福庆说服他捐出叶家花园,开设结核病医院,对付当时最致命的痨病,成为医学院的第二所教学医院。
    
    1929年,颜福庆重访美国,发现“中国距离美国的最低医学标准还有很大距离”。回国后,颜福庆四处游说政界、金融界和卫生界实权人物,募集资金筹建医事中心。颜福庆的孙子颜志渊回忆:“解放前有些有轨电车,好像是分几等了,他是坐在最后一等,手拿个算盘,还拿个包,还有个账本。他没穿华丽的衣服,他要省每个铜板,所以得了个雅号,叫犹太人。”颜福庆不放弃任何募集资金的机会。为筹款,他牺牲了女儿的终身幸福,迁就传统婚姻。1937年,颜福庆终于用筹来的100万两银元建起了他心中的医事中心,设上海医学院、药学院、护士学校、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山医院等教学医院。
    
伍  推公医制提倡发展公共卫生学
    
    1928年,民国政府卫生部正式公告,要在全国推行“公医制”。这与颜福庆一生追求的现代医学为“人群”“民众”服务的理念一致,他在中华医学会全国大会上宣布积极支持政府的决策,并最早在医学院开始推行“公医制”。
    
    20世纪中国大多数老百姓都看不起病,颜福庆认为实行公医制,要以预防医学为主,他相信如果防病防得好,就能节省卫生费用。颜福庆在医学院开设公共卫生科,亲自讲授公共卫生学。
    
    1928年,颜福庆在吴淞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卫生实验区。他让医学生下乡,为当地居民开展环境卫生宣传,疾病预防和妇幼保健,为中小学新生体格检查,建造新式公厕。颜福庆创办的吴淞卫生模范区后来在淞沪抗战中毁灭。
    
    颜福庆教育学生毕业后不能私人开业,要他们到公立医院“为人群服务”,他还将最优秀的学生直接送到农村培训。
    
    但民国政府却在“公医制”名义下,将私人医疗机构、医药、医疗器械企业收归国有,形成中央集权,使“公医制”完全变质,颜福庆只得在庙堂外,坚守他“为人群服务”理念。
    
陆  上医围墙坍塌后老人屋内长逝
    
    没人想到,这位中国现代医学的设计者和开创者竟在84岁那年面临他一生中最深重的痛苦。一场浩劫来了,他在自己募捐创建的校园里被押着游斗。斗完了,儿孙接他回家,想找些话安慰,颜福庆却说:“不必把这些事放心上。我从前在湖南看到痞子造反也是这样。”
    
    1968年以后,80多岁的颜福庆身体越来越差。一天肺气肿复发,家人用藤椅将他抬到隔壁中山医院急诊室。看到“颜福庆”三个字,医生立即向工宣队请示。结果,给点药就打发了他。孩子们想给呼吸困难的老人借个氧气瓶回家,被无情拒绝。老人说:“我们回家吧。”颜志渊说:“当时天很冷。从中山医院出来,他淌着眼泪,讲不出话。”年迈的颜福庆不屈地保持尊严。有工宣队员问他:“老家伙,你为什么不自杀?”老人平静地说:“我为什么要自杀?我问心无愧,不会自杀。”
    
    1966年以后,颜福庆住在与上医一墙之隔的小楼里。1970年11月29日上午,上医围墙突然坍塌,孩子们跑出去看热闹。屋里坐着的老人倒下了。家人问他:不舒服吗?老人摇头。要去医院吗?还是摇头。再问,老人没了反应。就这样,颜福庆走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
    
    现在,后人常会想起1937年,颜福庆在中山医院开业典礼上的话:“我们认定做医师的人,须有牺牲个人、服务社会的精神,服务医界,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如在医学院或医院服务的同人,皆有此种决心,则医事事业,定有相当进步。”
    
    (请看每周六、日晚9时上视纪实频道播出的《大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