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化解同事间的矛盾冲突

 yagi1 2012-06-19

如何化解同事间的矛盾冲突

——摘自JanYager《谁坐了我的位子》【七】

竞争会阻止你和别人过度亲近,会防止你在工作中过度暴露自己。

  和绝大多数社会关系一样,工作伙伴之间也难免要产生矛盾。比如,不论你和某位同事、下属或老板关系稍显密切,都可能遭致他人的嫉妒。所以千万注意不要在别人面前炫耀你和某人的亲近,让别人有被忽视的感觉。

  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有关友谊和商业问题的研究,一个普遍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许多人愿意对婚姻及亲子关系投入很多精力,却不懂得工作中的关系也需要悉心经营。对于伙伴关系,人们要么觉得很容易处理,要么觉得根本不值得为之烦恼。

  但实际上,和其他社会关系一样,伙伴关系也需要经受检验。不过,如果我们肯为之付出的话,还是可以挽救一段曾经被弃之不顾的伙伴关系的。并且,由于你们有着共同的工作目标,你们都会很有信心改善彼此的关系,至少你们会愿意去尝试。这是因为,你们都清楚,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导致互相诋毁、背叛,进而给各自的事业带来巨大的伤害。

  如果你想挽救彼此的关系

  当你和你的工作伙伴发生矛盾时,你必须问自己,究竟是哪些因素使你认为有必要修复彼此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是值得你付出努力的:

  ● 你们仍然要继续共事。

  ● 他是你的老板。

  ● 他是你的下属。

  ● 你们同在一个办公室。

  ● 你们同在一个小工作间。

  ● 他的推荐对你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 他有一些来自高层的朋友。

  ● 你们并肩作战所显示的实力要比各自为政强大得多。

  ● 你们有过一段共同的经历,无论对于你还是他,都弥足珍贵。

  ● 你们有共同的同事和朋友圈,一旦你们的关系恶化,大家在一起时气氛会很尴尬。

  人们总是自以为能猜透别人的心思,恰恰是这一点妨碍了彼此关系的修复。不要以为你们相互认识并共事多年,你们就一定彼此了解。在很多情况下,你仍需要向你朝夕相处的同事解释你的想法,特别是什么事让你感到不快。

  如果你决定治疗矛盾带来的创伤,那么不妨试试下面这些技巧:

  ● 不要认为错在对方。工作中的关系有不同的亲疏程度是很正常的,你大可不必多虑。

  ● 减少联系的次数。减少见面和说话的机会,从每天共进午餐减少到隔一天一次,甚至每周一次。不要因为联系次数减少了而觉得事态严重。

  ● 渐渐从过分亲密的关系中抽身出来,但要注意不要表现得太明显,以免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在不完全断绝关系的情况下,逐渐从朋友退回到普通的工作伙伴,再到一般的“点头之交”。保留一些个人隐私,不要对各种聚会过于热衷。

  ● 冷却一段时间。如果对方做了让你感到不可理解的事,暂且先把它放在一边,等事情过去一段时间,双方的情绪都比较平静之后,再来寻找解决的办法。

  ● 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看待对方的所作所为,努力去了解背后的原因。

  ● 接受分歧。双方都应该明白,存在分歧是自然的,并不一定要在所有问题上都达成一致。

  ● 寻求第三方的仲裁。当双方僵持不下时,看看有谁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帮助解决问题。可以向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寻求帮助,也可以找一个双方都信赖的朋友或同事来裁夺。

  ● 主动要求改换工作环境。如果两人同在一个办公室,一方可以主动把自己的办公桌挪个位置,甚至可以要求调到另一个工作部门。这样两人打交道的时间和方式都会有所变化,发生矛盾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 倾听对方的声音。倾听是化解矛盾的最佳手段。双方都耐心地倾听对方的想法,才能真正了解各自的立场。

  ● 让对方知道自己非常在乎彼此的关系。一方先加重了筹码,另一方就会受到鼓舞从而也积极改善双方的关系。

  ● 使用“我”这个称谓,让对方知道他的言行确实给你造成了影响。这并不是在指责对方,而是向对方传递你的感受。

  话说回来,对于是否继续维持和对方的关系,有时候你还需要慎重考虑,至少可以等对方真正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时再做决定。如果发生以下情况,你应该及时中断和对方的关系:

  ● 对方干了一些铤而走险的勾当,比如酒后驾车、吸毒,甚至更严重的犯罪活动。不过,如果对方干的是另一种冒险的事,比如自杀,那么你应该和心理咨询中心或“自杀热线”取得联系,想办法帮助对方摆脱困境。

  ● 对方对你施虐,包括生理上、心理上、口头上,也包括性虐待。

  ● 对方在别人面前说你的坏话。

  ● 对方企图剽窃你的创意,或窃取本该属于你的荣誉。

  ● 对方偷窃你的财产,或者借用你的东西(比如笔记本电脑)却明摆着不想还给你。

  ● 对方的某些不好的性格让你无法忍受,你觉得你们之间完全不可能成为伙伴或朋友。比如他是个吹毛求疵的人、吸血鬼、不守信用的人,或者目空一切的人。不过,如果他只是偶尔表现出这些缺点,或者他已经在尝试改变,你还是可以给他一些机会的。

  ● 对方把你的秘密告诉别人,而你曾经明确向他表示不要这么做,也就是说,他辜负了你的信任。并且他这么做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习惯性的。

  ● 你发现你不喜欢自己在对方面前表现出的姿态,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或友谊本该让我们展现出最好的一面,让我们更喜欢自己。

  ● 让你们之间中断伙伴关系或友谊的理由要多于继续维持的理由。

  ● 别的同事、下属、老板,或者服务提供商不止一次地对你的伙伴表现出怀疑,也不止一次地警告说你们之间的关系对你没有益处。

  ● 对方是个病态的说谎者。

  ● 对方将你的事业和人际关系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尽管一开始你可能很难坚决地斩断和不良伙伴的联系,甚至减少一些交往的机会对你来说也不容易做到,但无论如何,这终究是必须迈出的一步。它会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培养真正富有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和友谊。

  审视自己的行为

  当然,你不可能一味归罪对方,审视自身的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妨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是不是你无意中做了什么,导致对方去做不利于你的事?

  ● 你去听对方演讲时是不是迟到了半小时,然后又不断地接听电话妨碍人家说话?

  ● 当对方获得成功时,你是否因为太忙而没有向他表示祝贺?

  ● 回忆一下,最近某一次和对方共进午餐,你在听对方说话时是不是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 你是否总是太急于批评对方,尤其是当对方并没有问你的意见时。

  毁灭一段友谊一个人就足够,但要维系它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想修复彼此的关系,你必须让对方知道你的想法。这样你才不会因为个性上的原因失去工作上的朋友。以下某邮购公司创始人的经验之谈,她36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告诉你一个秘诀,当我感到和某人的关系正逐步变得亲密,开始向朋友发展时,我会预先告诉他:“我不善言词,但我的心是真诚的。”我还会告诉他,我可能会不经意地冒犯了他,如果真的这样请他们务必告诉我。然后在交往中我就会留心对方的态度,他最近是不是有点不爱理我,甚至有点烦我。如果是,我就主动对他说:“我能感觉到你心情不佳,请告诉我是不是我做了什么冒犯了你?”

  你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吗

  如果你边听别人说话边准备外出,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当着别人的面,都会使对方感到不快,甚至会感到这是一种敌意。这是很不明智的,你的工作自然会因此受到影响。

  以下提供了一些建议,帮助你改变不良的倾听习惯,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 专注地听对方说话,一旦感到自己有点走神儿要迅速把自己拉回来。

  ●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对方的话,这就表明你确实在听。如果谈话的气氛不错,你可以重新组织你听到的内容。比如,对方谈到他刚读过的一本关于如何安排时间的书,你可以先回答:“谢谢你和我分享这样一本书,它对我非常有用。”接着你就应该围绕对方所说的,和他进一步展开探讨,而不是马上转到你自己的话题,比如:“关于下周二的会议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 专心听对方说了什么,而不要总想着自己接下来要说什么。

  ● 听就好了,不要忙着评论。

  ● 等对方询问你的观点时再发表评论。有时候对方可能只是想宣泄自己的感受,并不期待你的反馈,也不在乎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

  ● 给对方预留出足够的说话时间,不要等谈话开始以后才说自己有事要出去,必须缩短谈话时间。

  ● 对对方不要过于挑剔,否则他会因为害怕你反对而少说了许多本来要说的话。

  ● 光听懂别人字面的意思是不够的,还应该听出语言背后的感情。特别要重视“无声的交流”,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等。

  ● 如果是面对面的谈话,应保持眼神的交流,当你同意对方的观点时不妨点点头;如果是在电话里交谈,则可以不时说一些诸如“对”、“明白”这样的词,甚至“哦”一声也能表明你在听。

  ● 不管面对面还是在电话里,不时地向对方提问可以表示你对他说的感兴趣。

  ● 在对方说完之前不要打断他。

  ● 当你试图转换话题时,注意不要太生硬。应该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话题过渡到另一个,并且还要注意对方是否已经说完了他想说的,做好了迎接下一个话题的准备。

  如何面对嫉妒

  在工作中你是否遇到过嫉妒的问题,不论是别人嫉妒你还是你嫉妒别人?如果你能先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嫉妒,你就能试着改变一些东西,使这种嫉妒不至于带来更大的破坏。

  比如,你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

  ● 你每天上班是不是都到得很早,甚至比老板和其他所有同事都要早很多,让别人看起来都像游手好闲的人唯独你自己勤快?这样就很不明智地加剧了别人对你的嫉妒。

  ● 你办事是不是比所有人都快,让别人多多少少感到有点丢脸?

  ● 你是不是说过别人的坏话并且自以为别人不会知道,到头来却发现你的话兜了一圈又传到你的耳朵里。

  ● 你干这项工作是不是显得有点大材小用?是否别人会觉得你应该调到更高级别的部门,甚至另一家更有前途的公司?

  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通过研究我发现,那些比较少和工作伙伴闹矛盾的人通常有以下共性:

  ● 从第一次会面到双方确定伙伴关系,他们往往会花上比较长的时间,使彼此有足够的了解,从而确保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稳固的。

  ● 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应该善于弱化而不是激化矛盾。比如,有位女士说:“我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如果有必要我愿意妥协。”因此,她的朋友也往往比较友好,不会无事生非。

  ● 当矛盾终究还是不可避免的时候,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应该具备处理危机的能力。

  即使最终决定放弃一段工作中的友谊,你还是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比较好的做法是:逐渐减少和对方在一起的时间,慢慢地疏远对方,从无话不谈到只谈工作中的事,这比突然和对方断绝来往要好些。但如果对方的行为实在太过分,果断地停止交往也是必要的。

  请看下面这些例子:

  ● “她极度渴望权力,利用我实现自己向上爬的野心。她总是说假话,虽然她因此为人所唾弃,但我也因此被她深深伤害,消沉了几个月。”—某健康护理专业人士,44岁,已婚

  ● “他耍手段使别人认为我能力不够,然后窃取了本该属于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某行业顾问,23岁,已婚

  ● “他责怪我做错了事,实际上我什么也没做。”—学生,20

  ● “他们撒谎,说我控告我们公司犯有性别歧视罪,想让我被逐出公司,他们好顶替我的位置。”—企业家,36岁,已婚

  ● “他把我们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记在他个人的帐下。当我在别人面前陈述观点的时候,他总是说我的观点不对,轮到他说,却跟我说得一样。”—簿记员,30岁,离异

  你应该十分确定,你的确想结束一段伙伴关系或友谊,既然已经无力挽救它。

  关于钱的问题

  最好不要向朋友借钱。实在要借,要事先估摸一下倘若你不能如期归还甚至根本无力偿还,你的朋友是否能接受得了。这无论对生活中的朋友还是工作中的伙伴都适用。

  不过由于我们本书探讨的大多是商务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所以金钱关系无论如何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无论双方的伙伴关系仅仅存在于商务交往中,还是延伸到了私人生活中。以下提出的建议,是试图将借贷的潜在风险降低到最小,而将它的益处凸现出来,这样你就可以放心地和你认为了解、信任的人保持金钱上的往来:

  ● 把钱的问题写在纸上。如果你和朋友之间要协商关于钱的问题,无论是一方向另一方借贷,还是共同出资经营某个项目,都务必把你们协商的内容落实成书面的条款。即便你们打算联手和别人做生意,也要把相关条款清楚地写下来。哪怕一份简单的协议书也能避免纠缠不清和伤感情的事发生。如果是贷款,双方一定要就还款的时间、利息达成一致。如果是你向别人贷款,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你认为自己能顺利还款的期限。

  ● 你是否把金钱和爱情、友谊混为一谈?尽管你的朋友很有钱(不管是他自己挣来的还是继承父辈的遗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有义务资助你做生意,帮你应急,或者投资你的项目。

  ● 你是否将金钱和权力混为一谈?许多人会把金钱和权力联系在一起,但你不能这样。无论你们的友谊是在工作中稳步发展起来的,还是工作的一个副产品,你都不应该把金钱等同于权力,否则你很可能因此而堕落,也有可能被指责是个机会主义者。友谊应该以人的本质为基础,而不是看谁更有权力或更富有。

  ●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和你的朋友共享商业机会,但不要对他施加压力。如果你遇到一个投资的好机会,并且觉得你的朋友也会感兴趣,那么就告诉他。特别是你觉得他若知道自己被排除在你的计划之外会很不愉快的话,你更应该让他知道。

  ● 考虑聘请外来的顾问(或雇用公司)充当仲裁,帮助裁夺你和朋友间关于钱的事务。聘请第三方介入的益处在于可以减轻你和朋友的压力,使你们可以专注于经营你们的友谊,而把金钱事务交给专业人士去处理。

  ● 当你想拉朋友入伙时,要在心里做好最坏的打算,一旦出现闪失,你们之间的友谊能否经受住打击?如果不能,就要重新考虑是否要让你的朋友参与到这项投资中。无论你的朋友是百万富翁,还是只在温饱线上挣扎,如果你认为他不能承受诸如贷款无法偿还、生意破产之类的财产损失,就应该重新考虑你的决定是否正确。因为,一段维持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友谊很可能因为看起来数额并不大的钱财纠纷而在瞬间土崩瓦解。如果你担心这样的事发生,那就礼貌地向你的朋友解释,由于在你心目中你们的友谊远比金钱和生意来得重要,所以为了友谊不受损,你们还是各自独立发展为好。

  ● 尽量避免凸现你和朋友经济上的差别。不论你突然继承了一笔巨额财产,还是得到了一笔不菲的年终奖金,都请一如既往地保持和你的朋友互相欣赏的非物质的因素。如果你因为朋友即将得到巨大的财富而感到嫉妒,那么请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不错,朋友间有一点点嫉妒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过分膨胀并因此恼羞成怒,那真的会使对方感到很不舒服,这样他只好选择和别的对金钱问题不那么敏感的人做朋友了。

  ● 不要想当然地把财务危机等同于失败或悲伤,把财富等同于实力或幸福。最富有的经理人也有可能在困难面前栽跟头,普通人尽管拿着最微薄的薪水却同样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成功和充实。所以如果以你的浅见去衡量别人的人生,势必妨碍友谊的发展。

  娱乐活动:朋友、家人、同事可以一起参加吗

  圣诞节也好,新年也好,每年随着节假日的临近,总会有比往常更多的社交聚会或商业庆典要参加。尤其在12月,人们常常会举行有家人、朋友和同事共同参加的晚宴,甚至是盛大的舞会。有时你不免感到惊讶,因为甚至连家庭婚礼也邀请了许多商场上的伙伴参加。把私人社交和商务往来混杂在一起究竟会有哪些利弊?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邀请家人、私人朋友、同事共同出席一个节日宴会,很可能是出于节省时间和开支的考虑。这类聚会会比正常的商务聚会省钱吗?我采访的一位会计师说:“我会按照一定比例行事。商人们可能原本想为业务伙伴举行一个节日聚会,但你可能希望提高商务人士的比例从而减少开支。如果邀请客人的时候,你告诉他们可以带一位朋友,他带来的人有75%的可能也是一位商界人士。”

  举行一个由家人、私人朋友和同事共同参加的节日宴会,是合理的节约开支的办法。你只需找一家餐馆就解决问题了,如果在家里举行也只需办一次酒宴。这无疑大大节省了你的时间和金钱。

  但是你是否打算不论老板、同事,还是下属都请来参加你的私人聚会呢?

  这里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你应该让你的家人和私人朋友知道,在这样的场合某些话题是不便提及的,比如你是不是工作得不开心并且正打算跳槽,你最近的体重增加了多少或者减少了多少等等。

  你可能努力地想做到对所有的来宾一视同仁。然而,可能就因为你情不自禁地给了乔治大叔一个热情的吻,你的同事感到不太舒服,他们很可能曲解你的意思,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因为他们之前从未见你在公开场合有过类似的举动。

  虽然同时邀请同事、家人、私人朋友参加活动看起来确是个省时又省钱,一举多得的好办法,但你还是要再三权衡是否你因此失去的会比得到的更多。无论如何,把工作和私人生活截然分开总归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做法,尽管你可能因此要多花点工夫筹备两个不同的聚会。这样到时候你可以不必顾忌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当然如果你和你的丈夫或妻子就是同事,或者你所在的是一个家族企业,那又另当别论了。毕竟一些同事同时也是你的家人。

  帮助没有朋友的同事

  从前,一些地位高的女性往往不愿结交工作中的朋友,她们似乎缺乏把亲密程度较低的伙伴关系转换为友谊的能力,而许多男性则比较擅长于此。这些女性认为与其冒着损害工作的危险在工作中结交朋友,不如索性一个朋友也不要。但现在,人们发现发展伙伴关系的益处多于它的潜在危险。一个人如果缺乏在工作中结交朋友的能力,这会极大地影响他的人际关系,进而妨碍他事业的进步。

  我们如何帮助那些没有朋友,但很希望培养伙伴关系的人?你可以对他们付出你的友情,但前提是他们也愿意和你交朋友。至于那些对伙伴关系有恐惧感的人,你只能”慢慢来”。

  分析矛盾的根源

  在工作中,你的工作伙伴对你们之间关系的态度及其对工作环境的影响自然与你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也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同样,你的家庭关系也会影响你与同事交往的方式。

  你可以参阅第13章《家庭—通向办公室的起点》,这部分谈到了为什么在工作中遇到的人会唤起你内心身深处的某种情感,而这实际上与当下的现实没有多少关系。所以你必须懂得应对先前交际经验的影响。

  正如我们在第13章中所探讨的,倘若为工作中的矛盾追根溯源,我们很可能从一个人孩童时代的经历或早年的交友体验中找到潜在的原因。一段工作中的友谊,或向前发展或中途夭折,很可能是因为一方无意识地将另一方和他生命中先前遇到的某个人联系在一起。揭示这一点将有助于理解我们的一些看起来和现实状况不相称的态度和举动。

  比如,有这么一位来自中西部的63岁的女教授,她从来不让自己和同事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一些,尽管她也喜欢和同事交谈,但那只是在工作中或偶尔共进晚餐的时候。我认为与其说这和她同事的所作所为有关,不如说和她自己的个性以及家庭教育有着更大的关系。正如这位女教授自己说的:“我很安静,性格内向。在我的成长环境中,自由地表达感情是很罕见的。”

  和别人分享感情的能力是和他人亲密交往的基石。对这位女教授来说,要想和她的同事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培养这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如果你发现一段本有希望成为友谊的伙伴关系,不是发展得过快,就是早早地被挡住了去路,那么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是不是对方让我想起了孩提时代的某个人?

  ● 这个人是谁?

  ● 我和这个人的关系怎样?

  ● 他们俩哪些地方比较相似,哪些地方不同?

  ● 为什么这种无意识的联想或比较会使我愿意和对方交朋友;反之,为什么它会阻碍我进一步发展和对方的关系?

  ● 我怎样才能摆脱过去,把眼前这个全新的人和有关过去的种种不好的联想截然分开,以免过去的经历玷污、扭曲了新鲜的感情?

  这种联想也许就像头发的颜色一样只是表层的:可能你的同事和你上六年级时一位背叛过你的朋友有着相同颜色的头发;也可能因种族而起:你的父母曾经禁止你和不同种族的人交朋友;它同样可能来自宗教:从前你总是依照宗教的轮廓来描画友谊的版图;联想还可能源自你熟悉的一种微笑:对方笑起来和你一年级时的一位朋友很像,于是你自然而然地被她所吸引。当然联想也有来自深层的:你的一位客户总是试图控制你的全部事务,这让你想起了若干年前你那位作威作福的妹妹。

  如何避免同事反目

  当你认识的人和你反目成仇,一场较量也随之开始。出于对你的不屑或仇视,对方总是不希望你获得成功。从前你可能默默无闻,而现在你却在对方之上,所以一旦对方东山再起,你就将为此付出代价。当你被解雇的时候,有人可能会落井下石,或者对你说一些恶心的话。当然,你可能也会暗下决心一有机会就伺机报复。

  案例1:一位50多岁的女士在为一家出版公司工作了10年之后失业。她的位置被一位年轻的同事取代,而后者对此表现得十分冷酷,缺乏同情心。这位女士十分痛苦,所幸多年的好友和熟人都慷慨地为她出谋划策。几个月后,她得到了一份相当好的工作,在一家虽然小却名声很好的出版公司任总编。又过了两年,她先前所在的那家公司倒闭了,碰巧的是,曾经顶替她位置的那位年轻人如今到了她手下干活。带着满腔怒火,这位女士明确表示她和那个先得意后失意的人誓不两立。她要那个年轻人也尝尝痛苦的滋味,于是她不让他提出的任何一个选题通过,甚至在大厅里相遇时也不忘对他嘲笑一番。

  案例2:一家公司派遣一年轻女职员为某商人做办公室装璜。但商人致电该公司要求换一位装璜师,并且没有说明任何原因。后来人们才知道,商人想起来那位年轻女子曾经是自己女儿的朋友,而她在10年前做了伤害女儿的事并结束了那段友谊。商人选择不和那位年轻女性做生意且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只是出于一个原因—他坚信只有这样才能表明自己对女儿的忠诚。

  这件事正是商人的女儿告诉我的。她并不知道这件事会给从前的那位朋友带来什么后果,不过至少她的朋友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自己的服务被拒绝了。

  无论如何,同事间反目成仇都是影响大局的。只有每个部门、每个人都相互协作而不是相互拆台,一个公司才能良好地运转。案例1中那个愤怒的女人始终摆脱不了往事的纠缠;原先那个开始冷酷、缺乏同情心的年轻人可能已经转变了。毕竟他也独自面对了丢掉饭碗的打击,这可能会使他变得谦卑。

  仇恨,之所以和商战一样也堪称一场较量就在于它有一个可以预见的后果:一方挑起事端,就必将点燃另一方的仇恨。

  如果有人恨你该怎么办?让仇恨暴露在阳光下。不要试图遮蔽什么,而要去探讨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仇恨。如果双方的脾气都很大,无法彼此妥协,可以考虑找一个双方共同的朋友、同事,甚至完全中立的第三方来帮助调解。如果确实是你错了,就承认,然后道歉。一句“对不起”有时还是很管用的。

  如果一方对自己受的委屈一直耿耿于怀,致使仇恨迟迟得不到化解,那么给彼此一点时间,尝试继续相处一周,两周。最重要的是始终努力去消除仇恨,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尽快休战,投入眼前的工作。如果你们在不同的公司上班但需要经常打交道,或者经常在一些会议、商展上碰面,那么务必表现得礼貌而友好。如果你觉得自己仍然饱受诋毁中伤,那么再试一次,让仇恨暴露在阳光下,找出背后的原因并尝试解决,看是否还有继续友好合作的可能。

  然而,确实有这样的人,他们让你的一切怨恨都变得理所当然。这些人卑鄙无耻,你宁愿从此不和他们打交道也不愿再去面对他们,更不要说消除你们之间的分歧。运气好的话,你们不必再做同事,也就不必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真是这样,离他们远点。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千万不要在别人面前说他们的坏话。这样做到头来可能使你自毁形象,更遭的是,他们甚至有可能对你采取法律行动。

  我在做调查和访问时接触到这样一个例子,可能并不确有其事,但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其实经常遇到。假设若干年前有人在老板面前说你的坏话,让老板不要雇你。虽然老板没有理会他的朋友的建议,你还是被聘用了,但你始终不能忘记老板的朋友对你的恶意中伤。

  几年之后,老板离开了公司。他的朋友和你联系想请你帮忙。你没有理会他。10年以后,那个人成了名人。尽管你非常想和他联系,改善你们的关系,看看他能否对你有所帮助。但你最终还是决定远离他,不去翻不愉快的旧账。你仍然对他心怀怨恨,因为他并没有做过什么让你改变看法的事。你也决定要避免和他接触,以免再给自己添上新的伤疤。

  如何应对同事间的私怨

  有时会有人对你心怀怨恨,所幸的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情况只是偶尔发生。如果你能及时察觉,你可以尝试不再和他来往,转而结交另一些工作伙伴,比如主管或老板、同事、客户或顾客。

  但有时候不可能实现这样的转换。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给自己寻找地位相当的盟友。你可以在公司里找,也可以在你身处的这个行业里找;可以在你这个部门里找,也可以在和你关系密切的其他部门里找。比如你是某公关公司的客户经理,你的顶头上司不喜欢你,那么你可以和转而结交其他的老板以及老板的老板,这样至少你在这个公司拥有一些盟友,他们可以弥补人际关系中消极的方面。当然你也可以试图扭转局面,可以回过头去看本书的第3章《如何建立并维系伙伴关系》,这部分谈到了如何使别人改变对你的不友好态度。

  你也可以设法取得一些对你有利的文件,营造一种受人赞许的氛围,来弥补不友好的人给你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如果你那不友好的顶头上司企图降你的职,炒你的鱿鱼,或者从不重用你,如果你还想改变他对你的看法,可以试着让本公司或其他公司和你关系不错的老板给你的顶头上司写一封推荐信。

  如果你决定仍然待在这家公司,你必须张扬你的自信,表现出不可侵犯的姿态。这样尽管对方讨厌你(这通常并不是你的错),下意识地巴望着你失眠、倒霉、放弃工作,甚至自我毁灭,但也不敢真的对你采取行动。

  但有时候,即便你尽了最大努力,对方仍然要滥用权力压制你。他可能扣着你的推荐信,不在适当的时候给你任何口头表扬,于是渐渐地你开始变得不自信。

  所以以下的“宣言”就是为了帮助你应对这种情况的。在很多情况下,你所受的待遇其实和你自己的行为毫无关系,却和你在别人内心激起的情感息息相关。你越是优秀,别人就越是不舒服,于是千方百计要让你怀疑自己,甚至恨不得把你推入自我毁灭的深渊。所以千万不要中了对方的圈套!让自己更强大起来,在心里默念下面的宣言,这会帮助你渡过难关。特别是对于那些才华横溢、鹤立鸡群、下定决心要成功的人来说,更应当如此。

  反抗不公正待遇的16句宣言

  1.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客观地讲,我的工作非常出色。

  2.我不把对方的排斥看作是针对我的,拒绝我实际上也是拒绝他自己。

  3.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对方的动机是破坏我工作、事业,打击我的自信心。

  4.我对他的动机的猜测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理由,所以发生的一切可能并非我的错。

  5.我将更多地看到在我的事业和生命中别人给予我的积极反馈,努力减少被人排斥给我的自尊心、名誉和事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6.我会提醒自己,我做不到让每个人都喜欢我、尊敬我,那些人之所以不支持我和我的事业,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缺乏自信,跟我没有关系。

  7.我会更多地考虑人际关系中积极的一面,而不去理会那些试图压垮我的人。

  8.我将尽快投入新的工作、新的人际关系或新的环境中,而不再被那些消极因素所困扰。

  9.我将不再试图改变那个毫无道理地讨厌我的人,我将转而寻求更积极的人际关系。

  10.今后我将努力使自己变得更敏锐,在别人危害我的利益之前,及时发现危机的征兆,看是否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

  11.如果我被消极的因素绊住了脚,或者让它打击了自信心,对方就赢了,我就输了。所以,我不能向这种精神的折磨屈服,不能让消极的因素伤害到我,这样我才会成为胜利者。

  12.我聪明、有能力、有天赋又努力工作,所以我配得上这些成功和称赞。

  13.我要学会接受被人视为潜在威胁的事实。我的存在可能加剧了他们的不安,这使他们试图伤害我。

  14.我要把精力集中在尽我所能干好工作上,倘若没有因此得到应得的嘉许,我也要学会接受。

  15.很多人没有学会善待他人。我不能效仿,而应当固守我的价值观:公正地对待别人,尊重别人。我要将这作为我行动的基石。

  16.我不自责,但我会从中吸取教训:回过头来看,如果我换一种做法是不是会有另一种结果?我和别人的交流如何可以变得更有效一些,是经常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联络,还是该当面会见?

  如果确实不得不结束一段伙伴关系或友谊,你可以参考本书的第9章,这部分分别谈到了因为矛盾和工作变动使关系终结这两种不同情况。

  至于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和工作伙伴或朋友之间的矛盾,下面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

  不应该和工作伙伴分享的7件事

  1.商业机密。泄漏商业机密是对诚信和道德的亵渎。

  2.家庭隐私。泄漏家庭隐私会使你的家人面临不同程度的危险。

  3.现在或从前与你有过性关系的人。

  4.你的配偶或恋人的床上功夫如何。

  5.6点新闻或报纸已经反复报道过的令你感觉不舒服的新闻,

  6.任何对老板、同事、经理、顾客或客户不利的言辞。

  7.带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或反宗教、反文化色彩的言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