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县现称定州,地处河北省西部,距北京200多公里。境内陆势平坦,铁路贯穿南北,在地图上是一个并不显眼的县份。 可是由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下称平教会)六十多年前在此进行过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实验,所以使这个县后来闻名中外,成了世界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发源地和大本营。这是一页令人十分感奋的历史。
“定县实验”是20世纪前半期我国开展平民教育的产物。众所周知,在五四运动 以后,有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虽然不赞成中国共产党采用革命手段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是他们主张科学、民主,想用改良的办法“救 国”,实现富国强发的目的。汇集在平教会中的文化人就属于这一类。他们的领头人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晏阳初(1893—1900)祖籍四川巴中,早年留学美国并获博士学位。 1918年,他与上百名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奔赴欧洲,志愿为派去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华工“苦力”服务。在这段时间里,他通过与华工的广泛接触,认识到这 些“苦力”并不愚蠢,只是因为穷困和缺乏读书的机会才成为文盲的。如果是他们“脱盲”,把蕴藏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就会变成巨大的力量。这种巨大的力量就 像蕴藏量极为丰富的矿山,它不是金矿、煤矿,而是“脑矿”。让谁去开发这种“脑矿”呢?年轻的晏阳初暗暗立下了宏愿:回国后不作官,不发财,不作上层士大 夫。他要为开发中国的“脑矿”去拚力奋斗。 1920年8月,晏阳初学成归国。他最初在上海、长沙、烟台等地推行平民教 育,并采用科学的方法主编了《平民千字课本》,作为扫除文盲的主要教材。后来,原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也决心投身平教运动。由于她的支 持,192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平民教育大会。与会者有20多个省的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设在北京石附马大街。并选举朱 其慧为董事长,晏阳初为总干事,负责实际工作。 平教会成立后,先后有400余人参加工作。其中,如北京国立法政学校校长陈筑 山博士、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郑锦博士、《北京晨报》副刊主编孙伏园、国立北京戏剧学校校长熊佛西、法政大学教务长瞿世英博士、东南大学教授冯锐博士 和陈志潜博士、刘柘博士、黎锦纾博士、傅葆琛博士、谢扶亚博士、李景汉硕士、汤茂如硕士、汪德亮教授和黄齐生、霍六丁等都是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学者、专家。 他们抛弃了丰厚的生活待遇和安定的工作环境,脱去西服长袍,穿上蓝布褂深入民间,与平民为友,教育平民,指导平民,研究平民文学,编写平民读物,演出平民 戏剧,测验平民智力,调查平民生活,创办平民学校,在平民中开展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掀起了颇具规模的平民教育运动。 平民教育运动的宗旨是“除文盲,作新民”。办法是从扫除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文盲入手,进而根除当时中国存在愚、穷、弱、私四大病,进行乡村建设,实现民族再造,使中国自强自立,在文明世界中奋发前进。 最初,平民教育运动在城市的市民、妇女和士兵中进行。如在北京设立平民学校,在张学良部队中开办士兵识字训练班,用四个月时间学习《平民千字课》,就可以使目不识丁的文盲认识1300多个常用的基本汉字。效果是很显著的。 后来晏阳初和平教会的许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中国以农立国,家民是平民的主体。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文盲。把农民中的文盲问题解决了,中国的文盲问题就算基本 解决了。把乡村建设好了,中国也就算建设好了。因此,平教会就决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以农民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以乡村作为“民族再造”的主要战场, 并计划选择一个村或一个县作为“社会实验室”,以便取得经验进行推广。 恰在这时,本世纪初就效法日本新村运动的模式,举办乡村自治事业的定县翟城村乡绅米迪刚、米阶平兄弟二人恳请平教会去帮助工作,同时定县的一些社会名流也欢迎平教会去定县实验。于是,1926年平教会在定县设立了办事处。1929年秋,晏阳初和平教会的大批干部相继迁住定县,和泥巴佬同甘共苦,进行以县为单位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革实验。这个“博士下乡”的壮举是民国年间的一件大事。 “定县实验”从1926 年做起,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中缀,历时11年。这个时期,晏阳初和平教会为了实现“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本着“教养兼施”的方针,先在翟 城村作社会调查,办平民学校,办农业改良,办卫生事业。1929年以后,平教会就在定县全县范围内实验“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 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他们希图用教育的办法使农民增强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成为新中国的新国民。当时,定县城乡从开展平民教育进而 进行乡村改造,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首先,他们实施了社会调查。为了使“定县实验”的各项工作建立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平教会设立了社会调查部,以李景汉为主任。李景汉原在美国专攻社会学。参加平教会后,组织了一支近20 人的调查队伍,运用现代社会调查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翟城村调查入手,接着配合平教会各部门,拟定调查纲目,对全县的历史、地理、赋 税、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宏观调查,后又用7年时间,对62个村庄做了有关教育、娱乐、宗教、卫生、生活、经济情况的典型调查,并运用普查法,开展了对全县各 村概况的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每村的户数、村中领袖(村长)、学校现状、文盲人数、种地亩数、农产品种类、男女职业、医药状况等。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较细 的分项调查,例如各村土地分配的调查,家庭手工业的调查,家庭生活费的调查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县为单位的实地社会调查,它不但有助于“定县实验” 的开展,也有助于后人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去了解中国近代社会。 其次,他们还大办进行文艺教育。除对现有学校进行改革实验外,还在全县400 多个村庄里办了平民学校,吸收14岁至25岁的失学男女青年入学,学习《农民千字课》,使8万名农民青年脱了盲。其后,就把这些青年组织在“平民学校毕业 生同学会”中,一面继续不断地求知识;一面团结起来建设乡村和和改造乡村。平教会为了使这些青年发挥更大的作用,先后编写了500余种平民读物,其中有小 说故事和科学知识,还出版了《农民周报》,通过巡回文库供给各村同学会会员阅读,使他们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营养,成为建设乡村和改造乡村的骨干。为了解决 师资缺乏的问题,平教会在定县推行了“导生传习制度”,使识字的人教别人学,教别人用,教别人传。学会了的人就要去用,就要去传。此外,平教会还极力提倡 平民文学和平民艺术,编出许多适合口味的戏剧和歌曲,指导各村农民成立剧团,建立露天剧场,寓教于乐,常常进行文艺演出。当时收音机在我国还十分罕见,但 是平教会排除困难自制收音机,借给一些有条件的村庄建立收音声场,进行无线电广播教育,使农民不出村就能知天下事,通过收音机把社会办成了一个大学校。 第三,他们又对农民进行生计教育。相以教育的力量指导农民的实际生活和生产活动,引进、试验普及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平教会生计部在定县成立了农场, 负责全县的生计训练和优良品种的推广。还成立了生产巡回训练学校,这期巡回各村向学员(都是平民学校的优秀生和小学毕业生)讲授农业科学常识。学员学习一 年期后,由平教会从中选择一些有土地、有地位、热心农事改良和有领导能力的人作“表征农家”。由他们率先采用平教会推广的改良农业技术和品种的方法,用实 际的成果作“表演证明”,使当地的农民们“眼见为实”,自愿地接受新技术和新品种。例如用来亨鸡与本地鸡交配,第一代可每只每年产蛋80—100个;用本地公猪和波支母猪酱而成的“定县猪”,较本地猪每头增肉40—60磅。此外,还有棉花的改良,白菜品种的改良,都是通过“表征农家”示范而迅速推广的。 第四,农村卫生教育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过去,定县全县没有一位西医,近半数的村庄没有一点医药。全县人口中有35% 的居民是生病后没有请过医生就死去的。至于不讲卫生的陋习更是随处可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平教会在定县建立了系统的保健制度。县设保健站,区设保健所, 村设保健员。村保健员给本村农民种牛痘、治砂眼,进行卫生调查和防疫宣传,并提倡改造水井。区保健所中设有医生,负责治病和巡回训练保健员。县保健站除治 疗大病重病外,还办有护士训练班和产婆训练班,推广了新法接生技术。他们在定县提倡节制生育,收效虽然不大,但很符合中国的国情。 第五,开展公民教育也是他们的一项主要工作。其目的在于启迪农民的自觉性、爱国心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有公共心和团结力,具有“国家精神”。为此,在当时定县农村普遍成立了公民服务团,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公德,籍以抗暴安良。 1933年,平教会在定县成立了县政建设研究院,以晏阳初为院长。下设实验 部,即县政府。由平教会干部担任县长。从此,定县的县政大权也由平教会掌握了。虽然,这样做对于开展实验工作带来了方便,但是,事实已经证明,不改变不良 的社会制度,尽管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县政权,仍然是不会使农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
“定县实验”期间,许多报刊报道它的消息,许多国内外的社会名流、军政要人、专家学者前去参观访问,掀起了定县参观热,并在定县举行了乡村工作研讨会。在它的影响下,平民教育的声浪曾经激荡全国;在知识分子中,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中,约有30万人投入了平教运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以《平民千字课》为蓝本,编印的识字课本有50多种;一些大学教授也开始从事平民教育的研究;许多新兴的工作,如识字运动、民众读物、通俗戏剧、农村建设等,都是“定县实验”在先,各地仿效推广在后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晏阳初和平教会把平民教育的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湖南和四川。他们运用“定县实验”的经验,继续在农村作社会调查,编民众读物,办民众学校和 民众训练班,还成立了乡村建设学院和乡村建设研究所,按照“定县实验”的模式,在湖南衡山县创设了壁山实验区,在四川新都县创设了华西实验区。1940 年,国民党政府在国内实行“新县制”的时候,也从“定县实验”中吸取了一些经验向全国推广。平教会还在抗日战争初期派人访问了延安,向中共中央介绍了平教 会的工作和“定县实验”的情况。当时,毛泽东对他们采取的一些办法很感兴趣。因此,他向平教会的代表说:“共产党愿做你们的朋友。”
从20世纪50年代起,晏阳初把“定县实验”的经验推向世界,在更广阔的国际 舞台上推行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他将“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扩充为“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并成立了国际平民教育运动委员会,作为在世界范围 内,主要是亚非拉地区的第三世界国家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组织。他在茶余饭后和许多公开场合都一往情深地把定县作为他的“真正故乡‘。他先是在古巴按照定县模 式进行实验,后来又到菲律宾从事乡村改造工作。1965年,晏阳初在菲律宾创办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晏阳初通过这个学院把 “定县实验”的经验介绍给世界,并且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继续丰富和发展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 如今,诚如晏阳初生前在菲律宾会见定县政协主席李济东时所说:“定县已成为世界上大家知道的最宝贵的实验区。非洲、南美洲、亚洲来的领袖们,都知道定县。定县是我们的根据地、大本营,实验的中心,成功的中心。”“定县已经对世界有了很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