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 关于早期阅读的一些新说法(国培第二天)

 yuliangxing 2012-06-19

一、华师大张明红副教授作讲座《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摘了部分值得思考的内容)

1.早期阅读的类型

假装阅读(好像在阅读)

倾听阅读(让儿童大量倾听,感受文字与图画的对应)

理解体验阅读(感受体验阅读中带来的情感态度,对中大班孩子来说很重要,“预测、推理,把握绘本的重点难点”这很关键)

创造性阅读(表演等)

2.最有效的阅读方式

亲子阅读(成人陪伴、成人的诵读)

师幼共读(讲孩子看不懂的地方,引发孩子思考的问题,帮助孩子提升的点,“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幅”,烘托主题的一些提问,等等。而不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讲故事,不需要每一幅都讲)

同伴阅读

自主阅读

3.阅读教学安排不当.

重精读、轻泛读,幼儿阅读量不足(应鼓励孩子大量阅读,英国:小班每学期读20本,中班25~30,大班不限;每周从图书室借一本书回家);

重结果,轻过程,师生互动不足;

重集体阅读,轻个别阅读,个别指导不足。

4.阅读活动设计和实施不当

阅读应保持“完整性”,孩子缺少完整阅读能力,不能从前到后完整阅读并看懂。

“浏览”,即自由翻阅,翻到后面可能自然就懂了,可以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和方法(看看前面那一页,可能你就懂了)

“提问”的设计抓住并解决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每个环节的问题应着重解决孩子的那些无法理解的疑惑

5.关于“悬读”

悬读,即阅读预测,建议在高潮时用,一般幼儿园老师都设置在前(如用回形针别住不让看),这种方法不太好,悬读应设置在后,如:书上用这种方法,你们呢?

太多的悬读不好(如太多的猜测和太多的“怎么办”);有时可以反复地读或倒过来读,因为预测需要线索,如《幸运的一天》。

6.关于“大声诵读”

很多时候,孩子的阅读需要成人大量的诵读或儿童自己的大声诵读,从而形成多通道的阅读。

    成人的诵读有助于图画与文字的自然对应和文字的自然习得。

 

(小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反思我们的早期阅读,在某段时间,从上到下,大剂量地做,似乎有了固有的模式。当教学方法成为某种模式时,我们应思考是否该从固有模式中“跳出来”了。这些新声音,或许能对“跳跃”有帮助。尤其是对早期阅读活动中老师“精读”的一些看法,比较赞同。有时,早期阅读活动似乎与故事教学及所谓的看图讲述等没有太大的区别,问题就在于阅读材料在活动之前故意保持其神秘性,“不舍得”提前投放。按照张教授的观点,不妨提前投放,那么活动过程中可以真正发现孩子阅读中的难点,也可以用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孩子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问题,或作品本身的概念与思想。试想一下,这样的阅读活动,问题的设计更宽泛,结构化程度更低,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更有深度。

其实,孩子是很聪明的,但是,我们常常把他们看得太“小”了。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怎样的早期阅读活动,会让我觉得兴致盎然?经常换位思考,或许对教育活动质量的提升会有帮助。)

 

二、浦南幼儿园的一个阅读活动《狐狸爸爸鸭儿子》

其实就是《狐狸孵蛋》啦

(一)目标:

1.阅读狐狸爸爸孵化鸭儿子的有关情节,观察角色的大作和表情,猜测分析狐狸心情的巨大转变。

2.初步感受爱与被爱的快乐,学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感受。

重点:理解故事中的矛盾点,狐狸在发现蛋到孵出鸭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过程。

难点:能对图片进行细微观察并能合理想象、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大致流程

1.激趣引疑:出示森林的背景图(多媒体),提问:森林里有什么?幼儿回答后又问:森林里还有一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出味道,是什么呢?孩子们很积极地猜测:空气、声音,等。老师告诉大家:那就是爱!接着问:听说过爱吗?引发原有经验,最后老师小结什么是爱,并告诉孩子们森林里充满了爱,所以大家生活得很快乐。

(突出材料的中心和主题,把调子定好)

2.阅读理解:

首先是分段阅读,了解狐狸爸爸孵化鸭儿子的过程(大图书)。

用教师翻幼儿看的方法粗粗浏览P1P2,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再重新细细看并讲:“可能是什么蛋?”“猜猜狐狸的心事?”“你从哪里发现的?”(引导细致观察);

听故事的前半段(录音),听后讨论:“你帮狐狸出出主意,到底是吃鸭蛋还是吃鸭肉?”

说说狐狸用绳子绑住蛋的方法是否安全;狐狸想找个更安全的方法,帮它出出主意;学学狐狸孵蛋过程中“搬”“铲”“拔”“孵”等动作;讲讲狐狸过得好不好;讨论“狐狸这么辛苦,你们觉得要不要继续孵蛋”。

在层层烘托下,进入第一个高潮部分:体验狐狸在孵蛋过程中对蛋的爱。煽情要素:背景音乐;幼儿当蛋,教师当狐狸给“蛋”们摸摸脸、敲敲背、说着悄悄话,“蛋”们很惬意地“享受”着。

(很巧妙的一次体验,因为有了之前一次次对矛盾心理的梳理,有了煽情的音乐和教师言行的煽动,孩子们很真实地进入“蛋”的角色,很真实地感受到了“狐狸”对蛋的爱。在情感类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要让孩子体验,但真正有效的体验却不多。上述体验的设计很自然、很水到渠成,与体验的要素设计和前期心理铺垫的有效有关系)

紧接着,又是一次体验活动:当看到“鸭蛋出现裂缝”时,老师出示了一个大鸭蛋的图片,请孩子们说一句话为鸭宝宝加油,当孩子们大声地、急切地喊着“小鸭小鸭快出来,我们爱你!”小鸭钻了出来,孩子们快乐地拍手欢呼。

(第二次的高潮来得很快。这次体验,让孩子们站在狐狸的角度,大胆地表达着自己对鸭宝宝的爱,一遍又一遍的说、一次比一次更大声的喊,不断地强化着狐狸对鸭宝宝的爱)

其次是精细阅读,感受小鸭诞生后狐狸心理的变化(大图书)。

在这个环节,老师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狐狸不吃鸭宝宝?”“狐狸能不能做个好爸爸”,很自然转入幼儿自主阅读部分——“狐狸怎样照顾鸭宝宝”,并辨析“睡觉时,狐狸在做什么?”“为什么狐狸要把自己绑住了游泳?不会游泳为什么还要去呢?”“小鸭用瘪瘪嘴巴亲狐狸痛不痛?为什么狐狸还是很开心?”等等

(细细地把这个早期阅读活动记录下来,想跟大家分享的是:

1.同样的材料,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思路来设计。《狐狸爸爸鸭儿子》跟我们的《狐狸孵蛋》设计有很大差异,当然差异最主要是取决于目标设定的不同,教无定法,思路不同,到达的目的地也就不同,适宜的都是好的;

2.绘本可以大胆地加或删。激发兴趣部分,老师插入了森林的图片;绘本阅读过程中,老师在某些页面加进了一些符号或者文字。如果前面的第一条想表达“思路为目标服务”,那么这一条应该是“方法也为目标服务”,这些细小改动,初衷也是如此。

3.不必妄加猜测。现在的阅读过程,我们往往把孩子当“小白鼠”,有意无意地鼓动其做毫无意义的猜测。有时我们不妨集中一些、再集中一些,让孩子们的思维更有针对性。

4.提问的高质量。不妨重新看看浦南幼儿园老师设计的每个问题,真的如同张明红教授所讲的“提问的设计应抓住并解决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每个环节的问题应着重解决孩子的那些无法理解的疑惑”。再想想与自己设计的问题是怎样的,如此,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就清楚了。这一点,是我着重想与大家分享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