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也未尝不可,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掌握好方法,就会学有所成。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规范,贯穿中医防、治、养的始末。《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中医实践指导经典,首次详细公开辩证、治疗的方法和方药,开创经方先河并成为传统中医的主要流派。而其中的理论凭据正是来自《内经》和《难经》,用药的理论指导来自《神农本草经》。以上四部,就是截止东汉以前的传统中医四大经典,是学习中医应该详研的重要课程。 而《内经》对自然、对人体的认识、辩证理论一脉相承于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群经之首的《易经》。所以《易经》是中医理论的理论、基础的基础。故历代医学大家无不以《易经》为学中医的必修课: 药王真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及《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损”,后世多云之谓“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笔者认为应为“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从《大医习业》、《大医精诚》)。 王冰以易学方法注释《素问》;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张子和的离火论,李东垣的太极坤土论,朱丹溪的相火论,至明代杰出大医学家张景岳的《医易义》都是以易言医的实证。特别是张景岳对医易同理的阐释深入细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并且强调“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均之弩……”。更多阐述可以参看 《易学是中医发展的动力》 一文。 还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就是学习这些传统经典、理论,一定要有相当的传统文化功底。这里说的传统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文(古文)文字功底,二是文明道德涵养。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在中医的道路上顺利发展、有所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