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著名教师教学艺术简介之(二)

 阡陌躬耕 2012-06-19
  著名教师教学艺术简介之(二)

  ——名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艺术

  利川市教学研究室 徐光华

  【摘 要】本文以王崧舟、李吉林、霍懋征、窦桂梅、丁有宽、于永正等著名特级教师为例,研究名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艺术。相信会对你如何用好教材有所帮助。

  【关键词】名师;使用教材;艺术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名师们早已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可资借鉴的、极富启发意义的范例。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他们针对学情,努力挖掘自身的教学潜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才能和教学智慧,大胆创造,积极利用,或精心取舍,或巧妙拓展,或大胆改动,或多方整合,或沟通读写,或接轨生活,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能跳出教材,使教材内涵更加丰富,个性更加鲜明,赋予教材生命的活力,带给课堂教学无穷的魅力。

  一、精心取舍

  许多课文内容学生自己完全能够读懂,名师们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不泛泛而教,面面俱到,浪费宝贵的时间,而是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这些“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它们在文中往往居于“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处。名师们将它们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使这些切入点成了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点。

  以王崧舟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为例。面对这篇距离学生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都十分遥远的课文,王老师没有从头到尾一段一段地分析,而是别出心裁抓住作者在文末抒情式的议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俭朴”这一关键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感受语言文字中蕴藏的巨大情感张力。激情导入后,他引导学生反复默读,对比阅读,大胆猜想,激情诵读,将周总理生活的“极其简朴”与工作的“极其辛劳”之间的巨大反差凸显出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激发了对总理的无比崇敬之情。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总理的内心世界,通过想象写作,深化体验总理在这极其“简朴”与“辛劳”中饱含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感情,强化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在感情、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感染。如此使用教材,确实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二、巧妙拓展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凭借教材这个“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更应该超越教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本以外的文章,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举一反三,顺利迁移,在大量阅读中获得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李吉林老师教学《海底世界》一文,就巧妙拓展,将自己选编的相关内容与课文有机组合,形成具有聚合功能、集团优势的教学“块”。导入新课时,她将“补充阅读”上的《人类的秘密仓库》引进来,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认识海洋之大、海洋之深,激发了学生探索海底奥秘的热情。精读课文时,除了纵向联系以前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又自然插入《海底的冷灯》一文。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专业知识的支撑,强化了学生“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要去查找资料”的意识,更让学生学会了怎样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

  霍懋征老师特别善于合理补充、重组教材。教学《找骆驼》,她针对北京的孩子没见过骆驼,对于骆驼的模样和作用缺乏认识的实际情况,先补充了《沙漠之舟》一文,让学生看骆驼的模型,听《沙漠之舟》的录音,然后复述课文,练习写介绍骆驼的小文章。在此基础上,才学习《找骆驼》。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作者的思路,注意老人观察、分析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又引进《蜜蜂引路》一文。这样以一带二、举一反三,不仅加快了教学进度,而且让学生扩大了视野,迅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规律,提高了自学能力,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大胆改动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并非精品甚至存在缺陷的课文也被编入教材。面对这样的课文,教师就不能把它奉为“圣经”,亦步亦趋领着学生围着教材“多情”挖掘,而应大胆改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不可多得的“资源”,在对比、修改中提高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比如,北京出版社编写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夏夜荷花》就有明显问题:作者没有写出夏夜荷花的清新、清香,却硬加上几大段“不娇贵”“不孤傲”“毫无私心”的标签式的赞美。而对这样缺少美感、说教味很浓的课文,窦桂梅老师大胆超越教材,大动手术:学习“一根根荷箭亭亭玉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时,引导学生回忆叶圣陶在《荷花》中对荷花具体描写的句子,补充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比较,从而让干瘪的句子丰满起来,让夏夜的荷花真正迷人起来;学习“荷花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一部分,先让学生讨论,批判性审视穿靴戴帽式的写法,然后引导学生去掉这些“标签”,改写这一段文字,让学生在创造性的阅读中真切感受到荷花带给人的好处。

  四、多方整合

  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戏剧等学科的内容,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产生图画的意境和舞台的氛围,让语文学习充满诗意与激情,是名师们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又一高招。

  教学《月光曲》,霍懋征老师让语文教材与音乐教材牵手,让学生聆听贝多芬的钢琴曲,从而加深感悟、理解,读出形,读出情,读出韵;教学《桂林山水》,李吉林老师用娴熟的简笔画勾画挺立的山峰,勾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拔地而起”“危峰兀立”等词语的意思,很快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形态万千、若静若动的山峰,感受到桂林山之“奇”,课堂充满美感和学习的快乐。

  被誉为“随身带着教具”的斯霞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则经常运用表演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以“饱满”一词的教学为例。对抽象思维不发达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弄懂这一词语形容人的精神充足的引申义有很大难度。斯霞老师在学生掌握了“饱满”一词的基本义(“一颗稻粒多饱满”中的“饱满”)之后,迈步走向教室门口,然后转过身来,面对大家,胸脯略略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双眼炯炯有神,问:“你们看老师的精神怎么样?”同学们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精神饱满。”“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么样?”斯霞老师话音未落,学生个个抬起头,挺起胸,两眼直视前方,闪出奕奕光彩。如此教学词语,一举多得,不仅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形象表演感知了词义,通过入境体验领悟了词义,相机组织了 教学,更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与表演手段整合的神奇魅力。

  很多优秀老师教学拼音时巧妙将游戏等手段引进课堂,将童话中的人物“请进”课堂,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浙江一位老师教学《ɑi ei ui》时,就将“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带到课堂,让他们引出要学的韵母,再通过比高矮的游戏强化感知,复习巩固,课堂上笑声阵阵,学生兴趣盎然。

  五、沟通读写

  丁有宽老师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四想、三议、二记、一问”。“四想”:想一想这篇课文是以记事为主的,还是写人为主的,是写个人的还是写集体的,是第几人称;想一想课文的中心是什么;想一想文章是怎样布局谋篇、安排详略的;想一想哪段是表现主旨的重点段。“三议”:议一议题目怎么解,议一议段落大意并加小标题,议一议哪些是课文的重点词句。“二记”:记一记心得,记一记疑难。“一问”:把疑难先向自己发问,再向字典、同学、老师发问。写作时要做到“四想、三拟、二写、一多”。“四想”: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想一想表现中心的材料,想一想文章的题目,想一想文章的布局谋篇。“三拟”:拟好题目,拟好提纲,拟好主次。“二写”:先写好草稿,后誉写成文。“一多”:多修改。写好草稿后,要从文章内容到语言作全面检查,认真修改,最后才誉写。这样,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六、接轨生活

  语文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名师们充分利用语文与生活天然的姻缘关系,常常有意识地将鲜活的生活素材糅进教材、融入课堂,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立足文本,放眼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更为精彩的语文世界。

  为了给学生提供写话、习作的题材,为了让学生了解周围世界,李吉林老师常常一个人骑上车在乡间的小路上、小河旁、花丛中寻觅典型的场景。有一回为了让学生写好教材上规定的写景作文,找到理想的看日出的观察点,李吉林老师半夜里跑出去看日出。在精心选择的情境中,学生兴致勃勃,多种感官同时运作,非常容易地将眼前的物、色、声、形这些浸染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语沟通,写作不再是一种难事。

  于永正老师积极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说有听众,写有读者”,按生活交际实际需要进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训练效果。为了让学生学会描述人物外貌并转述通知,他请文教局的方老师现身课堂。学生兴之所至,妙语连珠;情之所生,妙笔生花。为了让学生先通过阅读说明书获取信息,而后将获取的信息告诉别人,于老师先指导学生演练而后“实战”,将食堂的孙师傅请进课堂并让他故意反复诘难,增大了训练难度,强化了训练机制。为了让学生学一点问的本领,于老师抓住学校生活中提供的机会,让学生现场采访教数学的周老师,采访后再互相评价采访的优缺点。学生人人参与,个个随机应变,训练效果极好。(荐稿 总编室)

  【研究故事】来自细节的力量——肖港初中“我们离名师有多远”教研活动小记

  如何采用有效的办法帮助一线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锻造名师名校,是我们一直关注着的问题。

  2010年4月,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中举办了该校一次别开生面的以《我们离名师有多远》为题的“校本教研”活动。耳闻目睹了一些鲜活的细节,让笔者对“校本教研”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对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增添了信心。

  “请帮我把讲桌搬到台下”

  还未到预先通知的活动时间,40多位老师已摊开笔记本静静地坐在阶梯教室等候。肖港初中教导处的李主任向笔者介绍:“我们学校规模比较大,每个年级都有教研组,小型教研活动周周都有。”学校教科室主任肖树伟说:“像今天这样全校语文教师都参加的集体校本教研活动一学期有两、三次。就连邻近学校五爱中学的三位语文老师和本校其他学科老师也来了。”

  这时,应邀主持本次活动的区教研员管季超提着一大包资料急匆匆走进来,在向老师打过招呼之后,他对肖主任说:“请帮我把讲桌搬到台下。”于是两人掀开红色桌布,将在舞台上的一张小课桌搬到紧挨老师座位的第一排。

  事后,管老师向我们解释说:“与老师们隔着丈把远,高高在上,像领导作报告一样,怎么与老师们轻松交流?其实在课程改革中,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是在同一起跑线上,都需要学习。如何成为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我们的困惑不比一线教师少。”

  “我不是主讲人”

  “我不是主讲人”这句话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管老师重复说了三次。

  看到校门口的红色欢迎标语上写着“热烈欢迎管季超先生来我校作专题学术报告”,管老师低声对笔者说:“看起来老师们还没有真正把教研员当成朋友,当成平等的合作研究者。我们是该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了。教研整体水平的提高寄希望于学校的校本教研,寄希望于一线教师研究意识的觉醒。”

  2:30,活动开始,电脑屏幕上打出“主讲人:管季超”字样,管老师马上说:“我不是主讲人!我只不过是设计了一个话题供朋友们一起来议一议。老师们可自由地发表意见。”

  在介绍了李镇西老师读书、写作、教学的基本情况后,管老师邀请与会教师谈谈自己的专业成长现状。可能是老师们一时还不太适应这种自由参与的方式,会场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管老师又笑着说:“再说一次,我不是主讲人。今天是同行之间无拘束的交流。”

  接下来,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先后有五六位老师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即兴发言。

  ——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徐自明谈了他坚持写教研小论文的情况,诉说了向报刊屡投未中的困惑。

  ——青年女教师肖保艳介绍了自己外出学习亲聆名师授课时的真切感受。

  ——五爱中学初三语文教师汪国雄多次发言,介绍自己坚持将读书、思考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体会。

  管老师笑眯眯地听着老师们发言,不时插话作出回应,带头为发言者鼓掌。

  反思从掌声响起时开始

  4:50,管季超在回答了老师们提出来的三个问题后宣布活动结束,热烈的掌声响起来。

  走出阶梯教室,龚主任对笔者说:“没有想到管老师对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的研究资料搜集得这样细密。说句实话,平时老是忙于日常工作,沉下心来学习的时间少了。今天的活动至少可以启发我们多读些书,多写些东西。”

  管老师若有所思地说:“如果能将相关材料先行印发给老师们,再把李镇西老师的教学VCD播放一下,大家放开来谈,可能效果更好些。我们教研员对一线教师的急切需要有时并不了然。”

  舒校长的一席话

  在学校小会议室休息时,肖主任送给我们两种校刊。一份是学校文学社的社刊《麦浪》,已出到21期;一份是校教科室办的《教研简讯》,第17期首篇是孝南区教育局副局长杨学军的文章《寻找为师的遗憾》。

  肖港初中校长舒华明给我们介绍说:“近年来,我们学校的硬件建设有很大的改观,但我们觉得学校要发展,要创名校,关键是要加强以‘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为特征的校本教研。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学校也自然得到发展。如何让老师们从平凡的工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一次活动,四个细节。教学工作是平凡的,乃至琐碎的。但在平凡与琐碎中,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点点变化里,用心感受,我们体味到一种别样的氛围,一种来自细节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