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谱知识――部分风俗礼仪

 clz6198 2012-06-19
家谱知识――部分风俗礼仪
男尊女卑
旧时社会风俗。上古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受到尊敬和崇拜,人群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母系继承制及男嫁女、从妇居的婚姻居住制度。此时,大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期。及至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男子逐渐在主要生产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妇女在生产中退居次要地位,母系按父系计算,开始实行父系继承制及女嫁男=从夫居的婚居住制度。此时大约相当于青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乃逐渐从女阴崇拜过渡为男根崇拜,男尊女卑意识乃因之而萌生。中国华夏民族至周代,宗法社会形成,男子从属于家族,女子从属于男子。东周以后,贵族阶级实行多妻的妾媵制,严格分别嫡庶,儒家的礼教对女子的行为作了种种的规定。汉代进一步有衍律褒扬贞节,东汉女学者班昭著《女诫》七篇系统地阐扬男尊女卑的观念、夫为妻纲的道理及三从之道、四德之仪,从此男尊女卑观念深入全社会,广泛表现在观念形态及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妇女带来深重的压迫、歧视及无穷的痛苦。直至近代,启蒙思想产生,西方民主主义思想输入,才逐渐打破这一思想禁锢。《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者道成男,坤道成女。”汉班昭《女诫.夫妇》:“夫有再娶之义,妇夫二适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故事夫如妻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
赘婿婚
旧时婚姻形式的一种。即女子不出嫁,而招男子入女家为婿。也称作“入赘”、“招女婿”、“招养老女婿”等。是从妻居服役婚的遗留与发展。行赘婿婚之家,大多是因家中有女无男,招婿是为生孙以承继家业。也有因钟受女儿不愿其出嫁,或招女婿奉养自己,依靠其管理产业者。从男方说,一种是家贫无力为子娶妻,借此为子成家,一种是贪图女方富豪,将子入赘于女家。赘婿历史甚古,史称周初之太公望为齐之逐夫,《史记》谓淳于髡为齐之赘婿。秦国商君当政时,贫困之家,男子成年则出赘,令增加赋税收入。秦始皇时,贱视赘婿 ,在政策上予以歧视,曾令赘婿 及囚徒一起赴边屯戌,汉武帝时沿用其制。唐宋时,蔑视赘婿,称为“疣赘”,与儒学思想认为赘婿不能承继本姓为嗣有关。元代法律将赘婿分四种情况。各代政策不一:有的改从妻姓,有的不改姓,有的子女从妻姓;有的可以单独继承妻家财产,有的与女家嗣子均分,有的不承认有继承权。赘婿与其父家,有的视为不再有家族关系,无继承权,有的仍承认有继承权。元、明时,除终身居妻家,赡养妻之父母的“养老女婿”外,也有规定一定年限携妻归男家或与妻家分居的。中国的少数民族如唐代之室韦,近现代南方之壮、瑶、拉祜、傣、彝、纳西、布朗、侗、水、景颇等少数民族,都曾实行赘婿婚,甘肃陇南康县山区至今还普遍存在赘婚习俗。《汉书.贾谊传》:“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王先谦补注引钱大昕曰:“卖子与人作奴,名曰赘子......立有年限取赎者,去奴婢仅一间耳......其赘而不赎,主家以女匹之,则谓之赘婿,故当时贱之。”《旧唐书.室书传》:“婚嫁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亲迎其归。役日已满,女家分其财物,夫妇同车而载,鼓舞共归。”宋范政明《岳阳风土记》:“湖湘之民,生男往往作赘,生女及招赘舍居。然男子为其妇家承门户,不惮劳苦,无复怨悔。”《稗史汇编》:“冯布小时有才干,赘于孙氏,其外父(妻父)有烦恼事辄曰:‘俾布代之。’”
门阀婚姻
古代婚俗现象的一种。自魏晋以下,世代高官的家族成为士族,普遍的农工商之家称为庶族。士族在政治上占有统治地位,形成门阀阶层,高门望族之间互为婚姻,不与庶族通婚,逐渐制度化,造成“士庶不婚”的局面。如有豪门名族与卑门低户(寒族)通婚姻,即被视为有辱士类。南齐永明间,士族王源贪财,嫁女与满璋之,受到沈约弹劾。赵翼《陔余丛考》谓,南朝王、谢之家,女为皇后、男尚公主与皇室结亲者有十人之多。至唐代,太宗抑制中原旧族,重修《氏族志》,降其等第,又诏禁七姓、十家之间互为婚配,同时规定皇家宗室不得娶其女。至高宗时,又严令不得在勋贵、名臣、世族范围内嫁娶,不与庶族通婚,甚至以“禁婚家”自矜门第。经安史之乱后,族谱散失,门阀衰落,士庶不婚的习俗才有所改变。至此,士族内婚之制及风俗乃告废止。然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已成固习,宋元以下,虽无士庶通婚的禁令,但官宦之家与平民百姓仍很少通婚,此一现象的形成,关系到家族利益、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生活习尚等复杂因素。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与富阳满氏。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曾祖雅位登八命,祖少卿内侍帷幄。而托姻结好,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斯为甚。窃寻璋之姓族,士庶莫辨。其为虚托,不言自眯,王满连姻,实骇物听。此风弗剪,其源遂开,点世尘家,将被比屋,宜置以明科,黜之流伍,使已污之族,永愧于昔辰,力媾之党,革心于来日。臣等参议,请以见事免源所居官,禁锢终身。”《北齐书.白建传》:“男婚女嫁,皆得胜流,当世以为荣宠之极。”《新唐书.李义府传》:“自魏太和中定望族,七姓子孙为婚姻,后虽益衰,犹相夸尚。”《馀姚县志》卷五:“家矜谱系,推门第,品次甲乙。非大族类,即富贵不通婚姻。”
纳妾
古代婚姻制度的一种。指男子除主要配偶外还要有次要配偶。大约五千多年以前,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先后进入父氏族社会,产生了最早的一夫一妻制。随着男子支配的年青貌美的女奴隶的存在,即产生了男子公开或秘密的多配偶现象。甲骨文表明,商王武丁先后有妻三人,宠幸女子六十余人。女奴是贵族男子次要配偶的主要来源,久之即成为事实上的妾。主人去世,则由主人的嫡子垄断承享用,有的则被出卖或赠给别人。周制规定,天子、诸侯皆有媵妾;卿大夫一般有一妻二妾,允许妻死再娶;士阶层,一妻一妾;至于庶民,只允许一夫一妻,因而称为“匹夫匹妇”。妾的来源主要有买而为妾、奔而为妾(未经过六礼的手续而形成的婚姻关系)、夺而为妾、“烝”而为妾(诸侯与庶母或婶母通奸,娶以为妾)、收婢为妾等手段。士大夫之妾,也称小妇、小妻、傍(旁)妻、下妻、侧室等。后世或规定各阶级层纳妾数目,自亲王至庶人递减,庶人须四十以上无子,方听娶妾,违者处笞刑。然事实上很少严格遵守。纳妾的婚姻制度,直至现代才被废除。《汉书.元后传》:“王禁有大志,不修廉隅,好酒色,多娶傍妻。”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明会典.刑部律例四》:“民年四十以无子者,方听娶妾,违者笞四十。”
面首
古代上层社会特殊风俗。女皇帝、太后或公主丧夫或为满足情欲公开地有一个或几个情夫,以其美姿容,故称“面首”。如南朝宋山阴公主有面首三十人;唐代女皇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国号周,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薛怀义等皆其“面首”。参阅《宋书.前废帝纪》、《新唐书.外戚传.薛怀义》等。
典妻
中国旧时婚俗的一种。即将妻子议价典给他人,典约期满,以价赎回,一般为三年至五年。典妻之外,又有雇妻,即将妻出租,按期收取雇金(租金)。典妻、雇妻与卖妻不同处于暂别人占有,而非永离。多出于下层社会,因饥馑贫病不得已而为。典雇他人妻子者,往往以生子为目的。其俗起于宋、元,尤流行于江浙一带,封建王朝曾以法律加以禁止,无效,乃采取听任态度。现代作家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所述即浙江农村的一典妻故事。
媵妾
古代婚姻制度的一种及风俗。周代,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夫人,女方须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同时还须从另两个与女方同姓之国各请一位女子陪嫁,亦各以侄、娣相从,一共九人,只有夫人处于正妻地位,其余都属于贵妾。媵,相送,引申指陪嫁。诸侯和正妻如亡故或被休径,不可再娶,应由众妾中依次递补,此种制度称为媵妾或媵婚制度。天子媵嫁,与诸侯相似,唯媵嫁数目更多,连正妻共十二人。这一制度,体现了周人对嫡庶的严格区分,但同时也是对多妻的现像的承认,使其明确化和合理化。随着周王室权威的下降,战国时代有的诸侯行天子之制,一娶十二女,表示对周天子的蔑视,但仍被视作“僭越”的行为。至后来,有的甚至娶得更多,或一娶再娶,至此,媵妾制即走向没落。《分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而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伺一聘九女。”《左传.成公八年》:“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九则否。”
同姓不婚
古代婚姻制度及风俗。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礼记.大传》:“系之以姓......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国语.晋语》:“同姓不昏,惧不殖也。”又《郑语》:“气同则不继。”《论语.述而》:“君(指鲁昭公)取(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唐律》:“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以奸论。”

良贱禁婚
古代关于禁止良民与贱民之间通婚的法令与习俗。古代奴隶、百姓平民与贵族互不通婚姻。秦、汉以后,齐民(平民)与贱民虽有区分,通婚受到影响,但限制仍属礼的约束,法律上尚未有明确规定。汉代帝王后妃中出身微贱者为数不少,如汉武帝皇后卫子夫、李夫人、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汉末曹操夫人卞氏,俱出身歌舞倡。自北魏文帝拓跋濬时发布诏书,始明文禁止良贱退婚。唐以后,法令更为完备,严厉规定良贱婚娶为犯罪行为。明代沿之。历代贱民的范围包括官私奴婢、僮仆、官户、杂户、部曲、工乐百户、倡优、隶率、伴当、世仆、惰民、丐户、浙江九姓渔民、广东等地疍民等。雍正初,陆续废除良贱之分,不再禁止通婚,但积习难于骤改,直至1911年后,才有所转变。此种不平等的习俗制度,曾造成男女之间无数悲剧。妓女身在乐藉,属于贱民,非脱藉为良,不能嫁人。婢女为家内奴隶,无人身自由,不能自行择偶或匹配士人,古典文学中的《霍小玉传》、《诈妮子调风月》、《红楼梦》等,深刻反映了这种制度习俗的不合理性。《方言》:“燕北之郊,民而婿婵,谓之藏(也仆臧),女而归奴谓之获。”臧、获皆贱民。《魏女.高宗文成帝纪》:“夫婚姻者,人道之始......尊卑高下宜令区别......今制:皇族师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技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唐律疏议.户令》:“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唐律.户婚》:“诸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违者杖一百。”《宋刑统.户令》:“奴诈称良,娶良为家女为婚者,所生子孙女从良,女方知男方为奴者,从奴。”《元典章》十八:“妄从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妇,徒二年。奴婢自娶者亦同,各还正之。”又“良家女愿与奴为婚者,即为奴婢;奴收主妻者,以奸论;强收主女者,处死。”《明律.婚姻》:“凡家长与奴娶良人为妻者,杖八十,女家减一等,不知者不坐......若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婚者,杖九十,各离异改正。”
早婚
旧时婚姻风俗。即男女未成年而结婚。古代法定婚龄不一,《周礼.地官.媒氏》:“规定,男不超过三十而娶,女不超过二十而嫁。统治者为增殖人口,多征赋算,或为及早承断帝位,传宗接代,往往下令民间早婚,并亲身实行之。民间从增添家庭劳力,保证财产后继有人等因素考虑,也普遍实行早婚。各代,早婚从未得到真正的控制,因而童幼许婚、指腹为婚等成为普遍的事实。汉代王吉、宋代司马光曾对此提出严厉批评,指明其危害。据统计,历代婚龄如下。战国齐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战国越王勾践令:男二十,女十七。汉惠帝令:女十五。晋武帝令:女十七。北周武帝令:男十五,女十三。唐太宗贞观令:男二十,女十五。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宋宁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宋司马光《书仪》:男十六,女十四。宋朱熹《家礼》:男十六,女十四。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清《大清通礼》:男十六,女十四。事实上,汉昭帝八岁断位,时上官后才六岁,十岁时册立为皇后;昭帝死,皇后才十四五岁;汉平帝九岁继位,权臣王莽以九岁之女嫁他为皇后。民间,早婚之俗一直为历代所崇尚。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六知礼仪,十七遗汝嫁。”《汉书.王吉传》:“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代不明而民多夭。”南朝梁武帝《河中水之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婚为卢郎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唐李白《长干行》:“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宋司马光《家范》:“及其长成,或不肖无赖,或身有恶疾,或家贫冻馁,或丧服相仍,或从宦远方,遂致弃信负约,速狱致讼者多矣。”
男女授受不亲
古代交际礼俗。上古男女交际自由,进入宗法社会后,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然直至西周时的中原地区,华夏民族仍多少保留原始氏族的遗风,仲春之月,男女自由相会,尽情欢娱。至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规定的贵族家礼,强调男女隔离与疏远,严防非夫妇关系的两性有过多的接触,不戏允许女子与非自己丈夫的任何男子发生爱情与性关系。在家庭内部,也严格区别男妇,即使递东西也不允许。自宋代以后,士大夫之家,男女之分更为严格,将妇女囚禁于一个狭小的天地,不仅限制压抑和摧残了女性对理想异性的爱慕之情,而且扭曲她们的思想、感情与欲望,使其自觉变成封建道德力量的驯服工具。市井小民等下层社会,虽宽松得多,但也受到较深的影响。《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礼记.曲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向,......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返),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宋司马光《涑水家仪》:"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男子夜行以烛,妇人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男仆非有缮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门,入中门,妇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面。女仆无故,不出中门,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铃下苍头但主通内外宫,传致内外之物。"明沈采《千金记》第十一出:"多谢客官。自古道'男女授受不亲',侍奴家放在地下,客官自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