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夏至|二十四节气,节气,文化常识|::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

 文冠厚朴 2012-06-20

二十四节气:夏至
夏至(summer solstice)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至气候特点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至,是极的意思,是日形长到终极的意思。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天气开始炎热。每年6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夏至)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中也说:“夏至为者,至有三义;一以阴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阳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为至。”这天太阳的高度最长,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过了夏至日,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南半球相反。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气候学上则以每5天的平均气温高于22℃的始日作为夏季开始。夏至后,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长江中下游地区仍处在梅雨期,往往出现持续时间长、雨量大的降雨,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夏至后进入伏天,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漫延,需加强田间管理。所以农谚中说:“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等说法。

夏至农事

  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
  玉米夏谷快播种,大豆再拖光长秧。
  早春作物细管理,追浇勤锄把虫防。
  夏播作物补定苗,行间株间勤松耪。
  棉花进入盛蕾期,常规措施都用上,
  一旦遭受雹子砸,田间会诊觅良方,
  一般不要来翻种,追治整修快松耪。
  高粱玉米制种田,严格管理保质量,
  田间杂株要拔除,母本玉米雄去光。
  起刨大蒜和地蛋,瓜菜管理要加强。
  久旱不雨浇果树,一定不能浇过量。
  麦糠青草水缸捞,牲口爱吃体健壮,
  二茬苜蓿好胀肚,多掺干草就无妨。
  藕苇蒲芡都管好,喂鱼定时又定量。
  青蛙捕虫功劳大,人人保护莫损伤。

夏至农谚

  夏至三庚入头伏。
  夏至(白)天最长,大暑天最热。
  冬有冬九九,夏有夏九九,冬九九冬至起,夏九九夏至始。
  黄河中下游夏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黄河中下游夏九九歌之二:
  一九二九温升高,摇扇风扇开空调;
  三九温高湿度大,冲凉洗澡来消夏;
  四九炎热冠全年,打开风扇汗不断;
  五九烈日当头照,无处躲来无处跑;
  六九时节过立秋,清晨夜晚凉飕飕;
  七九炎热将结束,夜间睡觉防凉肚;
  八九到来天更凉,男女老幼加衣裳;
  九九时节过白露,过冬衣被早打谱。
  夏至前后雹子多。
  旱年冷雹多。
  黄云到,冰块掉。
  黄云翻,冰雹天。
  西北黑黄云,雹子要来临。
  黑云带黄梢,冰雹满地抛。
  黑云尾,黄云头,雹子砸死羊和牛。
  西北黑红云,雹子吓死人。
  云彩带红边,好下雹子块。
  白云黑云对着跑,这场雹子小不了。
  西北来了榔头云,雹子来了不认人。
  浓云下边长馒头,雹子下来像拳头。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风响、雷鸣、雹子精。
  闷雷打横闪,雹子像鸡蛋。
  恶云风力大,冰雹随风下。
  伏天早晨冷,午后雹打顶。
  有雹无风,冰雹稀松。
  雹打一条线,雷雨一大片。
  雹子认熟道,上年降,下年抛。
  雹打一条线,地点不改变。
  风有风口,雹砸老丘。
  夏至前后雹子砸,棉花、瓜果损害大。
  保留子叶节,不怕棉成橛。
  棉花光了秆,管好少减产。
  只要剩根楂,就要保留它。
  主茎两劈或脱皮,“癌症”后期难疗理。
  翻不如串,串不如錾(点补),只要认真管,还能夺高产。
  一翻二不收,三翻到了秋。
  盲目翻,毁青苗,后悔到老。
  棉花被雹砸,管好管坏收成差别大。
  雹后管理有五手:松、锄、追(肥)、治(虫)、修(枝)。
  麦收夏至。
  夏至麦到口。
  夏至三天没有麦。
  夏至三天,青秆自死。
  十年八年,夏至割完。
  夏至无青麦,寒露无青豆。
  夏至十日麦根烂。
  夏至黄金水。
  夏至雨来临,一点值千金。
  夏至水满塘,秋季稻满仓。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稻子)。
  芒种天旱麦得收,夏至有雨稻大收,处暑无雨万人愁。
  夏至插老秧(晚稻),秋后喝米汤。
  夏至栽老秧,不如种豆强。
  过了夏至不栽田,到了小满不点棉(春)。
  夏至有雨收豆子。
  要想萝卜大,夏至把种下。
  夏至里,种玉米。
  夏至谷怀胎。
  夏至不起蒜,就要散了瓣。
  夏至收蒜,不收就烂。
  夏至种豆还勉强,拖到小暑光长秧。
  夏至种芝麻,头顶一棚花。
  到了夏至节,锄头不得歇。
  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夏天多流汗,冬天吃饱饭。
  锄头上有三宝:治旱、治涝又治草。
  瓜锄八遍瓜上走,谷锄七遍饿死狗(糠少)。
  瓜锄八遍,压断扁担。
  谷锄八遍吃干饭,豆锄三遍荚成串。
  谷锄七遍谷无糠,棉锄七遍白如霜。
  谷锄八遍饿死狗,麦锄四遍平了沟。
  耕三耙四锄八遍,打下的谷子不用碾。
  谷锄七遍不用碾,花锄七遍桃成串。
  谷锄七遍八锄糜(稷),锄的多了没有皮。
  七遍谷子皮儿薄,三遍麦子吃馍馍。
  棉花锄得松,抗旱又抗风。
  一寸松土一寸墒,棉锄七遍白如霜。
  棉田锄得深,白花无处囤。
  棉花锄七遍,纺线不会断。
  锄头扒得勤,棉花白似银。
  棉花不论遍,桃子结成串。
  棉花锄十遍,伸手一提篮。
  锄花易损苗,小心很重要。
  高粱锄七遍,活像竹竿园。
  高粱锄八遍,磨都磨不烂。
  一遍也不遍,长粒也糟烂。
  高粱勤锄瞪眼好,豆子多耪结粒饱。
  碱滩不锄地,下种白费力。
  大雨坠碱,小雨勾碱,常锄地,碱害减。
  阴天不锄地,雨天不治虫。
  雨后先锄棉花田,减少脱落很明显。
  下了雨,就锄地,蕾花幼铃不落地。
  下雨之后用锄冲,桃大又多易膨松。
  干锄黍,湿锄麻,下过雨后锄棉花。
  旱天锄草回老家,涝天锄草搬搬家。
  干锄一遍光,湿锄十遍荒。
  涝锄要拾草,干锄就“拉倒”。
  干锄瓜,湿锄麻,不干不湿锄芝麻。
  浇水不锄地,三天干地皮,花了冤枉钱,费了瞎力气。
  锄地不晒雨泼地,地板土紧变“蒺藜”。
  上午欠,下午过,锄好黑地巧掌握。
  深锄棉花浅锄瓜,不深不浅锄地瓜。
  除草需要连根拔,避免日后再萌发。
  蚯蚓生物犁,松土又壮地。
  蕾见花,二十八(天)。
  夏至棉开花,四十八天准摘花(絮)。
  花见花(絮),四十八;花见花,五十八;花见花,六十八;晚了开花不见花。
  棉花不打杈,肥水两成瞎。
  抹耳不过指(半寸),拿杈不过寸。
  治住棉蚜棉铃虫,棉花至少增二成。
  棉铃虫,一代在麦田,二代卵明显,三代卵分散,四代发生在晚熟夏播棉。
  治卵不治虫,治在卵高峰。
  虫子小,不抗药,早动手,效果好。
  花大姐(瓢虫),本领大,一天捕食百多蚜(虫)。
  玉米去雄不干净,制出种子不纯正。
  棒缨子长,棒缨子鲜,授不上粉缨不蔫。
  天旱苞内花粉散,水足穗出待几天。
  夏至时节满地苗,遍地需要追肥料。
  麻饼瓜,豆饼花(棉),炕坯灶土上地瓜。
  地里一担灰,囤里一大堆。
  百年墙皮老房土,庄稼吃了劲如虎。
  冷粪果树热粪菜,生粪上地连根坏。
  干牛粪上地,不如老母羊放屁。
  羊卧地,能增产。
  羊粪不如羊尿,羊尿不如羊睡觉。
  要想苞谷好,先要肥料饱。
  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追肥一条线,不如下个蛋。
  深施盖严,肥效保全。
  追得太近,粪害烧根。
  夏天追肥在雨前,一宿就能长一拳。
  麦糠掺青草,牛驴吃没饱。
  麦糠水缸捞,不用多加料。
  麦糠入缸湿匀捞,牲口吃上“凉面条”。
  二茬苜蓿好胀肚,掺上干草病能除。
  水中缺氧,鱼把头仰,天天巡塘,及时预防。
  田间无五行,水旱卜蛙声。
  稻花香里论丰年,听取蛙声一大片。
  青蛙在农田,捕虫首当先。
  青蛙终日忙捕虫,夜间捕食最凶猛。
  虫子装死蛙静等,虫子一动青蛙迎。
  青蛙不吃死虫。
  青蛙捕虫本领大,飞蛾蝼蛄都怕它。
  一只青蛙,一天捕虫八十八,半年能捕一万五千八。
  青蛙有功也有过,害虫益虫都捕捉,益虫捕得少,害虫捕得多,总的还是功超过。
  保护青蛙,人人有责。乱捕滥杀,就受惩罚。
  夏至榴花照眼明。

夏令饮食

  在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官府也停止办公事。江苏夏令饮食有三鲜:地上三鲜为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上三鲜为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鲜为海丝、鲋鱼和咸鸭蛋。浙江杭州喜吃乌饭,据传说是纪念战国庞涓。浙江建德民谣说:“立夏日,吃补食。”说明夏至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一般都吃红枣烧鸡蛋和黄芪炖鸡,以滋补身体,为投入紧张的秋季农业劳动做准备。广东有喜吃狗肉之习,俗语说:“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夏至杀狗补身,使当天的狗无处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杀,要在野外加工。北京流行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至饺子,夏至面”。防暑主要注重两个方面:

  首先是多吃冷食、凉食、瓜果。古代的斗茶、凉汤都是极好的防暑品。苏州立夏节喝“七家茶”,小孩要吃“猫狗饭”。同时多饮食凉粉、酸梅汤,服用冰块。说明周代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冬季贮冰,夏季食用。清代就有刨冰。清廷在立夏这一天,赏赐文武大臣冰块。此时又是瓜季,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品赏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热消暑食品,是夏至季节的重要佳品。另外,夏季蚊虫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饮食中有吃大葱、大蒜习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大蒜有“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避邪恶,消肿痛,化瘕积肉食”之效。此外,凉亭赏夏也是人们盛夏中进行的一项防暑活动。

  其次是利用防暑工具,例如有雨伞、扇子、凉帽、凉席、竹夫人等等。

  扇子起源很早,先为农业生产的扬谷工具,后来才加以改进,变成防暑和戏曲用具。文献记载中的商代扇子,是车上遮雨用的,称“扇汗”。南北朝后,在扇汗外,又发明一种长柄障扇,后来演变为华盖。民间的扇子因地而异,有芭蕉扇、蒲扇、羽扇、绢扇等,后来才出现了纸制折扇。当时的卧具则普遍利用各种质料制成的凉席。古代流行的瓷枕,也是一种防暑卧具。也有用竹枕的,即称竹夫人,又称百花娘子、竹姬、青奴。在《吴友如画宝》中有一幅“竹妖入梦”图中,就绘有一男子卧于床上,抱着竹夫人入梦乡的情景。由于夏天白天长、炎热,入夜又难眠,各地都提倡睡午觉。此外,人们也喜欢在夏天里游泳、妇女儿童戏水、养金鱼、叉鱼、钓鳖、捕蛙、捉鱼、捉鳝鱼、夏猎等活动。

防暑

  夏至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容易中暑、生病。因此,旧时在这时多驱鬼以求安,同时也讲究中午歇晌,讲究吃补食。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防暑。尽管如此,夏天对人体的消耗也是较大的,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因此称为枯夏。北方有一个风俗,即定期为小孩称体重,看看他的体重是否增加或减少,以观察儿童的生长情况。

  夏天前后,也是农忙之时,北方收麦、打场、收粮,南方则种稻插秧,至于捕鱼活动,在各地都很活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