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一旦失去追求

 忆念释迦 2012-06-21
(2007-09-20 12:44:40)
    公元281年春,刚平定东吴不久、实现三国统一的晋武帝司马炎发布诏书,挑选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的宫女五千人入宫。至此,晋武帝后宫妃嫔接近一万人。实现了统一“理想”的晋武帝,“颇事游宴,怠于政事”,开始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玩乐方面,对行政事务则越来越懈怠。精于玩道的晋武帝还玩出了不少新花招,例如,后宫佳丽太多,晋武帝无所适从,于是想出个办法:乘坐羊拉的车子,羊把他拉到哪里,他就在哪里宴饮、入寝。宫女们为了得到宠幸,纷纷在门上插竹叶、在地上洒盐水,以吸引拉车的羊止步。朝廷那边,皇后的父亲杨骏几兄弟当权,互相勾结,被称为“三杨”。

    大臣山涛多次规劝,晋武帝心里明白他说得有理,但就是不改。(见《资治通鉴》第八十一卷)

    在中国封建史上的主要朝代中,司马炎算是表现比较差的一个开国皇帝(说来也怪,不知是否因为司马炎没带好头,两晋帝王当中,竟然几乎无一值得称道者,整体素质之差,在历朝历代都是罕见的)。司马炎于公元265年正式夺过魏国曹家的皇位,当时三国尚存东吴,统一大业任重道远。刚当皇帝不久的司马炎,表现倒还过得去,一上台便以仁厚节俭的作风来纠正曹魏苛酷奢侈的弊端,并立下灭吴大志。公元280年,司马炎总算实现了“三国归晋”的目标,结果,此后,他自己反而变成了一个只顾吃喝玩乐的人,以至有一次,当他问司隶校尉刘毅,自己可以和汉代哪个皇帝相比时,直言的刘毅毫不客气地说他可能比把东汉搞垮的汉桓帝、汉灵帝还要差些。

    司马炎本身并非庸才,他的变化,可能和他“功成名就”之后失去了追求有关。在国家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之前,司马炎要实现灭吴的奋斗目标,所以还是有所作为的。灭吴后,奋斗目标实现了,司马炎却没有考虑再为自己设计更新的、更高的追求,于是玩物丧志,此后毫无建树。

    人在精神上一旦失去追求,就如同身体失去支架,是很难“立”起来的。追求是一个人上进的原动力,一个无所追求的人,生活肯定是空虚的,无聊的,很难在人生中找到真正的乐趣。人要有点精神,就必须有所追求。

    无所追求的人并不少见。那些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今天不知明天该干什么(甚至连今天该干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不就是没有为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奋斗目标吗?对这类人来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他的回答肯定是虚无的,消极的。

    追求,并不见得要定个多伟大的奋斗目标。目标应当符合现实,有望实现;可以分阶段实施(比如分为近期、中期、长期),循序渐进。只有如此,目标可以不断更新,追求可以不断升级,人的前进动力才会源源不绝。司马炎实现“三国归晋”的愿望后,以为从此“大功告成”,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于是沉醉于享受,荒废了政事,其实大谬也。他完全可以刷新一下自己的理想,比如建设一个强大的晋国,让天下百姓过上富裕生活……这样,他就可以像东汉的开国君主刘秀那样,一辈子勤政,干起工作来“乐此不疲”。可是,司马炎毕竟不是一个心里装着天下、装着百姓的政治家,他只是一个为实现个人权欲而奋斗的封建统治者,因为这些局限性,所以他没这样做,他甚至没有考虑为自己的王朝打下扎实的根基。在他死后,西晋仅经历了三个皇帝(惠帝、怀帝和愍帝,合计二十多年历史)就灭亡了,其中,晋惠帝是历史上有名的低能儿,晋怀帝和晋愍帝则先后做了异族的俘虏。

    人的一生,是行走的一生,只要还在路上走着,就有新的目标、新的追求。失去追求是件可怕的事情,其后果甚至比迷失方向还严重。一劳永逸的美事是没有的,而正是因为没有,世界才变得缤纷多彩。(李伟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