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历代宰相

 苏迷 2012-06-21
名人简介 > 苏州历代宰相首页 > 中心分馆 > 名人馆 > 名人简介 > 苏州历代宰相

一、东汉(1人)

1、陆闳,字子春,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康四世祖。笃行好学。光武帝建武中(25—55),历官颍川太守、尚书令。

二、三国吴(5人)

2、顾 雍 (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任合肥长。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任会稽丞,行郡守事。孙权为吴王,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吴大帝孙权黄武四年(225),改太常,晋封醴陵侯,任丞相,平尚书事。执政19年。卒谥肃侯。

3、陆 逊 (183—245),本名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孙策婿。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以取荆州功,封华亭侯,改封娄侯。三国吴大帝孙权黄武元年(222),拜大都督,大败蜀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后拜上大将军、右都护,辅太子。赤乌七年(244),代顾雍为丞相。卒谥昭侯。

4、朱 据 (194—250),字子范,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景皇后父。三国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孙权迁都建业,征尚公主,拜左将军,封云阳侯,迁骠骑将军。赤乌十二年(249),领丞相。后坐争废太子事,左迁新都郡丞,未到任。为中书令孙弘所谮,赐死。

5、陆 凯 (198—269),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族子。三国吴大帝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绩。拜建武都尉。末帝孙皓宝鼎初,迁左丞相,封嘉兴侯。著有文集5卷。

6、顾 谭 (205—246),字子默,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顾雍孙。三国吴大帝赤乌初,为左节度,加奉车都尉,寻为选曹尚书。赤乌六年(243),祖父雍卒数月,拜太常,平尚书事。后为长公主婿卫将军全琮父子所构陷,徙交州而卒。著有《顾子新语》。

三、东晋(6人)

7、陆 晔 (261—334),字士光,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从孙。晋元帝太兴元年(318),迁太子詹事。拜侍中,迁尚书。晋明帝时,为尚书左仆射,领太子少傅,寻为领军将军,晋爵江陵伯,遗诏领六军,录尚书事。成帝即位,加卫将军,进爵为公。卒谥穆。

8、顾 众 (274—346),字长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顾荣族弟。晋元帝时,曾为义兴太守,加扬威将军。以平苏峻功,封鄱阳县伯,除平南军司,不就。更拜丹阳尹、本国大中正,入为侍中,转尚书。穆帝即位,执政录尚书事,后迁尚书仆射。卒谥靖。

9、陆 玩 (278—341),字士瑶,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晔弟。晋元帝时累加奋武将军,明帝时拜侍中,迁吏部尚书,转尚书左仆射。成帝咸和中封兴平伯,转尚书令、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咸康六年(340),迁侍中、司空。卒谥康。

10、顾 和 (288—351),字君孝,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顾荣族子。晋元帝时累迁散骑侍郎、尚书吏部,领晋陵太守。成帝咸康初,拜御史中丞,迁侍中,转吏部尚书,徙领军将军、太常卿、国子祭酒。康帝时迁尚书仆射,领国子祭酒,迁尚书令。卒谥穆。著有文集5卷。

11、陆 纳 (约326—395),字祖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玩子。历官黄门侍郎、本州别驾、尚书吏部郎,出为吴兴太守。迁太常,徙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卫将军。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拜尚书令。二十年(395),除左光禄大夫、开府,未任而卒。

12、陆 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纳弟。父陆玩卒,嗣兴平伯,历官侍中、尚书。

四、南朝(14人)

13、陆万载,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始子。宋宋武帝、文帝时(420—453),历官临海太守、秘书监、侍中。

14、陆仲元,字道玩,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万载子。宋武帝、文帝时(420—453),历清资、吏部郎、右卫将军、侍中、吴郡太守等。

15、张 畅 (408—457),字少微,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军南侵彭城,力主坚守。后出任南郡太守。孝武帝即位,任吏部尚书,封夷道县侯。后任都官尚书,转侍中。孝建二年(455),出为会稽太守。卒谥宣子。有《张畅集》。

16、张 悦 (?—470),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暢弟。宋孝武帝时,历官中书吏部郎、侍中、南郡太守等。宋明帝泰始四年(468),为雍州刺史、宁远将军。复为休若征西长史、南郡太守。六年(470),任三巴校尉,加持节,辅师将军,领巴郡太守。未任即卒。有《张悦集》。

17、张 永 (410—475),字景云,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畅从弟。宋孝武帝时,以功封孝昌县侯,官至太子詹事、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加护军将军。后废帝即位,加侍中,出任吴郡太守。元徽二年(474),迁兖州剌史,侍中如故。后因兵败被免官削爵。有《张永集》等。

18、张 岱 (约413—约483),字景山,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弟。宋孝明帝时(494—498)),历官至益州刺史,征侍中,迁吏部尚书。齐高帝时加散骑常侍。建元元年(479),出为左将军、吴郡太守,为护军,加给事中。武帝即位(483),复为散骑常侍、吴郡太守,秩中。

19、张 绪 (422—489),字思曼,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张岱侄。举秀才。宋明帝时曾领长水校尉,寻兼侍中,历迁祠部尚书等。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任中书令、散骑常侍,寻加骁骑将军。四年(482),为太常卿,领国子祭酒等。武帝即位,转吏部尚书。卒谥简子。

20、王敬则(435—498),晋陵南沙(今江苏常熟)人。先世临淮射阳(今江苏宝应东)。文盲好武艺。宋时因功封重安县子,历官暨阳令、带南泰山太守、临淮太守等,迁右卫将军、中领军。齐建元元年(479),出为南兖州刺史,封寻阳郡公。后为都官尚书、吴兴太守,领丹阳尹、会稽太守。迁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为豫州刺史,迁司空,加侍中。再任会稽太守,进位太尉、大司马。谋反兵败被杀。

21、张 瓌 (?—505),字祖逸,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子。南朝宋末,响应萧道成(即齐高帝)斩杀吴郡太守刘遐,授辅国将军、吴郡太守。齐高帝建元元年(479),任侍中,加领步兵校尉。次年迁都官尚书。后任度支尚书、平东将军、吴郡太守等。梁武帝初为光禄大夫。

22、张 充 (449—514),字延符,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绪子。南齐明帝时任镇军长史,出为义兴太守,历太子中庶子,迁侍中。入梁后,初官太常卿,迁吏部尚书,出为晋陵太守,征拜国子祭酒,历左卫将军、尚书仆射,除吴郡太守。卒谥穆子。

23、张 稷 (451—513),字公乔,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子。张瓌弟。南齐永元末,为侍中兼卫尉。入梁,任侍中、左卫将军,迁大司马左司马、散骑常侍、中书令,封江安县侯。又为侍中、国子祭酒,领骁骑将军等。后任尚书左仆射,出为安北将军、青冀二州刺史。

24、张 种 (504—573),字士苗,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张岱弟张辨孙。张稷侄。南朝陈文帝天嘉元年(560),任左民尚书。次年,权监吴郡,寻征复本职,迁侍中,领步兵校尉。后任太常卿等。宣帝即位(569),任都官尚书,领左骁骑将军,迁中书令。卒谥元子。

25、陆 缮(518-580),字士繻,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万载五世孙。南梁时历官中书侍郎,掌东宫管记,后授司徒右长史、御史中丞,辞未任。陈武帝永定元年(557),任侍中,又任贞威将军、新安太守。陈文帝即位(560)后,任贞毅将军、建安太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陈宣帝太建初(569),迁度支尚书、侍中、太子詹事,领扬州大中正。后迁尚书右、左仆射。卒谥安子。

26、孙 瑒(516—587),字德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梁末征讨侯景之乱,力战有功,敬帝嗣位(555),改授持节、仁威将军、巴州刺史。陈武帝至宣帝时(557—582)屡委军政要职,后主即位(583),任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寻任中护军、度支尚书,领步兵校尉。加散骑常侍,迁侍中、祠部尚书,改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卒谥桓子。

五、唐(6人)

27、陆敦信,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经学家陆德明子。高宗龙朔间(661—663),为左侍极兼检校大司成、同东西台三品,封嘉兴县子。麟德二年(665),以左侍极兼检校右相。三年七月,以老病辞检校右相,复拜大司成,兼知左侍极。

28、陆元方(639—701),字希仲,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举明经。唐武后长寿二年(693),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延载元年(694),又加凤阁侍郎。证圣元年(695),贬绥州刺史。寻复为春官侍郎,转天官侍郎、尚书左丞,寻拜鸾台侍郎、平章事。以忤旨罢知政事,转文昌左丞。

29、顾 琮 (?—702),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高宗时弘文馆学士、学者顾胤子。为补阙。武則天久视元年(700),官至天官(吏部)侍郎。秉性公直。長安元年(701)五月,以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次年十月,卒于任。

30、陆象先 (665—736),本名景初,字崇贤,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元方子。才望高雅。举制科高第。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反对太平公主谋废唐玄宗。后封兖国公,历官工部、户部尚书,知吏部选事,加刑部尚书等,迁太子少保。卒谥文贞。

31、张 镒 (?—783),字季权,一字公度,苏州昆山人。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修国史。后以中书侍郎出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四年正月,与吐蕃尚结赞在清水(今属甘肃)会盟。著有《五经微旨》等。

32、陆希声(?—900后),字鸿磬,号君阳遁叟,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象先弟景融四世孙。唐僖宗时召为右拾遗,迁歙州刺史。唐昭宗即位(888),擢给事中,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宁二年(895)罢为太子少师。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文。著有《周易微旨》、《颐山录》等。

六、宋(7人)

33、丁 谓 (926—1037),字谓之,后字公言,平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进士。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后出知升州。天禧三年(1019),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四年(1020),为枢密使,迁平章事。后封晋国公。仁宗明道中以秘书监致仕。著有《丁谓集》等。

34、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仁宗景祐二年(1035),权知开封府,有敢言之名。后在陕西主持对西夏军事。庆历三年(1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拜参知政事,推行新政。五年(1045),罢参知政事,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等。卒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35、范纯仁 (1027—1101),字尧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进士。哲宗元祐元年(1086),知庆州,召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三年(1088),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哲宗亲政,出知颖昌府,贬武安军节度副使等。八年(1093)复相。卒谥忠宣。南宋高宗初追封许国公。有《范忠宣公全集》。

36、章 淳 (1035—1105),字子厚,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进士。王安石嘉其才,为编三司条例官。哲宗初,知枢密院事,后贬知汝州。哲宗亲政,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封申国公。力排元祐党人。徽宗时贬至睢州。

37、林 摅 (约1067—1124),祖籍福建长乐,寄籍福清,徙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徽宗喜其尽言河朔利害,赐进士。擢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使辽国还,出知颍州、开封府等。后擢兵部尚书,进同知枢密院事、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劾知滁州,起为端明殿学士,终拜庆远军节度使。

38、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孝宗淳熙五年(1178),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两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

39、卫 泾 (1160—1226),字清叔,号后乐居士,平江昆山(今属江苏)人。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状元。宁宗开禧三年(1207),自吏部尚书拜御史中丞,封昆山开国伯,除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诛丞相韩侂胄功,封秦国公。后出知潭州等。卒谥文节。

七、明(10人,其中南明2人)

40、徐有贞 (1407—1472),初名珵,字元玉,晚号天全,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进士。天顺元年(1457),因谋划英宗复辟有功,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后改中极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后出任广东参政,诏徙金齿为民。著有《武功集》。

41、王 鏊 (1450—1524),字济之,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武宗正德间进户部尚书,迁文渊阁大学士。时刘瑾专权,欲害韩文、刘大夏、刘健、谢迁等人,他力救得免。后归休苏州,致力于地方文献著述。卒赠太傅,谥文恪。著有《姑苏志》等。

42、顾鼎臣 (1473—1540),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南直隶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状元。世宗嘉靖间,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东南赋役不均,因得其力有所改正。力主造昆山城池,倭寇来犯,合城无恙。卒谥文康。著有《未斋集》。

43、严 讷 (1511—1584),字敏卿,号养斋,南直隶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三吴地区遭倭患,又遇灾荒,上书陈情得以免征钱粮。神宗万历间,累迁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卒赠少保,谥文靖。著有《严文靖公集》。

44、王锡爵 (1534—1614),字元驭,号荆石,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榜眼。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二十一年入阁为首辅。三十五年(1607)引疾归休,加赠太子太保,晋建极殿大学士。卒赠太保,谥文肃。著有《王文肃公集》。

45、申时行 (1535—1614),榜姓徐,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左庶子,掌翰林院事。神宗万历中,累官吏部尚书,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政务宽大。卒谥文定。著有《赐闲堂集》。

46、顾秉谦 (1550—?),南直隶昆山(今属江苏)人。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以谄附魏忠贤,熹宗天启三年(1623)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五年正月,晋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改建极殿大学士。九月晋少师。后为首辅。总裁《三朝要典》。崇祯初削籍为民。

47、文震孟 (1574—1636),字文起,号湛持,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曾孙。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因忤逆魏忠贤,镌级被逐。思宗即位,以原官被召,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卒赠礼部尚书,谥文肃。著有《姑苏名贤小记》。

48、瞿式耜 (1590—1651),字伯略,一字起田,号稼轩,南直隶常熟(今属江苏)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南明福王弘光元年(1645),任广西巡抚。唐王隆武二年(1646),拥立桂王朱由榔,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两部尚书。永历四年清军破桂林,被俘就义。追赠粤国公,谥文忠。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追谥忠宣。有《瞿式耜集》等。

49、朱天麟 (?—1652),字游初,一字震青,南直隶昆山人。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饶州推官,改翰林院编修。南明唐王隆武时擢少詹事,署国子监事。南明桂王永历二年(1648),擢礼部尚书,拜东阁大学士。病卒于广西南坂村。著有《七观斋集》等。

八、清(13人)

50、金之俊 (1594-1670),字彦章,一字岂凡,江南吴江(今属江苏)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思宗崇祯时,官至兵部右侍郎。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降。圣祖康熙间,官至中和殿(明称中极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卒谥文通。著有《金文通集》。

51、宋德宜 (1626-1687),字右之,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世祖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编修,累迁国子监祭酒。圣祖康熙间,官至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卒谥文恪。

52、徐元文 (1634-1691),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圣祖康熙间,历任国子监祭酒、明史馆总裁等,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著有《含经堂集》。

53、王 掞 (1644-1728),字藻儒,一作藻如,江苏太仓人。明大学士王锡爵曾孙。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授刑部尚书,复历工、兵、礼部尚书,晋文渊阁大学士。康熙末年,因屡上疏请复立太子,遣赴西陲军前效力。后复职。

54、蒋廷锡 (1669—1732),字扬孙、酉君,号青桐居士等,江苏常熟港口(今属张家港市)人。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世宗雍正间,历官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兼领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曾任《明史》及《圣祖实录》总裁及《康熙字典》等典籍总纂官。卒谥文肃。

55、蒋 溥 (1708—1761),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港口(今属张家港市)人。蒋廷锡子。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进士。高宗乾隆间,历官湖南巡抚、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恪。

56、潘世恩 (1770—1854),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状元。宣宗道光间,任礼部、工部、吏部尚书,拜体仁阁大学士,管户部。军机大臣,晋东阁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加太子太保,晋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卒谥文恭。

57、彭蕴章 (1792—1862),原名琮达,字泳莪,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状元彭启丰曾孙。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文宗咸丰间,历任军机大臣、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总裁,晋武英殿大学士。后署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卒谥文敬。

58、翁心存 (1791—1862),字二铭,号邃庵,江苏常熟人。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进士。文宗咸丰间,历官工部、吏部、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穆宗同治元年(1862),以大学士管工部,任实录馆总裁,并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卒赠太子太保,谥文端。

59、沈桂芬 (1818—1881),字经笙,又字小山,江苏吴江同里镇人,寄籍顺天宛平。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穆宗同治六年(1867),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九年(1870),迁兵部尚书。德宗光绪五年(1879),以协办大学士晋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定。

60、潘祖荫 (1830一1890),字伯寅,号郑庵,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潘世恩孙。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探花。德宗光绪元年(1875),授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后升任工部、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八年(1882),任军机大臣。后任兵部、工部尚书,晋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勤。

61、翁同龢 (1830—1904),字叔平,号声甫,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翁心存子。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状元。同治、光绪两帝师傅。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等。甲午战争时主战,后支持光绪帝亲政变法。追谥文恭。

62、陆润庠 (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清圣祖康熙状元陆肯堂七世孙。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德宗光绪间,迁国子监祭酒,后任工部、吏部尚书等。宣统间,任协办大学士,由体仁阁转东阁大学士,充弼德院院长。为溥仪师傅。卒谥文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