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不能用世俗的观念来修身养性

 传统文化网站 2012-06-21

【原文】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译文】用世俗之学来修治本性,以求恢复本来的状态;用世俗的观念调整混乱的情欲物欲,以求达到明通;这就叫作受蔽塞蒙蔽之人。

古代之修道者,用恬静来畜养智慧,虽有智慧也不用智慧去做事,叫作用智慧来畜养恬静之性。智慧与恬静之性交互涵养,而和谐的理性就由其中生出。所谓规律,就是和谐;道路,就是道理。规律无不包容,就是仁;道路无不合于理,就是最佳行为方式;最佳行为方式明白而与物相亲,就是忠诚;心中为仁义充实又与外物应和愉悦,就是快乐;诚信与最佳行为方式表现于仪客举止而顺乎自然之文明,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礼乐普遍推行,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他人正而蒙蔽自己的规律,那么规律就不会侵犯他人,侵犯他人必然就会失去本性。

【说明】缮性,按曾子的话来说,就是修身养性。庄子认为,修身养性不是拿世俗的观念来调整自己,而是希望人们恢复到无思无欲的原始状态。如果人们用世俗的观念来调整自己,那么就会受到世俗观念的蒙蔽。所以,智慧不是可以随便就拿来用的,而是与恬淡相互涵养的。一切言行符合规律,就是和谐;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是道理;只要遵循了规律,就是仁爱;万事万物的道路无不合乎道理,就是最佳行为方式;选择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就是与万物互相亲近,就是对万物的忠诚;心中有爱而又与万事万物应和协调,还能不快乐吗?诚信与最佳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顺应文明,就是社会行为规范。为什么还要用世俗的观念来修养自己的心身呢?那些盲目推行礼乐的人,根据世俗的礼乐来要求人们修身养性,就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自己如果认为世俗的礼乐正确,那么就自己根据这些修身养性,而不要侵犯他人,并失去自己的本性。这是庄子对当时鼓吹礼乐思潮的一种反对,这种反对是正确的,为什么非要用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呢?一个人,如果坚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坚持遵循万事万物的规律,那么他还用得着什么修身养性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