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槐树下话祖先

 黑老赵 2012-06-21

 大槐树下话祖先 - 日志 - 金箍儿棒 - 超大社交 - Powered by CJDBY.NET 
从小就听说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出来的,并说凡是脚的小指头指甲分瓣的人,便是从大槐树下出来的凭证。“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样的传说在全国各地到处流行。不久前我有幸和大学同班同学聚会,集体去山西旅游,亲眼看到了洪洞县的大槐树。现在活着的已经是第二代,人们又栽植了第三代大槐树。这里列着812个姓都是从大槐树下迁出的,比《百家姓》上的503姓还要多。我们都查到了自己的姓列于其中。其中杨姓是当然从洪洞迁出的,因为洪洞在西周时为杨侯国,是杨姓的起源地。每年都有海内外成千上万的华人来这里寻根认祖,历来人们题的楹联、诗赋,琳琅满目。其中有一首是:“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祖先是大槐树移民的人到底有多少?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这就是,我们所有中国人除极少数例外,都可以说自己的祖先是大槐树移民,不管自己的姓是不是列在那812姓里,也不管脚上小指头指甲是不是分瓣。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祖先的概念进行正名。按照传统,人们说,我是姓张姓王的,我的祖先就一定姓张姓王。实际上,这只说对了一部分,只承认了父系的祖先,而没有包括母系的祖先。过去,人们缺乏科学知识,认为只有父系才遗传家族的血统。他们用种庄稼来比喻,说父亲提供的是种子,母亲提供的是土地。在现代遗传学兴起以后,人们才知道,母亲不但提供孕育的土地,而且提供种子的一半。母亲与父亲同样,提供子女的遗传基因,而且比父亲提供的还要多一些,因为人体的遗传基因绝大部分在细胞的染色体里,一个细胞有23对染色体,父母亲各提供一半。还有少量的遗传基因存在于细胞的线粒体里,而线粒体只有母亲提供,父亲不提供。因此,从遗传上来说,母亲的重要性要略高于父亲,母系的祖先是决不能被忽视的。
但是,在中国传统的家谱里,只有父系的记录,没有母系的。家族中女孩子出嫁以后,不会在族谱中留下任何痕迹。而夫家的族谱,则只有她们的夫姓和父姓,如张门王太君,往往连名字也没有,更没有其娘家的踪迹。我们今天从科学的角度,考虑祖先就要同时考虑父系和母系。例如我自己,本身姓樊,但我母亲姓刘,祖母姓邓,曾祖母姓孙,另外我的外祖母姓范,那么,我的祖先就包括樊、刘、邓、范、孙等姓的人。
大槐树的移民就是这样,他们移居到新的地方以后,男孩子要娶亲,女孩子要嫁人,这些嫁出去的人的后代,就不一定属于812姓中的人。大槐树移民以后,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又经过了多次自发或有组织的移民。例如,明朝末年,八旗入关,三藩设立,并由于张献忠和清兵在四川的大屠杀,四川人烟稀少,清初就实行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再如,晋商文化传播,山东、河北人闯关东,河南人走陕西,安徽人跑江浙;抗日战争中东北人逃关内,沿海人逃西部;解放后的建设兵团,水库移民,三线建设,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后的下海出国,南闯北飘,孔雀东南飞,“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以及历代的走南洋等等,都造成了相当规模的人口移动。所以,不仅是原来移民所在的省市,而且所有的省市以及海外,都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从明史记录来看,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由于连年战争,除山西以外,长江、黄河流域的大部分省份破坏都很严重,十室九空,田地荒芜。例如,扬州经过战乱只剩下了18户。全国只有山西省一枝独秀,没有受到战争创伤,人口兴旺,并容纳了好多全国各地逃来的难民。朱元璋为了发展生产,巩固政权,从洪武3年(公元1370年)起开始从山西往各个省移民,到明成祖永乐15年(1417年)为止,共进行了18次大的移民,共移民近百万之众,移居到18个省市。由于当时洪洞县地方富庶,人口稠密,交通便利,便在广济寺古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将移民先集中于此,组编队列,发放凭照川资,再从这里出发赴移居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槐树移民是在距现在638年前到591年前之间进行的。为简便起见,我们假定全部为600年前。古代人习惯于早婚,正常情况下不到20岁就结婚了。如古诗中说的:“十四为君妇,羞颜尚不开。”我们假定一代人到下一代人平均间隔为22年,那么,从大槐树移民到现在,已经有27代了。我们从现代任何一个人算起,他或她的第1代祖先是其父母,共2人。第2代祖先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共4人,第3代祖先则是8人。以此类推,每向上一代,祖先的人数就增加一倍。到第27代祖先,则人数为2的27次方,即1亿3千多万人。但在明朝初年,全国人数还不到6千万人。这就是说,现在任何一个人600年前的祖先人数已经覆盖了当时全国的人口。那么,那时全国所有的人,除了没有留下后代的或后代传承中断的人以外,都是他或她的祖先,自然,大槐树移民也是他或她的祖先。至于为什么一个人的祖先人数竟超过了全国人数,是因为在上面计算中,已暗中假定了人们一代一代都是在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通婚的,而实际上,许多婚姻是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建立的,即所谓的“亲上加亲”,这样一来,祖先之间就有重叠,总数目就减少了。
从这个结果也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我们任何两个人之间都是有共同祖先的,不管是不是同姓。当然这个共同的祖先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看来,江西人互相之间称呼“老表”,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大家都是表亲。当然,“一表三千里”,互相之间的血缘关系可能是很远的。另外,从这里也印证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说法。
但是,有一种例外的情况,这就是,如果你是世世代代住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和外界从不来往,只是在局部的村子之间通婚,就像云南实行走婚的摩索人那样,那么,你和大槐树移民就没有什么关系。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最后,我也写一首咏大槐树的诗:
郁郁古槐三代身,世人凭借认原村。
何须辨指看宗姓,尽有亲缘系祖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