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者”的沉默与呐喊——论塞壬的散文创作

 竹风清影 2012-06-21

他者的沉默与呐喊——论塞壬的散文创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底层写作日渐成为一股潮流。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和底层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挣扎都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产生出了像曹征路的《那儿》、王十月的《国家订单》、郑小琼的《铁》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它的兴起既满足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也成为作家社会责任意识的表征。然而,文学对于底层社会的过度关注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过度阐释反而造成了作者与读者、作品与现实之间的疏离。这一方面固然有作家自我定位缺失的因素,同时也表明一些作家并没有将底层写作视为一种创作哲学。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吸引读者眼球的方法之一罢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底层写作作为一个概念已经不足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当下,塞壬散文粗糙却带着生活温度的文字无疑为当代文坛增添了一抹亮色。她的作品多以他者的故事为主题,他们被世界所遗忘,孤独并且沉默。但作者没有拘泥于底层叙事的固有模式,而是冲破了他者孤独沉默主题本身所拥有的有限空间,完成了对于底层经验的超越。这种超越底层经验的生命表达,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为我们隐喻了一个没有他者的理想未来。

 

                         一、超越他者:若即若离的人性之爱

 

    从事底层写作的作家对于自身与底层关系的处理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在社会结构中为自己赋予某种高度,依此来俯瞰芸芸众生;另一种则是融入底层生活当中,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为底层代言。依生活状态与收入水平来看,塞壬显然不属于后者。从作品《爱着你的苦难》到《沉默,坚硬,还有悲伤》再到后来的《在镇里飞》,作者始终将散文中的人物当作他者来观察和描摹。在一些讲述自身经历的作品中,依然是一个能与作者区隔开的他者。《转身》的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之后,我开口说话,我听见我胸腔的轰鸣,它混浊,厚重,仿佛混沌之后的重开天日,也仿佛我在瞬间脱胎换骨,我感觉我内心有一种东西在慢慢上升,它是那样彻底,那样决绝”[1]。作者不断地提醒自己要与作品中人物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维持作为一个他者的存在。但同时,塞壬并没有用向下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在很多作家看来,底层叙事中的人物应该都能算得上是世界的他者。他们为自己存在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贡献着能量,却始终被世界所遗忘。因此,这类文学作品大多包含着强烈的愤懑与不满,明确表达出渴望改变现实的诉求。这几乎成了一种描摹他者的套路,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作品在意义上升华。塞壬则与他们不同。在她的作品中,社会结构和社会结构对于人们等级的划分是无效的。在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定位上,塞壬采取了模糊处理的方法。他们之间若即若离,时而四目相对,时而合二为一。像《爱着你的苦难》中的这段描述:

 

     面对这样的弟弟,我会无端的悲悯,悲悯我们活着,要受那么多的苦。我总是想起我跟他一起放的那头小牛,听话、懂事,睁着大眼睛,满是泪水。
    ……母亲打电话过来向我哭诉,你弟弟送了批货去安徽,前天去跟人家要运费,那人不给就算了,还叫人打了他,他被打倒在地上,那些人用脚踢他的肚子……他今天还要出车,我叫他休息,他不肯……[2]

 

     在第一段中,作者和弟弟融为了一体,用同样的视角观察着世界,回忆着过往。到了第二段,现实的疼痛感袭来,在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作者作为亲人的无助与悲伤。同样是面对底层,她和他们之间并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着温情,甚至带着某种暧昧的情愫。对于他们的疼痛与苦难,塞壬是充满同情的。这更像是一种亲人之爱,盲目、清醒,却又不知所措。这种作者在自我与作品之间的迷离、摇摆与挣扎也正是塞壬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塞壬的文学创作始于网络,她惯于抛弃章法,将自己要对这个世界所说的话原生态地诉诸笔端。因而,无论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是冰冷或者温暖,无论写作时内心有着怎样的慌乱,她总能恰到好处地处理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8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授奖辞这样评价塞壬:她有时用锋利的语词与现实对抗,有时也退守于内心那个软弱的自我,正如她诚恳地说出个人的经验,同时又想成为这种经验的叛徒。” [3]内心的悖论反映在塞壬的散文作品中,一种若即若离的美感就弥散开来了。而这种美的核心则是人性,一种无关于权利、等级、身份的最本初的美好。
   
赵瑜在给塞壬的信中这样说,我在文章里,不止一次看到你投入一个温暖而时时为你张开的怀抱,这样的怀抱,在你的文字里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它让你的内心里的焦虑和喘息渐渐平复,找回日常的自己,让你从偏执的某个路径里退出,退回到一场软弱里,退回到一次敏感又复疼痛的生长里。”[4]而塞壬期望通过作品给予读者的正是这样一个人性的怀抱。她的文字并不细腻,她正是用这双被生活磨得粗糙不堪的双手抚摸文中的他者。她没有对世界的不公施以任何价值判断,取而代之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去体悟,去和读者进行交流。这让读者不需要直接的生活经验就能够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一切。散文作家并不像小说家频繁出现在媒体上,散文作家和散文似乎不会配合媒体制造一些花边新闻。散文作家大多是在生活中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他们就在我们中间,他们在低矮的生活里和我们共同体味人生和命运”[5]。这也让她能够冲破固有的底层叙述模式,以若即若离的亲人之爱替代作者与作品中人物或疏离或者同一的状态,将他者主题脱离狭隘的底层经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超越孤独:世界的良善、爱与感动

 

    如果说对于他者的超越仍停留在写作视角、技法、谋篇布局、咬文嚼字等形式层面的话,那么,对于孤独的超越则深入到文章的内在意蕴当中。塞壬曾经在多个场合表达过自己对于孤独情有独钟我是一个让文字见证寂寞的人,……孤独是难以驱逐的,它与生俱来,而且无可取代。这是我散文的一个重大的主题,孤独感以及苦难。”[6] 这在底层叙述或者说以底层生活为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当中是很常见的。但塞壬对于孤独的珍视却颇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
   
作为被世界遗忘的他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是普遍具有强烈孤独感的群体。我所有的家当,它们孤独地摆在房中间,竟散发出一种单薄、孱弱的气味。照见了那个人,薄薄的命运。在没有比行李更加相依为命的东西了。它是灵魂的拖影”[7],在《下落不明的生活》中塞壬这样写道。她的作品中,无论是弟弟在遭人欺负后的孤立无援、东莞小镇上叽叽喳喳喧闹着的妓女,还是在转身前的焦灼与恐慌、和行李相依为命时的孱弱,都是这一生命体验的外在表现。姐姐的叮咛、嫖客们的嬉戏、相同命运人们的百态……他们的孤独并不与肉体紧密相连,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上的。
   
如果作者的关注和表达仅止于此,那么这样的作品也只能算是准确把握了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而塞壬写作的指导思想则决定了她在书写这类主题的时候,一定能够挖掘出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在题为《我无情可抒并对诗意反动》的演讲中,塞壬分享了自己对抗孤独的武器:我在广东流浪了八年,八年来,我慢慢看清了自己,辨认出了自己。一个人想要变坏,想要变得对这个世界无动于衷,变得不再有感动,不再去爱,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我是败了。但是,我要为自己祝福,这么些年,我终究保持了良善,保持了感动和爱。”[8]塞壬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支撑着孤独的正是作者对于世界中良善、感动和爱的笃信。正因为此,孤独变得厚重而有历史感,作者急不可耐地将这些弥漫于作品始终的孤独推入历史。《在镇里飞》中,有一段对年轻妓女的描写就让人回味:

 

    她们都耸胸,露着大腿和肚脐,涂着银蓝的、银粉的眼影,她们吸着烟,雾气缭绕,一个个霸道的样子,叽叽喳喳的,那样的热闹。啊,在我看来她们都只是一群小姑娘。
    左边那个坐在一个男孩的腿上,他很帅,是那种有点坏的帅。那小妓女坐在他腿上,手里拿着一串鱼蛋吃着。她穿着极短的牛仔裙,两只脚悬着荡来荡去,大腿白得晃眼。……她移了移屁股,跟我正对面,那腿还是一荡一荡的,我滑眼一看,看见她穿着丁字内裤,她的地狱之门。那丁字内裤陷进那个缝,它非常饱满,而且干净。我一下子感觉到的干净,没有别的可以取代。我甚至想象,她跟那个男孩发生的性事,也是干净的,像两个孩子那样干净。[9]

   

    小妓女和那个男孩是孤独的,他们在大多数人眼中是被抛弃的,被社会抛弃也被自我抛弃。但作者并没有着力渲染这种沉重的孤独感,而是笔锋一转在我看来她们都只是一群小姑娘我一下子感觉到的干净,没有别的可以取代。……像两个孩子那样干净,一个崭新的意义空间在作者笔下伸展开来。在很多描写底层的文学作品中,生活于其中的人或者被描绘成孤军奋战的斗士,与社会、与不公进行着搏斗;他们也被描绘为社会的毒瘤,过着荒唐、糜烂的生活。但在塞壬笔下,世界并不是只有压制和反压制的斗争、只有底层民众的自暴自弃,所有的一切都充满着人性,充满着良善、爱与感动。这样,作品就能够突破文本本身的局限,去表现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和主题。
   
李徽昭认为,进入21世纪,社会不断演进,生活不断丰富,作为最贴近生活的文学体裁,散文文体也以自己的内驱力进行了悄悄的扩容,散文的容量越来越大,有着自己独特的前进步伐。……塞壬的散文既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有世界观和人生的大事,是将各种小事汇集到一个主题之下,汇集小溪以成江河,形成丰沛的散文容量。”[10]小妓女和男孩的生活状况是,他们干净的生活状态则是。而是塞壬作品意义的主体。这不仅仅是观察世界角度的差异,其中更表达着作者对于未来世界的期许。凭借这种期许,她完成了对于孤独的超越,使得她的作品拥有了更为大气的世界观。

 

                             三、超越沉默:拷问今日,建构未来

 

    文学的玄妙之处在于能够不发一兵一卒,撬动社会的发展。底层文学作为一股浪潮席卷文坛,最初的目的就是为生活在底层的民众争取话语权。这是文学的社会功用和社会责任的双重体现。与塞壬同为东莞作家的郑小琼就多用诗歌的手法言辞激烈地直抒胸臆,直陈底层的遭遇和自己的愤怒,有着改变现状的迫切需求。与之相反,塞壬的创作则要冷静得多。她从不用语言提出对社会的诉求,而是独自将故事向大家娓娓道来,留给读者充分的思考空间。这在她的创作主题上就表现为沉默
    “
我的明天下落不明。我是一个巨大容器,吞咽生活所有的苦难,我慢慢变成一个哑者,在沉默中慢慢得到安宁。”[11]在东莞市首届荷花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塞壬做了这样一番谢辞。她的每篇作品都描摹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但塞壬始终坚守文学创作者的底线,不会像社会学家那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她自己将之称作沉默,并希望在沉默中慢慢得到安宁。作为作者塞壬是沉默的,其作品中的人物也是沉默的。广深线上穿着休闲服的高大的外国人、为了生计默默承受苦痛的弟弟、街边等客的妓女,还有在下落不明的生活中穿梭的

 

    我时常试图去触摸我的一九九八,但总是忍不住要发抖,一种既明亮又隐秘、既悲亢又忧伤的情绪一下子攫住我,原本就要抓住的感觉一下子就滑脱了去,而后的内心就空荡荡的。那国有企业固有的意识形态、那庞大的生产链及有形和无形的机器,全部的声音是一个声音,全部的形态是一个形态,它们变成了一种回响,在我头顶隆隆而过——不,它们是从我身上碾过。[12]

 

    面对生活,面对外部世界的沉默,甚至让连抓住悲伤情绪的能力都丧失殆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现实从我们的身体上碾过。这样的生存状态,绝不仅仅存在与底层,它在今天几乎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外力的强压下,能够保持沉默状态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忍受,另一种则是自省。塞壬作品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前者,而作者显然更倾向于后者。颇受好评的散文《转身》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自省的过程。工厂毫无征兆的倒闭了,自己下岗了,并没有怨天尤人,面对生活的突然变故,开始了三个方面的转身:不再认为国有企业的铁饭碗是最好的选择,开始敢于走出去,走自己的路;不再迷信大师和权威,开始敢于保留自己对文学、艺术作品独特的理解和看法;不再囿于传统、僵化的道德束缚,开始敢于追求肉体上的满足与感受。作者并不是不期望身体所处的环境会发生改变,而是认为要改变环境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在生活中遵循着的理念,也自然而然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
   
沉默,并无所谓对错,问题的关键在于看沉默的角度。初读塞壬的作品会觉得,创作主题上选择沉默让她的作品太显软弱,对于个人情绪的过度书写难免会让人产生小女子散文的感觉,甚至是觉得主题消极。但是,当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她的作品,就会感觉到文章中流露出来的胸襟和气度。这种胸襟和气度来自于作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在专业从事文学创作之前,她做过广告策划、品牌经理、记者、编辑、市场总监等七八种工作。这些纷杂的人生履历、困苦与磨难让她看到了作为个体的人面对外部世界的无奈,也让她感受到了不同的人面对无奈时迥异的选择。作为作者,塞壬的沉默表现出的是面对生活她开阔的胸怀,她需要她的每一位读者依据自己的选择去填补余下的空白;作为作品中的,沉默更多地表达出一种期许,她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沉默中让自己坚强起来,更加积极的去面对今后的生活。在此,沉默这一略显消极、阴暗的主题变得鲜亮起来。所有的自省,所有的自我改变都是对今日世界的拷问,而作者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去构建一个真正安宁的明日世界。塞壬也在创作上完成了对于底层经验的超越,升华出了更加宏大、厚重的主题。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塞壬的创作是具有突破性的。张清华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写作经历了出走-返回-再出走-再返回,以及想象-个体经验-集体或时代经验的游移与变迁。……再返回身体和现实的过程中,女性叙事或女性经验的书写也不断面临误区和困境,即不断地丧失:在强调内心化的时候会丧失现实性,在强调身体性的时候会丧失伦理性与文学性,在强调现实性的时候又丧失其性别特征……”[13]塞壬近年来的书写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样的缺憾。她的作品关注底层生活,对于底层社会中他者的孤独感与沉默刻画得入木三分。她又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温情抚摸着笔下或苦痛或麻木的角色,给予他们亲人般的爱与温暖。她用自己的选择告诉人们,如何通过内省来获得内心的满足以及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平衡。可以说,在中国文坛上,塞壬作为一股新生力量,正日益发射出巨大的精神能量。
   
在希腊神话中,塞壬(Siren)是能够用自己的歌喉使得过往水手倾听失神,航船触角沉没的神。作家塞壬则是用歌声颠覆人们内心的苦痛和面对世界的无助。孤独的他者、他者的沉默、他者的自省共同构成了塞壬散文创作的主题,它们帮助作者完成了对于底层经验的超越,使得塞壬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与其它以底层生活为对象的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风貌,表现出特有的思想价值和非凡的艺术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