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子的健康吃法《劳动午报》(2012年06月21日 16版)
粽子的来历大多数人都了解,不过,古人端午节吃粽子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在先秦时代,相传五月初五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因此形成采药,沐兰汤,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及采茶、制凉茶等养生习俗。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粽子也是一种有养生作用的食品。 粽子也保健 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则被视为“恶日”、“毒日”。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在古代,端午节也被认为是一个“卫生节”,人们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吃粽子,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 根据我国古代流行的中医原理,包粽子的苇叶、荷叶或竹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糯米是一味温补的中药材,入脾、胃、肺经,可补中益气、生津、清热。此外,糯米中添加的小枣、花生、莲子、山药之类的配料,更有一定的补益作用。端午节后,便进入了夏季最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人们普遍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常吃粽子,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 保存有讲究 新鲜的粽子在室温条件中只能保存几个小时,粽子一定要注意保存温度,吃不完的粽子就应该放在冰箱(0-5℃)里保存。但冷藏最好不要超过三天,如果冷冻最为恰当,但也不要超过两个星期。虽然粽子可以冷食,但会比较硬,而且吃寒冷食物对身体也不好,因此从冰箱拿出来后应充分加热,变软后才能吃。 从超市等商家购买的成品粽子虽然保质期很长,可能长达一年,但切勿长时间放在冰箱里。一旦发现有霉变或异味,千万不可食用。 简而言之,饮食专家总结的吃粽子有三大忌:忌未熟先吃,忌保存太久,忌大量进食。 肠胃病患者不可多食 粽子的主要配料是糯米,进食过多,会刺激胃酸分泌,可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同时,还会出现泛酸、烧心、恶心等情况。而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甚至会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粽子的胶性物质和糯米的植物纤维,会大大增加肠胃负担,患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贪吃,很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溃疡穿孔、出血。此外,商场出售的一些甜粽中,常有含糖量较高的红枣、豆沙等,再加上糯米本身的糖分,糖尿病人自然也不宜多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