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训练学生语感 培养语感品质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2-06-21

训练学生语感  培养语感品质

内容摘要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确了解语感的形成机制,扣住语感的特点,把握语感和理解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着力培养语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语感,是最要紧的语言训练。根据大量的教学实践,应从成诵精熟、形象感悟、传授知识、实践锤炼几个方面入手,训练学生语感。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教学    培养语感    阅读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感,是主体对言语的感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感是一种智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从教学论角度看,语感是一种评议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言语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能力。从语言学(语境、语意)角度看,语感是对言语隐含意义(深层意义)的一种深切直觉”。“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是“超越语言逼近语言后面的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交流和感应”。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这些观点的提出,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有利于提示语感的性质和规律。我们认为,正确了解语感的形成机制,扣住语感的特点,把握语感和理解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着力培养语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西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是指将对象纳入到固有心理图示(即认知结构)里;“顺应”指主体心理图示的改选,以顺应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到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和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存着,并因之形成“表象系统和概念——语词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制约、渗透、影响、配合,最终构成网状认知结构。在这系统里,抽象思维以表象为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经过分析、综合、概念性的语词被“激活”,“唤醒其生命”。从而把握了语义,获取评议所反映的内容。同时,这种过程不知重复多少次,实践多少次,然后达到“自动化”——形成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从教学论方面说,形成了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的能力——即我们说的语感。同时,由于其网状的认知结构,在同化、顺应的过程中,语感和单个人的具体经验,具体感受渗透在一起,伴随着意象的激活、想象的产生、情感的唤起等,构成语言描述的具体形象;以理解为基础,领会话外之音、言外之意语言深层含义,品味其中情趣,体验其中情感,准确、透彻地理解语意,进一步加深了理解。故此,我们说,语感基于理解,但又能加深理解;语感是语言认识的最后阶段,而且也是语言感知的最后成果。

语感决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众多能力的合力。首先是一种意会的能力。听读者不靠中介的思维过程,不经过严密、精细的分析和论证,只需要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识别知觉的类似语言现象。然后条件反射式地为其归档,做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语言的模糊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语感也是一种触发的工夫。语感准确的人,在模糊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正确地进行言语操作。他们未必能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分析某些句子的结构,但却可以准确无误地用这些词语和结构表达意思,抒发感情。语感敏锐的人,还可以做到一触即发,说话是脱口而出,写作时意到笔随,而且表情达意无不准确鲜明生动。再次语感还是一种感应能力。语感强的人可以凭借过去的情感体验,直接认同言语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实现同说写者经验的对话,情感的沟通,产生心灵的共振。语感更是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敏锐而强烈的人,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利用“通感”方式,对语境中的各种评议因素和类语言因素(眼神、表情、手势、姿态、标点符号等)直接进行综合,从而对说话者及作品的基调、观点、主旨获得完整而准确的认识。概括地说,语感是一种综合能力,是语言感知力、语言领悟力、语言感应力、语言悬揣力、语言触发力的合力,是听说读写的核心。

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听读的过程是语言的感受、认识、领会的过程,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是内在积淀的过程。说写是内在积淀的外在表现,是对言语的运用、表达。有了敏锐的语感,听读迅速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说写则能为自己的思想感情迅速捕捉到精确的词语,恰当的句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语感,是最要紧的语言训练。

1、         从成诵精熟入手,训练学生语感

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自觉不自觉地获得语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朱熹也曾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非为已之学也。”这里的读的过程,反复玩味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里的“透处”,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咏诵一篇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错综地使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出来,读出气势,读出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当前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并强调阅读,特别是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求选择内涵丰富的精美文章,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作为“导读”,让学生体味、模仿。并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进行有节奏地诵读,形象和感情融合,产生内心视象。同时,也可采用默读,快速阅读等形式,使学生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2、         从形象感悟入手,训练学生语感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联系生活经验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越见深切。”文学家茅盾也强调理会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历的相似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让认知的网状结构尽可能地激活,唤醒其生命,从而培养语感。

教学实践证明,训练学生的语感,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懂得从形象方面感悟、赏析。有的要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从涵蕴方面去揣摩,“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咬文嚼字,把储蓄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味出来。从文艺修辞的角度,指导学生体会文章遣词造句,注意其修辞的美妙动人之处,深刻感知语言情趣及言语意蕴。同时,我们应克服用训诂式的讲解代替学生实际感受的弊端,重视运用形象的语言或图画、电教手段、实物等创设情境,提供形象,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的意境,感受其意境,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感受其意蕴美。

3、         从传授知识入手,训练学生语感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语文知识和文章义理作出分析,就能更快、更科学地获得语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语感层次。相反,经过读百篇书,写百篇文获得的语感,不仅费时花力,而且直觉经验的层次低,局限性大,根本不符合当今语文教学高效、科学的原则。为了培养语感,语文教学应重视传授词语、段落结构、语法、逻辑、文体等知识,以实现准确感;传授句式、语序、句型知识,以实现畅达感;传授文学表现、鉴赏等方面的知识,以实现情趣感。

4、         从实践锤炼入手,训练学生语感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感更是在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叶老认为,写作是一种技能。只有在“反复历练”中方能形成。朱熹云:“学者只是要熟,工夫纯一而已”功夫从何而来?一方面是听、读,烂熟于心;另一方面是说写,百炼成钢。因而语感的训练要注重指导练习,包括说话、写话、写片断、写文章等。只有把学习的东西流之于口头、笔端,才能记得牢,才能在表达上见成效。指导学生多仿作,多摘录,学会学海拾贝、语林采英,让学生积淀语感材料,写作时才会犹如神助,一气呵成,才会“如有源头活水来”。

语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语感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把握语感的内涵,切实加强语感的训练,语文教学必将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参考资料】

1、黄桂林《坚持返璞归真,培养学生悟性》          《福建教育》2002年第8期。

2、曹本全《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小学语文研究》2000年第2期。

3、《浅谈语感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2期。

4、李志德《构建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2期。

5、于汇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7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