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哲理 深思致用—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解读之四十七

 陈邶 2012-06-21

2009-08-14 15:58:07

归档在 愚翁解读 | 浏览 454 次 | 评论 1 条

              古典哲理  深思致用

 

—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解读之四十七

 

【原文】《老子》知《易》之体者,五千言大抵明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鯈:音条,鲦鱼是一种鱼类,鲦鱼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此尽己之性,能尽物之性也。非鱼则然,天下之物皆然。若庄子者,可谓善通物矣。

庄荀之徒失之辩。

庄周雄辩,数千年一人而已。如庖丁解牛曰:“踟蹰踟蹰 chíchú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四顾”,孔子观吕梁之水曰“蹈水之道无私”,皆至理之言也。

庄子著《盗跖篇》,所以明至恶虽至圣亦不能化。盖上智与下愚不移,故也。

鲁国之儒一人者,谓孔子也。

庄子齐物,未免乎较量。较量则争,争则不平,不平则不和。

庄子气豪。若吕梁之事,言之至者也;盗跖言事之无可奈何者,虽圣人亦莫如之何;渔夫言事之不可强者,虽圣人亦不可强。此言有无为之理,顺理则无为,强则有为也。

庄子曰:“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此君子思不出位,素位而行之意也。

【愚翁解读】

阅读《老子》这本书,可以有助于了解知道《易》本体内涵,五千言的著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要抵达明白事物之理的用意。

在历史典籍《庄子·秋水篇》里有这样的记载:庄子与曾做梁惠王宰相的惠子同游于安徽凤阳的一座石桥上。庄子说道:鯈鱼从容的游来游去,是鱼欢乐的在此生活。从这里可以看到人在尽兴时的性情,同时能够感到动物在适宜生长的地方可以尽情地发挥出本性。在适宜自己的环境里,表现出从容悠然的姿态,并非只是鱼类是这样的,天下有性情的动物都是这样。若以这则故事来看庄子,可以称谓他是位善于通达事物之理的人。

庄子、荀子这样的历史人物因为对事物深入研究后而著书立说,含有辩证的道理,其中言论深入人心,使后世的人们失去了辩驳的依据。用肆意的言论,勉强的去辩驳庄子、荀子的著作言论,会导致失去众人的信任。

庄周雄健辩论的才能,是数千年才出现的一个人。像庖丁解牛的历史典故里讲到的“踟蹰四顾”,意思是说:庖丁起初解牛时,遇到难以分解的地方,首先解除心中犹豫的问题,环顾四周寻找正确的分解点,长时间的实践积累,造就了熟练的宰牛分割技术。再如孔子观吕梁之水说:“蹈水之道无私”,意思是说能够在激流的水中上下翻滚、出入自由,是由于顺应水性而不任由个人私意的原因。这些全是至理的言论。

庄子著有《盗拓篇》,此篇中所讲述的故事为了明确的告诉人们,像盗拓这类作恶达到极点的人,虽然是人们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出面去劝导,也一样不能感化他。此典故概括的讲,高尚智慧的人与低下可恶愚昧之人是有本质上的不同,可恶的愚昧之人不会因为有高尚智慧的人去劝说而改变他的做法,因此,这个历史典故就为了说明这样的道理。

庄子认为,鲁国真正的儒家学者只有一人,那就是被人们称谓的孔子。

从庄子齐物论中的言论可以看出,庄子未免在乎和明白自然事物中含有较量的道理。在自然界万物中,诸多自然物种之间和同一物种之间存在着较量,较量是一种自然法则,有较量则有争斗,高低、大小、强弱之间有争斗,就会出现得到多少的不平均,有不平均的现象存在就会出现争斗双方的不和。

庄子有正气豪情。著作中如孔子观吕梁之水的事情,蹈水之道在于顺应水性而无私意,这样的言论是达到了至理的程度;所讲述的盗拓和孔子之间故事,言论了事情有无可奈何的一些因素,虽然是圣人也会遇到没有办法的事情;在渔夫和孔子的故事里言论了没有职权时责任就无法实现,说明了凡事不可强求,虽为圣人也不可强求,这些言论中包含了有为和无为的道理,顺应情理做事情则称谓无为,强以私意去行事就叫有为。

《庄子·逍遥游》里说:“制作膳食的庖人虽然有消极怠工的行为不尽职责了,尸祝是太庙里主持祭礼的官,不可置礼器于不顾,越位去做宰杀和烹饪的事情”。这就是说有品德的君子要思考不做出越位的行为,是要求人们各自做好自己本位事情的意思。

在这段文字里,邵雍用庄子及其列举著作里著名典故来说明的道理是一目了然的。庄子所流传下来的历史典故里含有许多值得人深思的哲理,所以被后世人广为引用。从邵雍的列举引用中我看到了邵雍洞悉事物的非凡能力。其中的两个字“较量”应引起更加深刻的思考!——典故哲理,深思致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