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11-9-23 点击:305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兼动画学院院长廖祥忠演讲 (根据速录稿整理) 首先感谢青岛科技大学,感谢袁总给我提供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也感谢王总刚才给我们学校的溢美之辞。 今天上午,金司长、余会长还有王总高屋建瓴提出了很多非常振奋的消息和策略。今天下午,我想从微观的层面和大家分享怎么做好动画教育。来之前我准备了一些稿件和文章,到了今天中午,我就把它给去掉了,不要了。我利用中午的时间,自己勾了几个字,和大家伙分享。主要是基于上午几位领导嘉宾提出的问题,我想做一个探讨。 我的题目是“中国为什么很难培养出创新型动漫人才”,以及“我们培养创新型动漫人才的策略是什么”。我想把我这些年对动画教育的思考,和各位同仁和各位同学分享一下。 一般的动画人才培养就它的规律来说,一个人才从开始学到真正成才,在这个领域里面,一般需要7-10年时间。我们现在一般的大学教育是4年,这意味着动画人才的培养必须和社会融为一体才能成才。所以我想把动画人才的培养分成三段:第一段就是大学之前,也就是高中时期;第二段就是上本科时期;第三段就是毕业以后的培养问题。我想划成三段来探讨为什么我们中国现阶段很难培养出这种复合型高端人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培养? 我先讲第一段,我考察了很多国家的大学,我们中国这种从高中到大学的教育体制跟国外比是不一样的。国外动画领域里的大学生入学前很多都有工作经历,已经是动画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选拔人才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对动漫有浓厚的兴趣,喜欢这个行业,想做。第二是有基础,有作品。像法国高布兰学院的整个动画的创作过程就不同,我和他们的系主任探讨时,他们也把他们的面试题给我看,我一看,他们选拔学生的标准根本不适合咱们,因为他们招收的对象和咱们不一样。 我经常想,在招收对象上我们就已经输了一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国情培养出我们的学生来,这是我国每一所大学搞动画教育必须面临的问题。所以在第一阶段,生源选拔非常之重要。 但是,生源选拔有一个问题,从开始建这个专业到现在,绝大多数院校还是将造型作为进入高校的唯一评判标准,素描、色彩、速写、创作,如此而已,其它能力很难考察。尤其是最近几年,教育部、各个省教育厅都进行省联考,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进行省联考,根本不可能进入大学,这就使得我国动画的生源严格局限于这个圈里头,使得这帮同学进入大学以后,教学背景、类型同质化非常严重,这是非常麻烦的问题。 我经常跟教育部的有关司长建议,一定要取消省联考,我说这是开历史倒车,教育越来越开放,大学招生的权利应该越来越大,但是省里面要把这个权利把控过去,包括文艺编导、播音主持等等,省里面都要把一道关,进入省联考以后才能参加相关大学考试。 我经常讲,考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的学生,每年有七八千人,但是经过初选以后,我把优秀的学生集中起来,大概有一千名左右比较优秀的学生。我让老师们在教室里严格阅卷,最后差别非常大。我想,一个省有上十万的学生,怎么能够在那么几天时间里,在那个时间段内,把优秀的学生全部选拔出来,或者把很多学生淘汰出去?但现实就是这样。而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个时代里面,大家要清楚一个观念,传统的动画理论基础,就是漫画、美术加电影的理论,这个理论现在已经过时,如果还按照这种招生体制,学生会有问题的,很难适应在数字时代对动画创作的要求。但目前在国家层面、各个省的层面,就是这样一个现实。 在这种背景下,我想,第一我要不断联合其他专家建议教育部取消这种联考制度。另外,(我们要发展,)在这种联考制度下,应该怎么办?我强烈建议各个学校应该进行面试工作,首先确定这个学校的生源定位是什么,各个专业要求什么,到底能达到什么要求。 像我们传媒大学就有非常好的政策,凡是被我看上的学生,可能造型能力很差,我面试给你95,你就能进来。因为也许他在其他方面修养、能力方面非常强,文学修养比较扎实,我就签字,联合签字,高考给录取进来。 我是2007年进行的这项改革,2007年届的同学们今年毕业,大家看到我们同学的毕业创作作品,可以说今年的创作作品震动了业界。我把同学们的作品给了法国高布兰学院动画系的系主任、加拿大动画学院的院长看,他们看了以后都非常惊叹。 为什么有这种局面的出现,就跟我当时的招生改革有关系。我想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一,要把造型能力强的孩子纳入进来,这是基础;第二,要把创意能力强的孩子纳入进来,基本功底、综合素质能力强、文学功底非常强的学生,即便他们造型基础能力特别差,也要纳入进来,这个需要胆识,需要各个学校想尽办法,在这一块儿上好好做文章。否则的话,我们的学生本来在大学之前跟国外已经差一截,如果没有特殊的考核办法,把我们需要的学生纳入进来,那我们的培养是很麻烦的。 我经常讲,老师再牛,如果同学不喜欢这个专业,进来以后是培养不出来的,世界大师也不可能。所以生源非常非常关键,他要喜欢动画,喜欢这个事业,他有这个能力,有这个综合能力,适合现代数字化社会的要求才行。 所以我建议,各个学校要从这方面考虑,这是第一段。 我们把学生招进来之后要进行培养,培养问题又出现了。我发现,第一个问题是学校里面的课程设置几乎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很多比较优秀的同学进学校之后,有对动画的狂热,就想创作,做点东西出来。但是进入学校之后,绝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是基础课程,“两课”: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修养等等。上周,我跟几个教务处的老师商量,我说能不能这样,把这些课程放在大三。为什么呢?第一,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了三年,大学里面再学会有抵触情绪。第二,他的人生观尚未形成,还是那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还没有进行哲理性的思考。第三,把这些课放到大三就能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跟考研结合起来,让那些考研的同学方便学习。这样在大一的时候就让学生开始受些专业教育,培养兴趣,这是非常关键的。 很多同学怀着一颗特别美好的心进入学校以后,一看课程似乎跟高中没有什么区别,就开始睡觉、打游戏,到了大二已经没有兴趣了,丧失了一批同学,这是兴趣问题。所以我经常在思考,我们的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做这一行,如果没有兴趣很难做下去,如果没有激情和兴趣,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所以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非常关键。但是有多少大学 第二个问题,我们整个四年教育,对学生没有系统的人文修养的培训和训练。在这方面我也做了很多探讨,我发现有的学校一提到对学生进行人文修养教育,就会让他重读“四书五经”,读这些东西。我说这些书固然重要,但是我们的学校没有把中国的文化、民族精神、艺术精神传达给我们的学生,以至于我们的创作作品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呢?都是表层化。我们那么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就是表现不出来,或者是表现得很表层化。一说中国文化,就是狮子、灯笼、红色……而不像国外,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美国的励志精神,它们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我们没有表现出来,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课程体系上的问题。我们的课程没有把这种民族精神融入进去,只是表层化处理,没有把我们国家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积极向上、博大的、海纳百川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四年下来以后没有创作力。为什么?要反思,就是因为在这方面的课程体系不够。 第三个问题,没有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现在多数院校分为两大类:有的学校,进去以后天天上理论课,我觉得很荒唐,我们这个专业上理论课就完了。但有的学校也天天上实践课,就是教一些软件的使用,我说那别上大学了,高中就够了,训练班就够了,何必花钱上大学呢?这两种都完全没有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理论如何和实践结合,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电影学院为什么做得那么好?电影学院有联合创作,还有毕业设计,做得非常好。我们传媒大学这几年也在摸索,要求学生必须出两部作品:一部是联合创作的作品,第二是毕业创作要有自己的作品,同时要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在大一暑期、大二暑期和大三暑期都对学生进行阶梯式的教育。总之要真正培养出创作人才,既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同时必须要有理论支持,两者不能脱离。如何处理好这两方面,就要看我们的水平。 第四个问题,很多学校没有根据自身优势去发展,而盲目地发展教育。我今天在车上跟一个同事讲,我说中国有很多很好的大学可以冲击世界一流,像中国海洋大学,但是北大就很难。行业大学有它的优势,在这个行业、学科里头,它也许可以做到世界一流,但是综合性的大学就很困难。从这个话可以体会到,各个学校的办学必须有自身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是我们办学的方针,如果大锅饭的话,是培养不出来好学生的。 每一所学校它的优势在哪里,作为办学者要想到,如何利用自身特点办学。就像我带研究生,有的研究生本科背景就是学这个专业的,很自信地进来了。但有的研究生本科不是学这个专业,就很困惑。我就告诉他,你本科不是学这个专业没有关系,恰恰是你的优势,因为专业是可以弥补的,但是你经过另外一所大学不同的专业训练四年,再加上这个学校里研究生的训练,再加上你的聪明勤奋,一定能做到多学科交叉融合,把你本科那个专业的学科优势和这个专业结合起来,找到一个兴趣点就可以了。 同样的,大学动画教育也是一样,所以我建议,全国办了这么多所学校的动画专业,如果都一样的话,这个行业就完了,如果每所学校都根据自身不同优势特点培养学生,进行不同定位,我想这个行业立刻就会兴旺发达。 第五个问题,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动画与传媒的关系。上午很多专家也谈到,中国动画的发展,其中有一点是把动画和电视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教学当中,我深深感觉到中国教学的特点,我们动画的教学如果不处理好动画和传播的关系,很难适应动画将来的发展。 动画和电视的关系、电影的关系,这不用谈了;必须要重视动画和新媒体的关系,动画和网络媒体,动画和现在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媒体,它的空间非常广大,它的产业价值在短期之内要胜过现在产业价值的百倍、千倍以上,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教学当中如果不正确处理动画和传媒关系的问题,学生没有这种意识,将来学生可能会落伍。大家知道,比如兔斯基就是出自传媒大学学生之手,它的形象就是动画和网络的结合,包括功夫兔,也是网络形象,这也是我们重视传媒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我们非常重视这一块。我有一个断言,将来如果找不到动画艺术和新媒体传播之间的桥梁,我们的教育注定会失败的,这是摆在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高校我们要探讨这些问题。 第六个,很多高校没有去主动应对数字时代动画自身的艺术规律发生的重大变化,还是死守美术加电影的传统理论来教学,这肯定是不行的。 我讲过,动画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科学再现,这个将来必然是为行业服务的,为军事、为医疗、为建筑、航天科技等服务。科学再现,这是动画的重大分支,它的产业价值是国民经济支柱性的东西。第二种是艺术再现,就是艺术表现。这两块必须要重视,很多工科发展起来的大学,如果做科学再现的话,和其它行业如果能结合起来,它产生的价值是很大的,不会找不到工作。 另外一块儿就是艺术再现的问题。在数字时代,动画自身的规律,包括它的自身语言,跟网络结合起来,都有重大的变化。如果死守传统的动画创作特点教学,我想再过几年一定会被淘汰。 所以作为高校,我强烈建议老师和同学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一块探讨数字时代动画艺术规律本身发生的重大变化,来应对将来的策略。 第七点,多数高校没有国际化的视野,缺乏国际化的视野。我们现在搞动画产业和教学,如果没有国际化的眼光肯定会失败。 做产业,国内市场再大,如果没有国际市场,也就这么一小块,不可能引领全球。动画是特殊的产品,更需要走出国际。如果教学上没有国际视野,你创作的作品别人根本看不懂,不愿意接受,那是不行的。 刚才金司长也谈到了,日本电视台没有播一部中国动画片,这是事实。我2002年在日本朝日电视台工作过几个月,那个时候我一心想把中国电视剧、中国动画片引入到日本。我经常跟朝日电视台的一些高层在一块儿说,为什么中国有很多很好的片子不引进来?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对中国也是比较友善的,他对我说有些是政治问题,有的不是政治问题。他说有的片子我们都看过了,放在日本肯定没有人看,不知道在说什么,那种服饰、动画,没有收视率,没有人看,谁敢去播放啊!我想是有一定的道理。 发展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功夫熊猫》涌入中国,大家都在热议,那我们的片子怎么走向国际?所以,我们的教学当中必须要有国际化视野,要知道国际上的教学手段是什么,国际语言风格是什么,叙事语言是什么,视觉语言是什么,外国人在想什么。 有一点大家应该承认,不管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多大,有很多好的艺术作品,我们跟国外艺术家一起感动流泪。为什么?它虽然没有语言,却能感动你,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但能够让全世界都能接纳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学会这一块儿。所以国际化的视野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我可以讲,我们的学生将来如果能够做这一方面,只是局限于国内而没有全球的眼光,我觉得他不可能做大,必将被淘汰,我可以下这个结论。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包括课程体系等等,都要融入进来。 第八点,我们的学界和业界没有实现联动。这一点是非常让我着急的事情:业界做业界的,学界做学界的。去年暑期我们有一个班在加拿大国家数字媒体艺术中心,我每年派出20多个学生,包括研究生,去那儿做一个月项目。回来以后他们就跟我讲在国外的收获,他们说在那儿全部是实战,所有项目全是业界的项目,业界很多很好很大的公司拿来以后就转为商品。他们知道目前业界在想什么,商业流行是什么,他们就比较清楚,收获是巨大的。他说至于技法层面的东西,都是次要的。我说跟他们做商业创作的话,劳务、计划怎么样?他说他们老师讲跟外面是一样的。 我就想到中国的现状,有些企业也别不高兴,中国企业对高校有不正确的看法,或者需要纠正的地方,他把我们的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进入学校以后挖掘学生资源、财务资源、智力资源,觉得给点小钱就没有问题了。其实不是的,我想很多在座的孩子,没准儿一夜之间资产就有很多很多钱。 这个时代,创意没有年龄的区别,只有我们业界的朋友们把对待学生像对待你们同事一样看待,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这才有希望,而不能把他当做廉价的工具和劳动力,智力挖掘以后就盘削,如果这样下去就不好了,风气不好。 在前几年,我对我所在的动画学院一直是保护的,我就告诉我的手下:“这些年,不许跟外面的人合作,等发展起来再说。”当时是没有经验,也担心有些小的公司进来以后怎么着。我当时想,要合作,就要跟那些好的大公司合作才行。我们现在就跟梦工厂有非常好的合作,马上也要跟迪士尼拉动全面的战略合作。在暑期的时候,迪士尼全球副总裁跟我进行了两小时的接触,商谈跟迪士尼的合作,另外还要跟日本的讲谈社进行合作。 还有师资队伍的问题。现在很多老师没有实践经验,建议把这些老师派到业界去。另外有一个不好的倾向,就是有本事的老师和有创作 另外还有考研制度的问题。我经常呼吁,我们要建立本硕博连读机制,动画专业尤其要这样。如果这样连读,有十年的时间,我有信心培养出好的人才来。但现实情况不允许,国家不放这个口子,我找了教育部的主管陈曦部长,都不太同意,讲以后再说。 大家想一想,很多优秀的学生考研究生,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去死记硬背,等到考上研究生以后,再拿很短的时间参加毕业设计,你想耽误多少事情,那么多很好的时间就给浪费掉了。 这是第二段。 第三段是学生毕业以后。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进行岗前培训的这种机制,或者这种意识。在国外,尤其像日本,岗前培训非常重要。不管学生学什么,到哪儿工作,一定要经过几个月的岗前培训。中国也有,都不太正规,没有权威的或者大家都愿意上的岗前培训的单位。 很多业界同事讲,说学生不能上手,不能用,心高气傲,眼高手低,我相信这是现实,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没有进过公司,不知道公司在干嘛。所以我想要创造一个这样的机制,学生进入业界之前,给他培训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再进入公司,就不一样了。 因为学生进入业界之前,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不知道业界那么苦,也不了解业界,稀里糊涂就进去了。虽然他经过了四年系统的学习,但对一些专业的点、各个部门职能分工,还有技法方面,肯定还是跟不上那些有丰富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人。 所以在这个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建立岗前培训制度。如果这个制度建立起来,就建立起高校和业界一个桥梁,在动画界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它的建立在高校是不可以的,一定是高校和好的业界联动,联手来培养。我现在正在传媒大学要建立培训学院,我回去要做这件事情,来试一试这个做法。 学生进入业界以后,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动画企业非常苦,日子过得不容易,让他拿出经费培养学生是不可能的,来我这儿就是工作,我不可能培养你,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学生成材又需要业界的培养,学校四年,在业界又需要五六年,这就是现实情况。所以目前阶段,这个矛盾在中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很多优秀学生不知道怎么进入业界,进入业界以后业界也很迷茫,说学生不好使,造成断裂。这都是国内没有把握好对人才培养的规律造成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政府扶持政策的问题。目前中国对动漫有扶持政策,我们大家一起来建议,国家要拿出专门的扶持基金来扶持。 比如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包括央视,每年拿出一部分钱,去打造专业团队。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缺领军人物,上午余会长分了四类,我说分得非常有道理。我认为还缺团队,还缺能够整合世界资源的能人,目前中国没有。能够整合世界资源的能人,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但是我们可以打造团队。 打造团队靠我们的龙头企业,靠国家扶持。在现阶段,企业要发展,需要政府给予扶持。如果国家每年拿出几千万针对重点企业,让它不做别的,就是培养人才。比如央视动画,每年派几个人到梦工厂、迪士尼学习实践一到两年时间,回来就不一样了。因为去那个地方一两个月没有用,必须沉下心,至少两年以上回来才能报效祖国。如果能够联动,像周湛文老总公司那么好,周总就可以建议,有几个后备人才,打造团队,争取国家基金,让国家评比,去送到国外去,这个(打造出来的)团队是不一样的。 另外还缺失一点,国外教学,大学里的老师很少,几乎都是业界的老师占了绝大多数。你们可以出去考察一下,哪所学校像中国这样,所有的教育都是自己做?这是不可能的,这个弊端非常大。国外的大学,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专业老师全是来自业界。校内各个系就那么几个老师搞教学管理,有的全是业界的。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第一,可以把实践业界的第一手资料拿到教学岗位上。第二,对于业界而言也有好处。业界的创作者们在高校工作,能够大大激发创作热情,能发现很多同学的闪光智慧,把它们化成生产力和动力,通过这些老师去吸纳这些智力,又通过智力反馈给老师,这个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我们传媒大学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业界聘请很多老师,我在美国、在中国聘请很多老师过去。我讲,教学和业界分离的话,一定是失败的。我发现很多老师,包括一些很好的官员都很忙,但是每次讲完课我问他怎么样?他说跟孩子们交流太好了,真想经常过来。我想我们国家能不能也形成这样一个机制,拿出基金鼓励业界的这些创作者到高校去任教、互动,这样我们的企业、高校真正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一个过程,人才培养机制就建立起来了,他们通过教学就能发现(好苗子),比如说湛文去教学发现几个好苗子,将来他就可以把这些学生请到业界工作,出口也解决了,多好。所以我琢磨半天,这才是中国式的培养体系。也不知道对不对,时间也到了,以后再分享。 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