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桩命案引发的藤轿行整顿风波

 苏迷 2012-06-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02.jpg


01.jpg


  古时候的苏州,轿子是城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清末,苏州出现一种藤轿,轿身用坚竹制成,外面编以精细花纹的藤皮,藤窗镂空,三面垂帷,藤椅前面装上踏脚板,两侧各插一根抬杠。这种轿子,抬起来比较轻巧,无论穿街走巷还是拾阶过桥都灵活方便,顿时在城乡流行开来。
  民国初,在城里宫巷、乔司空巷、皮市街一带开设有“六门藤轿公所”,专门出租藤轿。沿街也有个体劳动者所有的私轿可雇,多数聚集在桥畔头,所以藤轿行也叫“轿畔头”。藤轿以一里为一站,各城门至市中心玄妙观均为四站,每站收费60文。那时轿夫约有二千多人,人一多,难免鱼龙混杂,不好管理。本来警察厅规定好藤轿的停留地点,但人们为了贪图方便还是随意上下。1914年,苏州城发生了一桩与藤轿有关的命案,引发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关注。苏州市档案馆珍藏的一组关于藤轿业的老档案揭开了这件陈年往事。
  事情要追溯到1914年12月14日,一名叫程纯卿的中年人在下午三点多时从城东北的娄门家中出发,要去临顿路收取房租,并顺便到观前街拜访友人。这一去,他就一夜未归。妻子陈氏忐忑不安地等到凌晨,此时有人来敲门,竟是奄奄一息的程纯卿被抬了回来。只见他全身上下衣鞋湿透,脑后一个血窟窿,外面的皮袄子和携带的包裹都已不见。陈氏哭问怎么回事,来人说是盘门地保行至瑞光塔南小石桥东,闻河里有微弱呼救声,寻去把他救起。当时他尚能说话,自述晚上在观前街朋友家中喝酒,酒至微醺,朋友送他到叶受和店门口,见墙角落有辆藤轿正兜揽生意,双方谈好轿资为三站180文,再加酒钱20文。临别前朋友叮嘱他身怀巨资,夜行不可大意,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轿夫顿生了歹念,竟南辕北辙,将他抬去与娄门相反方向的西南角盘门。从前盘门被叫做冷水盘门,人迹稀少。俩轿夫将他在无人处拉下一顿殴打,抢走其身上四十多银元,再推入河中。
  可怜的程纯卿受伤过重,不久便死去。虽然他的受害经过一清二楚,但由于晚上光线昏暗,作为目击证人的朋友并未看清俩轿夫的真实面目,只记得对方苏北口音,似非本地人。而民国初年人口流动较大,倘若是外地流民作案后逸去,根本无从寻查。由于凶手一直未能缉拿,程氏家人十分不满,其妻写信给警署陈情鸣冤,要求彻底追查此事。1915年1月5日,观前、道养、桃坞、胥江、临平、临南、金阊、娄江、齐溪、葑溪、渡僧桥四隅等11家市民公社联合向苏州商务总会陈请整顿藤轿行以保地方治安,称:“苏城自藤轿流行以来,轿夫沿途兜揽,人品良莠不齐,需索敲诈,时有多闻,并有江北轿夫,借口路径不熟,每遇妇女伶仃,或醉客模糊,抬至荒僻处,迫索钱财之事。今竟酿成程纯卿遇害殒命惨剧。”因为无法根究轿夫姓名,死者家属不能申雪,市民闻讯不免惶惶,所以经大家集体商议,认为应该仍一律限令停歇各桥头轿行,等人雇唤。这样有了上下轿的固定地点,站数轿资也可制定标准,轿夫的来历也可以根究,而让人不敢再萌歹念,弭患于无形。公社并向警署发难,认为程氏遇害与岗警一无所闻也有关系,提议“嗣后拟请逋饬各区警士,凡于深夜见有藤轿抬至荒僻地方者,须注意盘诘,问明抬至何处,方准放行。并请于各处荒僻地方,添派巡逻,严密梭巡,以绝匪踪而资保卫。“程纯卿曾任商会木业公会代表,商务总会对此案十分重视,第二天便将11家市民公社的集体函转交苏常道道尹殷鸿寿和苏州警察厅请求核办,并指出苏城现行各藤轿行只知坐收租利,轿夫都不是公司雇佣的,而且也不划定停留地点,显得管理混乱,亟须整治。商会表示支持公社的建议,认为“该公社等条陈各节,洵为防弊起见,于事实上似尚简便易行,在各藤轿公司,亦仍可由各轿行承租,按月坐收其利。一举两得,计无逾此。”
  从现存档案资料中,我们大约可知道这样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至于藤轿行最终是否得到相应整顿就不得而知了。上世纪20年代,城内醋坊桥、察院场等地,仍设有规模不等的“轿畔头”待雇。直到上世纪30年代,轿子日渐式微,被黄包车、三轮车取代,时髦的有钱人还自备起脚踏车甚至汽车当出行工具。轿子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淡出人们的视线。只有泛黄的老档案,还在述说着跟轿子有关的那一段如烟往事。
来源:苏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