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职学校"三贴近"特色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春山夜静 2012-06-23

中职学校"三贴近"特色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chenzy 发表于 2009-10-23 9:54:00

中职学校“三贴近”特色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1、德育课程强调学科体系

中职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移植普教,采用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依据学科逻辑知识体系,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化”,然后按知识内容顺序进行排列,如《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等,强调“基础知识”。学科系统化课程具有严密的学科逻辑,易于组织教学和课程评价。但这一模式也有着明显的弊端,这些必修课的内容设置,强调“基础知识”。因此在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教学两个方面均存在不足。

2、德育教育内容脱离学生需求

由于课程偏重于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在教学中容易出现重认知、轻情感态度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与能力、健全人格的形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具体情境的联系,没有把职业学习和职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割裂了教学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也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学生思维敏锐,乐于接受新观点,德育教育内容却没有赶上时代的步伐,理论相对陈旧,缺乏职业性,学生不感兴趣。如《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学生只是学习一般的法学概论,缺乏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内容。德育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设计不到位,不典型、不鲜活、不贴切、欠整合,知识的传递脱离生活的情境,道德的体验远离现实的背景。

3、德育教育方法缺乏实践体验

德育方法教学方式不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知识结构的掌握,轻交往、想象、体验;重学生的认知结果,轻学生的精神生活需求。所教脱离学生职业生活实际,脱离学生职业生活需求,也束缚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形式上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又主要是教师讲授,因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德育教育脱离职业和行业特点,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使学生感到厌倦,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无论是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教育途径上,都比较单一,

缺乏实践体验,缺乏感性化认识。

 

2008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德育课程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和法律》、《经济政治和社会》、《哲学与人生》,内容上也作了很大的调整,还增加了选修课内容。体现学生生活需求、融汇职业生涯要素、培养未来岗位需求的道德素养应当成为中职德育课堂的追求方向。因此我们结合中央文件精神,提出“三贴近”德育教育的口号和理念,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知识、情感、行为,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教育实际,在德育方法上贴近学生需求,强调实践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立足职校特色,开展“三贴近”特色道德教育

德育教育必须从内容到方法,全面贴近生活需求、贴近职业生涯、贴近未来岗位。道德作为生活的规范,是生活的一个维度,脱离生活的道德是不存在的。职业生涯是人生的主体,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可能实现完美的人生。未来的岗位是中职生踏上社会的第一站,引领他们站在职业生涯起跑线上,作好起跑的准备是德育的重要任务。

1、贴近生活需求——学生是“社会人”

长期以来,学生被置于“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之中,学生的生活、成长经验和社会现实成为课程和教学遗忘的角落,新课程强调回归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把学生视为生活世界中的人,而不仅仅是“书本世界”中的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德育知识,对于学生形成道德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把德育局限于知性教育,而要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全面教育,这些只有融入学生的成长环境,融合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工学结合的企业生活、社会实践中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实现。

2、贴近职业生涯——学生是“职业人”

当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德育教育站在培养自食其力劳动者和合格公民的角度,就要突出“职业”,并围绕“职业”开展系列教育,以塑造“职业人”的理念,使学生理解职业内涵、规范职业道德,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质。开展全面而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学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多方位的职业实践,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中职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进一步凸现中等德育的特点。

3、贴近未来岗位——学生是“企业人”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人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素质目标的要求,要根据专业特点编制进行岗位群(行业)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的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角色意识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懂得基本的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了解行业职业道德,明确岗位责任,使学生明确应立足于所学专业从事工作,将“社会人”、“职业人”、“企业人”结合起来,使德育贴近未来岗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构建中职学校特色道德教育体系。包括内容、方法、途径等。

2、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规范学生职业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促进德育课堂面貌、学科情感、教学效果的变化。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

4、提升德育课的教学、教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研组建设。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选择

(一)研究对象

海盐职成教中心实验部一部2009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中职学生的品德状况、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并分析其成因,来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

2、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作法和经验,形成系统的促进中职德育教学经验。

3、案例研究法。收集案例,分析案例,探索出个体促进的策略,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想策略

1、基于生活需求,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道德规范

内容:“假如我是社会人”——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锻炼和体验,分清是非,引导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途径:如何生活每一天,如何解决人际冲突?如何面对社会热点问题等?基于社会生活实际,充实德育课堂内容,使德育寓于日常家庭、学校生活中,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2、基于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增强提高职业素质的自觉性

内容:“假如我是职业人”——引导在校中职生体验职业角色,理解职业内涵、规范职业道德,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质;探索职业心理和职业个性,尝试职业测评;通过职业向往,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途径: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常用方法,辅之以职业体验、实践的形式来实现课程,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各级职业生涯作品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肯定自我。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终身教育意识的培养。

3、基于未来岗位,帮助学生明确岗位要求,做好就业、创业准备

内容:假如我是“企业人”——如何工作每一天,如何应对企业方面要求。使道德教育与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相结合。

途径: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如模拟实训车间是小企业等。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与实践活动,在工作实践中体验岗位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要求。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本专业岗位群职业道德规范、岗位要求、职业道德案例,结合专业实施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过程。

4、同时重视选修课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德育、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爱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95月开题。

第二阶段20096月至20089月进行本课题的搜集资料,筛选整理。

第三阶段20099月至20115月进行课题的研究。

第四阶段20115月至20116月进行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

3、个案分析。

4、论文。

5、学生成果,如职业生涯规划等。

七、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研究人员有德育组长、德育教师等组成,有着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科研水平。学校重视教科研工作,教科室能及时地给予课题组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陈忠英老师长期在中等职业学校担任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担任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有着多年的德育教育和研究的基础;仇佳老师是德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