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断想

 东方欲晞 2012-06-23

 端午断想

 

 

       今天是端午节。打开电脑,读了许多朋友的文章,颇受启发,不免也想写几句。

       说起屈原,人们对其在思想、政治、文学方面的评价早有定论,认识较统一,基本没有争议。但是,近年来,对其个人性格、人生选择等,议论很多,观点不一。有的说其愚忠,用自己清洁之躯侍奉无道的昏君;也有的说其目短,自己有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却认不清败亡之道;还有人说其倔强,用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原本不能实现的政治理想。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现代的人们,没有生活在屈原的那个年代,不可能真正体味其所思所想。但是,我们却有幸站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能沿着人类已经走过的历史足迹,去审视那个时代和先人的言行。

       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屈原,自然要说起他的政治抱负。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楚国的政治黑暗、贵族腐朽、君臣昏聩是格格不入的。他求新图强、割除弊政思想,更加剧了与腐朽势力的对立。他遭谗被疏,进而流放,仍以奋发图强为念。他明知忠贞致祸,却始终忍而不舍。他处处临险,却不去别国求存。正是这些,表现出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其高尚的人格。

    今天看来,当时的屈原可以有多种选择。他可以迎合同流而自保,可以去楚趋秦以推波,可以背国图安以求存,也可以寄情田园乐归隐,甚至可以远离政治,专心致志做学问。这种抉择,在作者存疑、但流传至今的《渔父》中,有详尽的记录。当时,屈原被流放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却被一个打鱼的人一眼就认出。当被问及“何故至于斯”时,屈原说出了那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名言。我想,那渔父也不是等闲之辈,肯定也是退隐的清廉之士,随即反问屈原何不搅混泥水助澜推波?屈原慨然答曰:“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表达了屈原清峻高洁,不容浑浊,不择退隐,挺身抗恶的精神。

       历史是不公的,它让一个满怀报国之志的人,报国无门,含恨而死;历史也是公正的,它让我们记住了一个高洁之人,山河同在,日月同辉。

       由一个人的忌日,演化为一个影响深远的传统节日,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屈原,还有其他人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