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秸秆回收成本高 专家建议立法禁烧 眼下,又到了夏收季节,由于农作物秸秆焚烧,导致近日江苏不少地方“烟锁城市”,不仅污染环境,造成黄烟蔽日的雾霾天,而且影响到交通安全。各地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秸秆禁烧工作,但是收效不明显。
在南京市栖霞区宣闸村,一位农民正在收割油菜。他说:“秸秆不烧怎么办,总不能堆在田里影响下一茬种植吧。”随着社会进步,不再用作烧柴的秸秆成了农民的难题。运回家要人力物力,而在田地里粉碎做肥料,到了插秧时期,秸秆不能完全腐化,会影响秧苗成长。因此,许多农民还是选择“一烧了之”。农作物秸秆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记者12日在南京林业大学见识到专家新近研发出的木煤生产线,将秸秆变为新型绿色能源“木煤”。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典想介绍:“经过这样5个步骤生产的木煤完全可以替代煤炭,且比煤炭更安全、环保,可大量使用于民用、单位取暖。”木煤不仅燃烧效率高,而且作为生物质能源,木煤有着煤炭所没有的绿色环保。这样一套处理装置,工艺技术并不复杂,运行成本也不高。朱典想说,木煤的制作成本大约在600元/吨,而同样热值的煤炭价位在900元/吨左右。 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五’以来,江苏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百项,项目总投入超过4亿元,重点围绕秸秆机械还田、食用菌栽培、秸秆饲料开发、秸秆肥料制作以及秸秆工业化应用,包括热解气化、人造板制造、生物质能开发、制浆造纸等方面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加强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大力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 然而,尽管不少新技术已趋向成熟并实现产业化,但是在进一步推广普及上还是步履维艰。 省农机局科技处谢建水科长告诉记者,目前全省小麦面积在3300万亩左右,到12日为止大约600万亩实现了秸秆机械化还田,预计到今年底将达到1000多万亩,实现35%的目标。省农机局局长徐顺年也介绍说,今年,省财政安排2.1亿元资金扶持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比上年增加6000万元。地方各级财政也加大了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投入,据初步统计,地方各级财政用于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配套投入也将超过1.2亿元。 事实上,在秸秆机械化还田推进过程中,一直以来困扰不断。“比如回收的成本太高,农民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农民的传统观念里,认为焚烧秸秆有利于田地杀虫、施肥,不愿意秸秆机械化还田。”谢建水说。 针对农民收集秸秆积极性不高,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负责人还向记者举了个例子。他说,以载重6吨重的家用小型卡车算,由于秸秆重量轻、体积大,一车正常也就拉2吨。收集2吨秸秆,工作量可不少,五六个劳动力要一天时间。每个劳动力按每天60元-80元计算,一天劳力支出就得400元左右。再加上车辆运输的路油费、磨损折扣费等,即使一吨麦秸卖到500元,农民也没有多少利润可言。“如果这些劳力到工地做小工,一天赚钱可能不止60块钱,所以收秸秆的大部分是老年人。运输秸秆的卡车也一个样,如果去跑运输,赚钱会更多。” 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除了农户和企业收集秸秆的积极性不高以外,目前秸秆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还包括:质优、价廉、多功能处理秸秆的机械少;秸秆原料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生产要求;秸秆综合利用缺乏投入,秸秆利用生态环保效益大,经济效益低等。 作为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如何才能推而广之?省科技厅有关专家建议,首先应立法禁烧秸秆,加强环境保护;其次要尽快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第三,要增加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要从科技支撑、政策扶持、法制建设和监管督查等“多管齐下”,让农民真正尝到甜头,从“不得不烧”转变为“舍不得烧”,也才能将秸秆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同时还百姓“蓝天白云”。(王拓 吴红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