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仿佛一只金色的小鸟》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Arseny Tarkovsky)

 菊影秋魅 2012-06-24

《仿佛一只金色的小鸟》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Arseny Tarkovsky)


《仿佛一只金色的小鸟》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Arseny Tarkovsky)


       阿尔谢尼· 塔尔科夫斯基(Arseny Tarkovsky,1907-1989),全名为阿尔谢尼·亚历山大洛维奇·塔可夫斯基,1907年6月25日出生于叶利扎维塔格勒,自小生活在一个具有高度文化和进步思想氛围的家庭中,父亲是一位民意党人,曾长期被流放于雅库茨克,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经常带着小阿尔谢尼参加“白银时代”的著名诗人谢维里亚宁、巴尔蒙特、索洛古勃等的诗歌聚会。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也非常热爱诗歌,特别是俄罗斯古典诗人的作品。诗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便大量接触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巴拉廷斯基、费特、涅克拉索夫、斯鲁切夫斯基等诗人的作品。1925年至1929年在诗人协会下属的高级文学进修班学习,在此期间他为《汽笛》报撰写政论、杂文和讽刺短诗。1931年开始在苏联国家电台工作,开始写作长诗《玻璃》。其后曾在多家报刊担任编辑工作。 
      塔尔科夫斯基在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翻译了不少阿拉伯、中亚、外高加索民族的诗歌,他在这项工作中,与其它语言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对话,不仅追溯了东方诗歌的传统,而且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体验。对于塔尔科夫斯基而言,选择东方诗歌作为自己的翻译对象,是出于一种有意识的考虑,他自述道:“我喜欢从事那种与我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工作,但是,随后显露的是,共同性依然存在。”就整体而论,俄罗斯诗歌属于西方诗歌传统,习惯在骚动、冲突、激情的氛围中以夸张、华丽的言语方式来处理艺术题材;相比之下,阿拉伯诗歌的伊斯兰背景,它所蕴含的哲理思索,中亚民族和外高加索民族因长期的游牧生活而形成的粗犷、豪放和率真的性格,各以其异质的特点为诗人提供了新鲜的写作资源。 
      1940年塔尔科夫斯基加入苏联作家协会;在秋天与茨维塔耶娃相识。次年女诗人的自杀深深刺痛了他那颗敏感的心灵。卫国战争期间,塔尔科夫斯基以大尉军衔奔赴前线,在战斗中受重伤被截去右下肢。1946年在诗人申格里的家中,与阿赫玛托娃相识,引为诗歌上的知音。同年,在日丹诺夫代表联共中央宣读了《关于〈星〉和〈列宁格勒〉的决议》之后,原拟出版的诗集《历年诗选》未能通过书刊审查,已排定的纸版被销毁。自此塔尔科夫斯基的创作便失去了公开发表的渠道,他的诗歌主要在地下流传,由亲友们在口头记诵和传抄。这种缺乏掌声和鲜花的处境,促使诗人进入了一个更为自觉的写作状态,克服了很多苏联时代诗人身上隐秘的自恋主义倾向,打破了作为易碎的“陶罐” 的“自我”,离开僵硬、冷漠的灵魂,不再期待来自自身的信息,站在了“自我”之上,向“我”不再存在的一切致意:“你好,你好,我冰结的铠甲,/ 你好,无我的面包,无我的美酒;// 夜晚的梦幻和白昼的蝴蝶,/ 你们好,无我的一切,无我的大家!”直到1962年,五十五岁的诗人才正式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降雪之前》。此后还出版有诗集《给大地以尘世之物》(1966)、《信使》(1969)、《魔山》(1978)和《冬日》(1980)等。1989年5月27日诗人在莫斯科逝世;该年因诗集《自青春至老年》被追授了国家文学奖。
      阿尔谢尼·亚历山大洛维奇·塔可夫斯基,即使熟悉俄罗斯诗歌的家伙也不见得见识过这一个冗长又陌生的名字,在此引用一段关于这个遥远的名字的评价:“塔尔科夫斯基是个风格独特的诗人、翻译家,他直到晚年才享有诗人的荣誉。这种荣誉只能说是一种名气,而不是家喻户晓,因为他的诗过于高雅。但他的诗丰富的思想和简练精致的语言,能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很快成为藏书家的珍品”。(汪剑钊)


仿佛一只金色的小鸟 

文/(俄罗斯)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  

我手中的火柴 
“唰”地一下划亮, 
火焰在黑暗中颤抖, 
恰似一只金色的小鸟。 

蓝色的心脏 
在火焰中生活, 
那样地飘忽, 
我永远感到亲近。 

这光亮晃晃悠悠, 
它从手心跌落, 
我凭借一个征兆, 
就会辨认出周围一切。 

可惜,再也没有烛光, 
再也没有一根火柴, 
在袅娜升起的烟团中, 
扬起黄灿灿的光芒。 

既不快乐,也不鲜艳, 
极为短暂的生命期, 
却是给我的礼品――――  
最后的小木炭。 

哦,倘若短暂的火苗 
被我写进了诗行, 
带给你的欢乐 
决不亚于永恒的火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