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之源,作为苏州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苏州刺绣艺术必然要走创新发展之路。日前,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评审出2012年度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由省文化厅申报、苏州市苏绣艺术创新中心承担的“刺绣工艺创新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入选,这也是我省惟一入选的项目。该项目为期2年,该中心将围绕刺绣新材料的引入、传统刺绣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染色技艺以及产品陈列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 李政道“逼”出创新路 与苏州美术馆新馆隔河相望的朴园,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名单上唯一的一座民国建筑,也是这座古老城市最年轻的园林,高级工艺美术师张美芳创办的苏绣艺术创新中心便坐落于此。 日前,一件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刺绣作品令走进该中心的记者眼前一亮,这就是被著名画家吴冠中称为“神品”的《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柔韧之极的蚕丝却将金核子对撞爆发的强大冲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创意。”苏绣艺术创新中心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张美芳对记者说,正是在李政道的启发和鼓励之下,她才勇敢地走出了一条苏绣创新之路。 张美芳介绍说,2000年6月,李政道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敦煌艺术研究专家常沙娜等陪同下,前往苏州刺绣研究所参观,他对苏州的刺绣艺术大加赞赏。同年10月,李政道约请张美芳到上海再议刺绣创新一事,并正式提出准备把“金核子在真空管对撞的科学图像”做成刺绣的想法。“常规刺绣用蚕丝,它的截面是椭圆形的,用刺绣的方式来表达,演绎的曲线比较柔和,这和‘金核子碰撞图像’所要表达的光泽的爆发力有很大的差异。”张美芳说,当她听到李政道的想法后,感觉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李政道耐心的讲解和近乎“一意孤行”的坚持下,张美芳接下了这一任务。 常规的蚕丝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解决的是材料问题。百寻不得时,张美芳了解到有一种截面呈三角形的“异形丝”的材料,顿时如获至宝!运用这种“异形丝”与常规真丝结合绣制的方法,张美芳终于尝到了成功喜悦,也开启了她的苏绣艺术“科技创新”之路。2004年底,张美芳更是一鼓作气成立了苏绣艺术创新中心,李政道为中心揭牌。
了古知今方能艺随时代 迈开了创新的脚步,张美芳亦喜亦忧。在张美芳看来,创新才是苏绣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创新绝非空穴来风的臆想,必须在继承苏绣优秀传统技艺和文化的基础上方能前行。“前辈传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技艺,是无数的刺绣艺人日积月累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掌握传统技艺就能增加创新成功的希望。”张美芳说,苏绣包含的技艺、针法十分丰富,单单针法就有四十多种,对传统刺绣技艺的继承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苦练、扎实、循序渐进。 多年来,苏绣艺术创新中心坚持传承苏绣“精细雅洁”的技艺风格,挖掘整理传统刺绣针法、技法的精华,并大胆地创新丰富刺绣作品的文化艺术内涵,精心研制出一件件富有时代气息的刺绣精品。作品《藻井》整体运用了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针法“打籽绣”,30多万粒细小的“籽”密密排列,使得绣品层次丰富,韵律感十足。作品《大鹏》,全部采用纯白丝线,创新运用乱针绣法,灵活交叉的线条变化,绣出了“大鹏”磅礴展翅和云雾翻腾的宏大气势。而显微镜下的光怪陆离的万花筒,也在张美芳的针尖下完美显现。“人们的审美观念在发生变化,他们已经开始用新的思维方式,从新的审视角度来看我们今天的苏绣艺术。”张美芳说,审美观念的变化,迫使刺绣设计者重新思考观念的更新、技术的改变、材料的运用和形式的创新,在继承优秀技艺和文化的基础上,完备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新的立足点,才能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 创新思维突破陈规 艺术是不断变化前进的过程,工艺美术的未来是思维大于技巧的时代。秉持着这一观念,张美芳多年来一直潜心于苏绣的创新工作之中。 张美芳的努力和坚持也得到了国内许多艺术名家的赞许和支持,著名画家吴冠中将刺绣作品《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视为“神品”,而在常沙娜的指点下,张美芳研制的刺绣艺术品“唐卡”、“藻井”等刺绣艺术品经专家严格评议、审定,被文化部“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艺术贵在创新!正如李政道在评价苏绣艺术时所说:文物化新方成文化,苏绣创新能生万象。”张美芳说,仅仅以自己熟悉的刺绣语言、重复的刺绣技法去演绎,苏绣势必走入死胡同。当我们掌握了传统技艺,掌握了刺绣语言针法和技法之后,刺绣设计观念的更新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抄袭模仿。而要以各种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来引发自己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更要以锐意求新的精神去研究各种可能用于刺绣的新材料、新技法、新形式。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创新,也才会有新的艺术价值。 据介绍,由苏绣艺术创新中心承担的“刺绣工艺创新与示范”项目,已被正式列为2012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未来的两年,张美芳将带领她的创作团队,在苏绣创新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