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夺刀侠”为保安副队长 称不想留名

 秋天的海 2012-06-24
广州“夺刀侠”为保安副队长 称不想留名

黄兆景就是“夺刀侠”。 记者黄澄锋摄

  “夺刀侠”

  是何许人也?

  黄兆景,43岁,从化太平人,曾经是一名电工,2005年开始当保安。

  他在广州著名社区南华西当了7年保安,有5年获得市和区“优秀保安员”称号,2008年当上保安中队副队长。

  “夺刀侠”

  怎么找到的?

  本报热心读者最先拨打报料热线提供线索

  记者向海珠区警方提供线索请他们确认

  派出所所长找到黄兆景确认他正是救人者

  “夺刀侠”

  当时想什么?

  “要观察一下,毕竟有一把刀,不思考冲过去,可能就会伤到小孩。”

  “我注意到歹徒比较瘦,手很细,力气应该没我大。”

  “我发现有几位市民从歹徒背后经过斑马线时,并没有引起他的警惕。机会来了!我靠近也不会被发现。”

  “我不习惯人多热闹,有警察在处理,就搭车走了。”

  “不用去声张,不想留名,家人和同事都没透露。”

   昨日,本报头版《“夺刀侠”闪电救男童》报道了一名4岁男童在江南西遭持刀歹徒劫持后,一名路人突袭歹徒救人后悄然离去的事迹。报道引发全城热议,读者都很关心这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夺刀侠”究竟是谁。

  “看身影他很像我们的一位保安队长。”昨日中午,本报热心读者詹先生的来电,揭开了“夺刀侠”的真实身份。

  眼尖读者向本报提供线索

  詹先生说,他是海珠区的一名保安员,看到本报的图片后,感觉衣服和长相颇似自己的一位上司——南华西街保安中队的副队长黄兆景,但是图片比较模糊,难以确认,于是他就在中午1时许拨打了本报的热线电话。

  接到消息后,记者马上跟南华西街派出所联系,同时将线索提供给海珠区公安分局,请他们进行核实。约半个小时后,警方回复,黄兆景承认前一天曾在江南西参与制服劫持人质的歹徒。

  “夺刀侠”找到了!

  昨日下午4时30分,海珠区在南华西街道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黄兆景回忆了救人的经过及悄悄离开现场的来龙去脉。

  南华西街是广州市海珠区一个远近闻名的和谐街区,曾获得全国街道之星、全国最佳街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黄兆景是南华西街保安中队的副队长,他在这里当了7年的保安。

  智勇“夺刀侠”谋定而后动

  劫持事件发生在江南西,与黄兆景供职的派出所有一段距离,属于不同街道的辖区。黄兆景说,当天自己休息,到江南西路广发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正准备搭车回家,碰上劫持人质事件发生。

  “要观察一下,毕竟有一把刀,不思考冲过去,可能就会伤到小孩。”黄兆景说,他一直站在围观者中间,寻找解救时机,考虑有多少胜算。他注意到歹徒比较瘦,手很细,力气应该没自己大。

  观察了大约10分钟后,黄兆景发现了另一个重要细节,僵持过程中有几位市民从歹徒背后经过斑马线时,没有引起他的警惕。

  机会来了!“我靠近他应该也不会被发现。”黄兆景绕过人群悄悄来到歹徒身后,歹徒果然没有察觉。看到正与歹徒谈判的警察已经注意到自己,黄兆景及时向对方使了一个眼色,取得默契后,他箭步冲上去,双手迅速地握住了歹徒持刀的右手腕。被劫小孩很快被爸爸抱走,民警和围观市民一拥而上将歹徒制服。

  不想声张就悄悄搭车走了

  救人后为何悄悄离开?黄兆景说,他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自己不习惯人多热闹,有警察在现场处理,自己就搭车走了。“不用去声张,不想留名,家人和同事都没有透露。”

  直到昨天中午,海珠区警方接到本报记者提供的线索后,黄兆景所在派出所的所长找到他询问时,他才说出救人事件的经过。

  本报3000元重奖热心读者

  报料热线81919191

  “夺刀侠”英勇救男童过程中以及报道见报后,不少热心读者积极拨打本报报料热线81919191或者@广州日报官方微博,踊跃提供线索。其中,事发当天路过现场的王小姐第一个拨打报料热线,彭小姐目睹了事件全过程并拍下了男童被劫持后清晰的现场照片提供给本报记者(昨日A1版中间第一张);昨天,市民詹先生及时提供的线索帮助我们第一时间找到“夺刀侠”。为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鼓励热心读者提供线索,本报将奖励詹先生1000元,奖励王小姐1000元,奖励彭小姐1000元。

  “夺刀侠”为“大爱广州”再加分

  练洪洋

  22日下午,海珠区江南西一4岁男童被不明身份男子持刀挟持,一男子从背后突袭劫匪,将其握刀的手牢牢控制住,小孩获救后他悄悄离开了现场。经证实,“夺刀侠”是保安中队副队长黄兆景。

  仁者之勇,雷霆不移。当正面无法打破劫持僵局、有吸毒前科的亡命之徒随时可能滥杀无辜的危急时刻,黄兆景果断出手,以雷霆之势,直袭凶徒,牢牢将其控制。

  没有一秒的犹豫,没有一分的恐惧,一位普普通通的保安大哥,以一个漂亮的擒拿,完成一次不寻常的壮举。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劫匪被拿下,黄兆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给街坊留下一个“条衫男”的背影,“大隐于市”。

  没有组织,没有安排,更没有张扬,在这一刻,一位普通人的懿德、善念便在这一串简单不过的动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我们甚至无须细问“夺刀侠”的道德往事,假如“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不是他的人生哲学,他就不会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场合作出恰当的举动。

  就在本月初,广州3岁女童琪琪悬挂4楼阳台,“托举哥”周冲适时出现,徒手爬上3楼防盗窗,将女童托举了十余分钟,最终救下孩子。从“托举哥”到“夺刀侠”,充分印证着“德不孤,必有邻”这句古谚。谁说经济发展一定要拉道德当垫背?谁说人情冷漠是无可救药的“城市病”?

  “托举哥”、“夺刀侠”等等,层出不穷的“平民英雄”用他们善良的人性、正义的行为告诉我们,“大爱广州”不止是一句硬邦邦的宣传口号,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真实。

  一位保安大哥做得到的事,我们许多人都可以做得到,这正是“夺刀侠”义举的模范价值。

广州“夺刀侠”:我受过训练 不是鲁莽行事

2012年06月24日05:07广州日报[微博]陆建銮、黄宽伟、林霞虹我要评论(35)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广州“夺刀侠”:我受过训练 不是鲁莽行事

“夺刀侠”昨日被媒体团团围住。 记者黄澄锋摄

热心读者提供线索 本报昨日最先找到见义勇为的保安队长

前天下午,江南西路口,一名男子成功夺下劫匪手中刀具,将一名男童抢出,这起成功营救事件给了我们很多有益启示。昨日,本报独家对话“夺刀侠”黄兆景,请他讲述电光石火的夺刀瞬间;同时对话被劫男童的父亲,他的冷静应对为成功营救赢得了宝贵的时机。

夺刀侠:

三四批路人经过,没引起劫匪注意,我向警察使了个眼色

广州日报:当时你是怎么会出现在事发现场的?

黄兆景:当天下午利用休息时间,我去银行办点私事,出来想坐公交车回单位,就路过那个事发的江南西路口,看见一个男的用刀劫持住一个小孩,小孩的父母就站在一米外。

广州日报:你看到劫匪当时是什么情况?你觉得劫匪是想干什么?

黄兆景:他一手劫着小孩,一手拿着刀,但嘴上没怎么说话,眼神直直的,身上有些发抖。我当时很气愤,拿刀对着小孩子算什么男人,有事要解决冲大人去就行了。我就想着怎么能把他的刀夺下来。

使个眼色 与警察配合

广州日报:那你是怎么靠近他把刀夺下来的呢?

黄兆景:我慢慢走过去靠近劫匪,我给其中一个警察使了个眼色,那个警察也会意了。于是我就走到劫匪的背面,看准了他的手腕一把抓住,跟我配合的警察立马扑上来把他抱住,小孩的父母就把孩子带走了。

广州日报:视频上看到,不少街坊都有动手去打这个劫匪,你有动手吗?

黄兆景:当时很多警察和街坊都围上来帮忙,警察死命抱着他、把他按倒在地,有的街坊还特别气愤,拿雨伞不停地打劫匪,我一边抓着劫匪的手,一边还拨开街坊,叫他们“不要打”。虽然劫匪令人气愤,但打他是不对的。

三四批人经过 劫匪没反应

广州日报:你夺刀的事情出来后,网上很多评论夸你英勇,但也有网友觉得操作不慎容易伤到小孩或者你自己。你当时有考虑过这个安全问题吗?

黄兆景:我其实考虑几分钟后才行动的,不是鲁莽行事。我一直在观察他,在那个人行过道的位置有三四批路人陆续经过,他还是一点反应都没有。我觉得这个人比较木讷,没什么防范意识,于是就扮作路人过去动手夺刀了。我夺刀的时候很注意方向和角度,保证他没法反抗,不会伤到人。

广州日报:以前有参加过解救人质方面的培训吗?

黄兆景:自2005年参加保安工作以来,我一直都有在派出所接受各方面的培训,包括擒拿技巧、辅助警察出警、突发事件处置等等。至于解救人质,我虽然以前没试过,但也在课堂上有听过,知道要考虑什么问题,如何保障被劫持人的安全。

不想张扬 完事就离开

广州日报:你夺刀后就离开了现场,回去有没有跟同事和家人说呢?

黄兆景:我看着警察把劫匪带上车后,就离开了现场。我觉得这个事情没什么好说的,换了谁都会上去帮忙的,我正好路过,也懂得这方面的技巧,就帮了个忙而已。

广州日报:你知道全社会都在到处找你吗?你现在出名了,感觉怎样?

黄兆景:其实我没有看新闻,真的不知道这件事引起那么大的关注,一直到南华西派出所余所长找到我,我才知道。我真的不想出名,不想像托举哥那样成为关注焦点。

男童父亲从警匪片中汲取经验:

“一定不能让劫匪太激动”

在众人盛赞“夺刀侠”之时,也有不少网友称赞孩子的父母遇事冷静。面对幼小的儿子被劫持,孩子的母亲第一时间报警,父亲则努力从“手足无措”的状态下镇定下来,开始安抚劫匪情绪。

昨日,孩子的父亲刘先生讲述了他与劫匪谈判的心理过程。在双方对峙的十多分钟内,刘先生不但让狂躁的劫匪安静下来,还让劫匪流下了热泪。正是因为刘先生牵制住了劫匪的部分注意力,“夺刀侠”才有条件偷袭营救。

广州日报:许多网友夸您表现冷静。

刘先生:其实我当时也很害怕,事情发生太突然了。但我马上就想到,一定不能让他(劫匪)太激动,人一激动就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事情来。我也没多想,马上跟了过去。但我不知道他的意图是什么,所以一开始也手足无措。

广州日报:那你怎么办?

刘先生:我想一定要搞清楚他的目的——他这样做到底为什么?我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但他什么话都不说,情绪很激动。我就用平和又带一点哀求的语气跟他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他还那么小,千万不要伤害他。”他稍微平静了一点点,我又继续说,如果有什么事情或困难,可以讲给我听,我能帮到的尽量帮;如果有什么委屈,也可以跟我说,但是不要做这种事。但他一直都不吭声。我就反反复复讲这些。

广州日报:你妻子这时在做什么?

刘先生:她刚开始在打电话报警。后来她站到我身旁,也来求他,说如果一定要劫持就劫持她,把儿子换下来。

广州日报:你有没有想过干脆直接把小孩夺过来?

刘先生:没有。我不敢轻举妄动,他手里拿着刀,我担心贸然行动不好。不过在跟他聊的过程中,我悄悄地挪动脚步,慢慢地靠近他,一开始他都没有察觉,但后来他看到了,跟我说“你不要动”,我就没动了。但这时我们已经从原来的一两米远的距离缩短为只有半步远了,可以说近在咫尺。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万一他有什么不好的举动,我就马上扑过去。

广州日报:“夺刀侠”怎么过来的?

刘先生: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和劫匪身上,特别是要死盯住他那把刀,所以根本没有注意到无名英雄怎么出现的。我现在脑海中回想起来的只有一个画面:劫匪持刀的那只手腕,突然被一只从他身后出现的大手抓住了。我什么也没想,抱起孩子就冲到了人行道上。原先站在我们身后的警察也立即就冲了上去,将劫匪扑倒在地,周围的群众也冲上去帮忙。

后来回想一下,我们的配合真的非常好!无名英雄从身后出其不意夺刀,我一把抱走小孩,警察抓住劫匪。这简直像演练过的一样!(笑)

广州日报:可能有些父母遇到这种情况情绪会失控,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这么冷静?

刘先生:我后来回家,也跟太太聊,她也夸我表现不错。我想,这也可能跟我的工作有一点点关系吧。我是做售后服务的,工作就是跟客户打交道,各种各样的情况都遇到过,处理过不少问题。我觉得,我太太表现也很冷静。她是做旅游行业的,在外面也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无名英雄也令我钦佩,他非常冷静非常果敢非常机智。

我没受过什么训练。只是比较喜欢看警匪片而已……自己遇到这种事但又有这么好的结局,真是感到万幸。

谈判专家谈应对劫持:

当事人保持冷静值得赞许

两警察谨慎应对处理得当

昨日,记者就男童成功被解救一事采访了警方专业人士,他提出,遇到这种极端事件当事人一定要保持冷静:男童的父母如果面对劫持惊慌失措、大声喊叫甚至拉拉扯扯,不仅会让孩子感到恐惧,还会激化劫匪情绪,整个事件的结局也许就要改写。

这位谈判专家指出,根据各种渠道反映的情况分析,劫持者吸了毒、饮了酒,可能产生一些幻觉, 因此会有寻死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着装警察在完成合围布置之前,与其保持距离是合适的,劫持者会把警察视为威胁,过分靠近可能会激化他的情绪。警察在处置人质事件中先有三项基本工作,保持沟通、疏散人员、警戒现场,然后一切以人质为中心展开谈判。

需要特别赞许的是,在这个案例中,家长应对很好,不断询问劫持者有什么需要帮忙,“保持冷静,体谅到劫持者的困难,使劫持者不至于绝望, 降低他下手的冲动。”专家指出:“可以肯定他的一些做法,比如在这个案例中,劫持者没有用刀顶着小孩,证明他不是狠心要伤害孩子,谈判者要从这个角度去沟通,就能收到效果。”实际上经过一轮谈判,劫匪态度是软化了,还流了一点眼泪。整个谈判的过程,让“夺刀侠”有了很好的行动基础。

至于“夺刀侠”,他之所以能够成功,也需要一定的基础,“这个夺刀的动作就很专业,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成功的。”

深色格子衬衫、腰间钥匙串成线索

读者识“侠客”致电81919191

昨日,本报发出“‘夺刀侠’,你在哪里”的呼吁。昨天中午,热心读者认出“夺刀侠”的装扮以及在腰间别钥匙串的习惯跟自己的上司很像。根据这条线索,本报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终于找到了“夺刀侠”黄兆景。

詹先生来自广东肇庆,已在广州工作10年,每天都看《广州日报》。昨日6时30分许,他早早来到滨江大厦保安岗亭上班,“看到《广州日报》头版大幅图片报道了劫持人质事件,越看越觉得‘夺刀侠’眼熟。”詹先生研究了一个上午,也跟同事讨论过:“夺刀侠”很可能就是自己的队长。于是拨打了本报的热线电话。

由于报料人提供不了黄兆景联系方式,接到消息后,记者及时跟南华西街派出所取得了联系,与此同时,本报将线索提供给海珠区公安分局进行核实。约半个小时后,警方回复,黄兆景承认前一天曾在江南西参与制服一名劫持人质的歹徒。

昨日傍晚,听闻“夺刀侠”已经找到,最先向本报报料的王小姐兴奋不已。她说,事发当天她搭乘53路公交车路过江南西,正好遇见了这起劫持事件,下车后看到事态紧急,立刻凭着记忆拨通了本报的报料电话。“家里一直在订《广州日报》,之前也打过热线反映过小孩上学问题,还在微博留言报过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