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桥米线”为什么叫“过桥”?

 七紫 2012-06-24

  

米线,也叫米粉,是我国南方常见的食品。过桥米线是云南特产,尤以蒙自县的米线最有名,也最正宗。

我第一次吃过桥米线是上个世纪90年代,记得是在华师大后门的枣阳路。满满一大碗,米粉浸在热汤里,上面又覆盖了各种浇头,如蘑菇、鱼片、鹌鹑蛋等。当时没觉得有多好吃,只是好奇,为什么叫“过桥米线”呢?查辞典,辞典上没有。问老师,老师也不知道,瞎猜猜,说“过桥”也许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吧。

后来有机会去云南旅行。在昆明街头也吃过一次过桥米线,感觉和上海的差不多。问当地人,当地人说我没吃到正宗的,正宗的过桥米线无论是做还是吃,都极其讲究,并跟我讲了“过桥米线”的由来。说古时候有一个蒙自秀才,为考功名,跑到一个湖心岛上去读书。他的妻子每天给他送米线吃,但每到岛上,那些米线就已经凉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女人发现鸡汤因为有油,不大容易冷却。于是,每次煮好米线后,都会另熬一碗鸡汤,分开盛。待到岛上后,再把米线和其他辅料倒入滚汤的鸡汤里,这样就可以吃到热的食物了。后来,秀才考取了状元。人们为纪念他的妻子,每天提着米线过桥上岛给丈夫送吃的,特把这种做法的米线取名为“过桥”米线。

查百度百科,有关过桥米线的来历和我听说的差不多。但都只是传说,可信度不高。

前些日子去福州路书城,见附近有一家过桥米线店,进去尝尝。价钱比一般面条店和米粉店都要贵。上来一托盘,有汤一碗,米粉一碗,小菜若干碟,有生有熟,荤素搭配。和传说中的一样,服务员告诉我,米粉已经烫熟,只需把米粉和其他小菜倒入汤碗里即可。

这情景让人觉得有些熟悉。又见隔壁一男子也在吃米线,旁边还有一瓶啤酒,一边吃着那些小菜(浇头)一边喝着酒。我突然想到,这样的吃法其实和苏式面条差不多,苏式面条里也有“过桥”一说。“过桥”并非真的要过什么桥,而是指浇头和面条须分开盛。这是行话,也叫切口。一老饕说来一碗焖肉面,外加香菇面筋浇头,末了来一句“过桥”。面店的师傅就知道了,无论是那块冷的焖肉,还是现炒的香菇面筋,都必须单独装盘,和面条分开放。如果直接把浇头覆盖在面条上,客人可以拒吃。浇头分开盛的好处是,客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吃冷的好呢,还是吃热的好?又或者,即可以当下酒菜吃,也可以当面条浇头吃。

吃一碗面条不但可以填饱肚子,还可以吃到菜。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咪上一口老酒。这样的吃法是符合江南人的性格的。好听点叫考究、会享受。难听点叫馋、装。

查民国时候上海出版的《切口大词典》,果然有“过桥”,意思是“加(浇)头不在面上,另用盘盛也。”

无独有偶,在扬州,也有一道带“过桥”的传统名菜,叫“将军过桥”,其实就是黑鱼二吃,将一条黑鱼分别做成黑鱼汤和炒黑鱼肉片,同样分开盛。

云南位于西南边陲。明清两代,有不少江南子弟被调去戍边,也有不少江南学人中举后,被朝廷派去那边当官。他们中的大多数,最后死在了云南。他们的后代也就是今天的云南汉人,有的至今还说着一口老南京话,他们唱的歌曲里,有的至今还保留着淡淡的江南味道。我相信,过桥米线的吃法,就是他们从江南带过去的。

四川有“过桥抄手”,将馄饨和调料分开盛,蘸着吃。这种吃法可能在四川早就有之,但名称一定也是从江南或云南传过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