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惡搞文化 歎漸行漸遠的文化傳承

 摩羯天尘 2012-06-24

看惡搞文化 歎漸行漸遠的文化傳承

收藏 發給朋友 來源: 文藝報    發布者:賀佐傑
瀏覽15次 時間:2012年6月24日 14:26

惡搞最初產生於篡改版《無極》——《一個饅頭引發血案》,自此以後,各種惡搞風行網絡,出現了惡搞電影、惡搞視頻、惡搞圖片、惡搞歌曲等。惡搞文化伴隨網絡文化越行越盛,從惡搞名畫《蒙娜麗莎》到最近廣為流行的「杜甫很忙」。由此可見,惡搞文化絕不僅限於網絡,它深入到文化、藝術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有搶佔主流文化之勢。

  單從娛樂角度看,惡搞文化的確達到了娛樂大眾的效果。然而,面目全非的惡搞文化在博取人們一時之樂時,失去的卻是難以估量的代價: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腰斬、對經典文化的抹煞和對文化創新的傷害。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得這種原本看起來難登大雅之堂的惡搞文化煥發出如此強盛的生命力呢?首先,惡搞本身無門檻、無責任。惡搞是網絡文化的衍生品,它植根於網絡這片土壤,可以說,每個人可以惡搞,也可以被惡搞。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裡,非政治性的言論與行為大都不承擔法律責任。這就為惡搞文化的風行奠定了可行基礎。其次,大眾的推崇與社會的默許。惡搞最突出的效果即娛樂大眾,尤其是對經典和傳統文化的惡搞,讓觀眾在顛覆性的作品和人物中獲得獨特的娛樂與放鬆,因此惡搞作品容易被普通大眾所接受。其實,這一現象反映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冷漠心態。當前中國處於改革發展的攻堅時期,社會中拜金、求利現象異常突出,在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上,也愈加浮躁與功利。一些人熱衷於這種無厘頭的非營養文化,社會也對這種文化現象冷眼旁觀,並漸有默許和認可之意。再次,文化創新源泉的不被重視。文化創新來源於生活,所有優秀的文化作品都是在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中形成的,而如今大部分創作者卻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接觸群眾,俯視生活,他們的創造素材來源於抄襲與借鑒,沒有自己獨特的經歷與思考,文化創新少人問津,當今影視劇的翻拍之風就反映了這一現象。在沒有優秀文化創新佔領市場的現實下,文化惡搞就乘虛而入,佔據文化市場。並且,社會缺乏對文化價值取向的明確有力引導。

  那麼惡搞文化的出現以及大眾對它的推崇究竟對社會、特別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首先,它使得文化創新的思維誤入歧途,導致中國文化的發展陷入困境。惡搞絕不等同於創新,惡搞是對傳統文化的顛覆和諷刺,而背棄優秀傳統文化的惡搞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法前行。從目的上來說,惡搞是要達到發洩和搞笑的目的,而不是對現實的反映和反思,這就不可能形成優秀的成果。而惡搞文化的風靡讓越來越的人把惡搞當成是創新,無厘頭的簡單惡搞甚至比苦心創作的作品更容易被社會接納,這就使得社會更加願意去走惡搞的捷徑,不屑於創新,從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其次,它使得現狀不容樂觀的傳統文化傳承雪上加霜。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民族是淺薄的,而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卻不懂得傳承發揚的民族是悲哀的。《新貴妃醉酒》的流行導致大眾對傳統經典文化的曲解,「杜甫很忙」中各類杜甫形象讓很多人以為杜甫是一個卡通小丑而忘記其在詩歌文化中的代表意義。而惡搞影響最多的即年輕一代,當年輕一代被惡搞所引導,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幾十年或幾百年後無以為繼時,我們能否還覺得這樣惡搞「無傷大雅」,我想,這將是我們整個國和民族所無法承受的結果。

  余秋雨曾說:「人類,要到很多年之後,才會感受到一種文化上的山崩地裂,但那已經是餘震。真正的坍塌發生之時,街市尋常,行人匆匆,風輕雲淡,春意盎然。」惡搞文化的盛行,何嘗不是文化傳承坍塌的一個表徵。而我們對惡搞文化的認識、反省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們傳統文化的最終歸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