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教学以及生活当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幼儿做事情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可能家长在家里也发现幼儿的这一特点。在这个时候,您对孩子是持什么态度呢?是耐心教导还是严厉指责呢?让我们针对幼儿这一现象一起来做个分析吧。 做事拖拉好像是人类的共性,美国有项心理研究表明,90%的美国大学生有做事拖拉倾向。所谓做事拖拉,通常是指不喜欢把难事、繁琐事、正事放在前面完成,非到最后一刻才拼命抱佛脚。这样的做事风格往往使工作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因为无法在最后期限前完成指定的任务,而一次次失去成功的机会。
做事拖拉是一种源自童年的行为习惯。儿童生来就有喜新厌旧的本能,对于新鲜、刺激的东西,儿童会很关注;对于枯燥平常的事,儿童自然逃避。做父母的如果没有帮助孩子养成先做正事后玩耍的习惯,那么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依旧先玩耍后做正事。 其实,造成孩子做事情慢的因素通常有两个: 一是孩子“手拙”,即做事情时,动作不熟练,也就是“笨手笨脚”。 由于孩子的神经、肌肉活动不够协调,同时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所以导致他们做事情比较缓慢。 二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情缺乏紧迫感。 孩子的时间观念通常要到5岁左右才开始形成,而大约在8岁以后才逐渐稳定。
1、如果孩子爱拖拖拉拉是因为“手拙”,父母就要想办法锻炼他们手脚的协调能力,帮助孩子提高手足动作的熟练和敏捷程度。
2、如果孩子爱拖拖拉拉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那么就要尽量教会孩子如何管理时间。 建议:父母可以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像比赛谁穿衣服穿得快,谁洗澡洗得快等等。通过这些小比赛,父母可以在过程中随时教导孩子穿衣、梳洗、收拾玩具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的技巧,教导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顺序来提高效率、安排时间等。 此外,孩子拖拖拉拉的行为还可能与父母自身的行为有关。有些父母平时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或报纸,有些父母也会因为疲倦或懒惰而拖延该完成的工作,这些行为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孩子,非常容易使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拖拖拉拉等不良习惯。因此,父母不妨先自我检查,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因为幼儿的经验不足,时间感较差。他们缺少成人的社会责任心,做事的主要动力是“好玩”,或是让妈妈和老师满意。他更感兴趣的往往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那么,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做一些增强时间感和责任心的工作,逐渐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例如,可以教会孩子认识钟表和日历。钟表上的长针走一圈是一分钟,也就是长针每走一圈一分钟就过去了,再也没有了。告诉孩子做事要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话,一分钟一分钟的时间就丢掉了。也可以带着孩子在日历上记日记,做计划。 再就是培养孩子按时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每当孩子对某事磨蹭时,往往是他觉得不好玩或没意思,因此就没有积极性。家长除了简单说明这些活动的必要性外,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一日活动的时间表,并认真执行。让他亲身体验到洗漱、吃饭慢了,就会耽误游戏和看电视的时间。这样做也能增强孩子珍惜时间的观念和积极性。 此外,有些孩子做事磨蹭也可能是对操作程序不熟练,所以从小训练做事动作的规范化,提高操作能力也是形成快节奏的生活规律不可缺少的一步。有人试验从下向上扣扣子比从上到下扣省时间,你不妨也和孩子做做类似的游戏,比比什么操作方法更快,他一定会很高兴,也会逐渐改掉磨蹭的毛病。 其实孩子做事慢或者磨蹭,有的与孩子的性格有关,有的和孩子的生活习惯有关,家长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孩子改正做事拖拉磨蹭的习惯。
对此我们也应该树立几个观点:
观点一 定规矩 勤督促才有效果
观点二 让自然后果教育孩子 把方法教给孩子 教给孩子怎样提高做事效率的方法。比如:晚上临睡前就把第二天用的东西准备好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以免乱找耽误时间,防止丢三落四昏头昏脑影响效率。
观点三 树立比较的对象 在比照中养成好习惯 例如:和孩子约定,由一名家庭成员来当监督员,发现孩子和另一名家庭成员中谁做事磨蹭、拖拉时,谁就没有选择电视频道或者买冷饮的权利。
观点四 排除干扰 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观点五 激发好胜心 在“比试”中克服拖拉的毛病 有的孩子做事情拖拉或者磨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贪玩、受到不应有的干扰、因问题难以解决而犯愁犹豫,这都可能造成孩子拖拉、磨蹭的习惯。动气不如动心,花心思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这才是合格家长的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