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住过的房屋(原创)

 灵山塔 2012-06-25

经济学家朗咸平前几年的一个演讲中说过,存钱,甚至存黄金,不如存房增值。当今房价之高,绝对超过晋朝“洛阳纸贵”的程度。要不然,为什么《蜗居》热播后,会引起全国人民的共鸣呢?看来,房屋是民生问题的一件大事。房屋的消费是一个家庭的最大开支。现在年轻人谈恋爱首先要问:你家有房子吗?多少平米?余之所以谈谈“我所住过的房屋”,乃是在近“天命”之年的一点点感受,与现在年轻人聊聊天,或许有一定的借鉴与思考罢了。

因为时间跨越长、空间跨度大,为了把事情说清楚,不妨分阶段叙述吧。

出生至十七岁这一阶段。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我家的房屋是清朝时期建的“古皮(木质建成的墙壁)青布瓦屋”,共有三间,堂屋及左右(或东西)两厢房。堂屋外与两厢房之间便是“天井”,“天井”是用大青石铺砌的。这么说起来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也有点像大户人家。其实不然,因为这房屋是我爷爷、二爷爷和一个叔伯爷爷的共同财产,那个时候便有几十号人。我听父亲说,是我爷爷同我二爷爷兄弟俩商量,一是给一定钱补偿(算是买下)叔伯爷爷,他家人多正想要出去做房子,二是把东厢房扩建大些,这样几代人居住就宽敞些。二爷爷家和大伯家就不说了。就我家而言,因为我父母负责瞻养爷爷奶奶所以我家后来分得西边的一半,也就是堂屋的一半、西边一间房屋以及西厢房。70年代,姐姐、我、妹妹、弟弟都渐渐长大,这时的房子便是个问题。在我记事的时候,我爷爷已经过世了,只有奶奶、父母、我们兄弟姊妹共7口人“蜗住”在一间隔几道布帘的西边一间房里。因为堂屋属于正堂屋,是祭祖用的,也是公用,尽管我家有一半的所有权,但也只能放放杂物、堆堆草把子什么的。哦,对了,还做了一个小鸡笼,记得小时候老母鸡下蛋后,从鸡笼上的鸡窝跳下就不断的“咯大”。我奶奶就诙谐地说,生个蛋多大呀!另外的西厢房便是我家橱房罢。只是要说的是,西房间与隔壁有一个窄巷子,上面有椽子连着,盖了几片瓦不致漏雨,以前是放柴禾之类的。现在我们长大了,我父母亲便将其隔开,放两张简易铺,我和兄弟、姐和妹就在这巷子里住了起来。再后来我们又长大了,又要点煤油灯读书。这样我们孩子们长大了不方便,再加之又点煤油灯易发生火灾,我父母就与前面一家做油面的村里爷爷家联系,让我和兄弟住他家的一个空房间,因为他家人少些。他家是三间土砖瓦房,比我家房屋宽些。我小时候调皮捣蛋,吃过晚饭就到处玩或到附近黄继光空降部队看电影,晚上很晚才回来,回来以后我吵着兄弟还要认真看一下书,这多少给人家添了不少麻烦,或对人家有影响,这点我一辈子还是感激他们的。有一次风雨交加,房屋的一些外墙被雨水淋湿,我看着心里着实有点打颤,要是再继续下雨,恐怕房子就有倒塌的危险。这样煎熬了几个月后,我父母又把我们兄弟两个转到做裁缝爷爷家寄住。他家因为人口少,家庭经济状况好些,又是刚做的红砖瓦平房,共有4间,甚至地面也倒了水泥,是水泥地板。我和兄弟在这里就安全多了。在这里我和兄弟一住就是3年,直到我初中毕业。俗话说吃百家饭好“养”,我和兄弟算是住百家房屋更好“生”。在这里我利用业余时间读完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八十年代初中毕业后,由于我个人的努力,加之我父母的全心支持,在村里有20多个孩子中间只有我和另外一名孩子考上了县城高中。那时正值恢复高考,不是人人都能上高中甚至上大学的。在县城读高中两年期间,我住的极普通的红砖瓦平房。

军旅生活的十八年阶段。高中毕业后的那年年底我参军到部队。我的部队驻在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镇(至今是全国有名的镇),军营全部是青砖瓦房平房(大约是60年代末建的),不过团部队机关是新建楼房。有一天团政治处的一名干事找到连首长把我抽到机关帮忙誊抄材料。业余时间我在机关大楼转悠了几个回,算是第一次见到如此漂亮的大“洋楼”。准确说,我那时新兵连只有一个月时间便下连队,到连队也不到一个月时间便到团教导队学习侦察计算专业,当兵一年后又考入南京某军校。在军校里住的两屋楼的楼房,而且是一个中队120多人,分4个区队,一个区队也就30多人居住,算是标准意义上的大集体军营生活,即使是后来被考试淘汰的,也有20多人在一个大房间住。那时候年轻,都快活得不得了。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多一点体能训练,我们早上和下午最后一节课都要进行跑步、器械、军体拳、队列等军事体能技能训练。我的饭量也大,能吃十来个馒头,尤其喜欢吃南京的竹笋和发糕。这些为后来的健康而强壮的身体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我曾在我的一篇文章写道:“自信人生三件宝,读书写字和长跑”,以作自励警语。从南京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某部队。部队驻地在新乡市辉县市的山沟里,住的是红砖砌成的矮房(据说为60年末70年初建成的)。为什么说是矮房呢,因为它的内空不高,且呈弧形状的,好像过去延安的窑洞,只不过是窑洞在山体里,而它在依山傍山的平缓处,或说是小山丘的平顶处。两年之后,因为其他部队被裁减,我们部队又被调到郑州市的古荥镇,这里原来是部队营房,有楼房、有红砖平房。我在两屋楼房里住了两年多。后来我被任命为二营四连(虽说是四连,可是一个营的第一连)连长后,住的是红砖平房。我的房间属于单间(连长办公室兼宿舍),上面是用白纸吊顶,以防灰尘。在这里我住了近4年。这期间,我硬是把连队带成了全团第一名达标优秀连队,个人因此荣立三等功,个人也被提拔营职干部;这期间我也成家添了小孩子。当了营职干部后,我又换了单位,住进了只有两层的楼房。2000年因部队裁军30万,我们部队成建制撤销,于是我转业回到地方。

当然,十八年的军旅生活中有野外驻训(集训、实兵实弹演习等)住的老百姓的房屋、学校校舍、厂房、军用帐蓬、活动木板房、猫耳洞掩体、野外简易的露天宿营等等,这些有的算是房屋,有的则算不上的“房屋”了,仅能容身歇息而已。如野外露宿营,“地作床,天为帐”,一轮银盘高挂天空,好不惬意,真有诗意!这点大凡当过兵的人都有所领悟的。不是有首军歌唱道“背包就是战士的家,打起背包就出发”吗。

转业回到地方至今阶段。200010月转业回地方,因为忙于安排工作单位,加之又要参加上岗前培训,手头经济又不宽裕,所以一直没有住处,仅在老父母那里或是岳父母那里一家3口人暂时打“游击”。2002年初我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倘若他们打个“喷嚏”,花钱还是我扛大头,于是我只能买了103平米的共有6楼的第5层的“二手楼房”。2009年我看好区建设局旁边的正在修建中电梯楼房,我与妻子商量后买下126平米的套房。尽管稍有点贷款,但不致于影响生活。20126月底交房子,年底又装修完毕,2011年元旦搬进了现在的电梯楼房。这里有物业管理,一天24小时有保安负责安全,又有保洁工负责卫生,环境绿化也可以。

倘若要问以后还换房子不,这个我都不知道。老实说,要看小孩子将来的成长、成才、成家。我时常想的是,我父母是没有办法给我这样的房子,不是他们不愿意给,而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现在这个条件,更没有现在这好的房子。说句笑话的是,那时的手机都没有或很少,你总不能找父母要Ipone4吧。我这辈子最感谢父母的是:他们给了我强健的体魄(我10岁的时候右脚患了关节炎,我父母想尽千方百计把我医治好了,才算没有成为残疾。否则怎么成为运动员的体质呢);让我受到了良好教育。有了这两点将是我人生的制胜“法宝”——远远超过金钱、房产等物质财富。

 

20126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