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当归四逆汤
处方:
当归45g 桂枝45g 芍药45g 细心45g 炙甘草30g
通草30g 大枣25枚
水煎,温服,3/a。病重者加吴萸60g,生姜75g,煎药之时,加黄酒500ml,以助药力。
本方温通散寒。主治手足厥寒症。
方解:
当归、芍药养血和营;
桂枝、细心温经散寒;
甘草、大枣补益中气;
通草通行血脉;
全方有和厥阴以散寒邪之功,调营卫以通阳气之效。
若血虚寒凝,内有久寒者,加吴萸、生姜以温中祛寒,用清酒和水煎药,可加强活血祛寒的作用。
注;该方细心用量较大,古人“细心不过钱”之说,但这是针对散剂而言,而且证据也不确凿。根据当代李可老中医的经验,细心用到30——60g进行煎剂,并没有发现毒副作用,只是口感不太好。而吴萸用量也较大,依据李可老中医的经验,进行煎前水洗7次,或是先煮沸5——10分钟,然后去汤再合入煎剂,可大大减轻其毒性。
辨证要点:
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弦。
火神派应用举例:
㈠.产后身痛麻木
王某,女,30岁,农民。2007年7月20日就诊。
患者产后由于休息不当,加上早期沾凉水及过度活动,逐渐出现全身及四肢间断性麻木,开始未引起重视,后来进行性加剧,2年来曾进行多种检查及中西药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且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现症见:四肢麻木,冷痛,阴天、下雨及冬季明显加剧,畏寒肢冷,身穿衣服明显比常人多一倍,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证属阳虚阴盛,经脉痹阻,治宜温经活血,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处方:
当归30g 桂枝30g 白芍15g 细辛10g 炙甘草10g
通草6g 吴萸10g 木瓜30g 鸡血藤30g 附子10g
水煎服,日一剂。3剂。
二诊:服药之后,疗效平平,病重药轻,上方加附子为30g(先煎),全虫10g,蜈蚣2条。6剂。
三诊:症状大减,再进6剂。
四诊(9月22日):症状基本消失,偶尔出现轻微麻木。要求巩固治疗。
处方:
当归30g 桂枝50g 白芍15g 细辛10g 炙甘草10g
通草6g 吴萸10g 木瓜30g 鸡血藤30g 附子30g(先煎)
全虫10g 蜈蚣2条
隔日一剂,6剂。
按语:夫人产后多须有多瘀,加之休息不当,操劳过度,引起血脉不畅。初始不显,后来逐渐加剧,表现为正气未复,血脉瘀滞加重,反过来血脉不畅,又阻碍全身情况的恢复。特别是四肢末梢症状显著,颇符合张仲景之当归四逆汤证,但其病久,阴盛阳衰,瘀阻更甚。故而加重附子的用量,同时合全虫、蜈蚣,以加强温通经脉之作用。方药对证,初始服后,疗效平平,后加重药量,病情才得以缓解,后为防止病复,加强巩固治疗,隔日服药,以图久安。
㈡.顽固性腰痛
胡某,男,48岁。患者4年来腰痛时轻时重,屡用中药而不效。现症见:虽终日腰酸软疼痛,但以午后至入暮逐渐加重,有时又以后半夜至天明间越来越胀痛,常因疼痛而被迫起床,稍活动后短时间胀痛消失,疲倦,眠差,有梦,便秘或溏,心烦,头昏眼干涩,食可,常感背心部冷,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弦。证属肝肾俱病之肝寒肾虚,治宜温肝补血,佐以补肾填精,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处方:
桂枝30g 白芍20g 生姜30g 炙甘草20g 大枣35g
当归30g 细辛15g 吴萸20g 附片30g(先煎)
补骨脂20g 仙灵脾15g 白酒35ml
水煎服,日一剂。6剂。
二诊:腰胀痛基本消失,心烦好转,腰酸软尚明显。拟补肾散寒为治。
处方:
附子70g(先煎) 桂枝30g 吴萸20g 鹿衔草30g
补骨脂30g 九香虫20g 砂仁20g 炙甘草20g
白芍20g
水煎服,日一剂。6剂。
三诊:畏寒腰酸基本消失,精力充沛,惟偶感背寒,以温肾之剂做丸续服2个月,并嘱如经济条件许可,以后可服鹿茸(夏至前,冬至后1个月,1个月内服用1——2两)。
按语:本例血虚肝寒与肾精亏虚、肾阳不足并存,肝肾两者在精在血关系密切,所谓“精血同源”。但在治疗上当扫清补肾障碍,故先从肝治疗,沈阳不足则五脏失温,肝亦不会例外,所以在肝肾问题上,不仅要注意在阴质方面的相互关系,同时两者在阳用的关系亦不容忽视。
㈢.跟骨骨刺
1.温某,女,47岁,家属。1974年9月下旬就诊。
患者双足跟痛4个月不愈,迈不困难,整日足不出户,经X光拍片,确诊为:“双侧跟骨骨刺”。现症见:患者肥胖身体,神疲,气短,畏寒,冬必冻脚,局部皮色如常,不红不肿,有冷感,舌淡胖,脉沉细。证属肾虚精怯,经脉失养,加之湿盛气虚,气血失于周流,寒湿痹阻,不通则痛。治用益气温经,活血通经,方用当归四逆汤、补阳还五汤加吴茱萸汤合方化裁。
处方:
⑴.内服:
附子30g 黄芪120g 当归30g 熟地45g 肉桂10g
牛膝10g 木瓜10g 乳香10g 没药10g 通草10g
细辛10g 防己10g 泽泻10g 吴萸15g 茯苓15g
白芍30g 炙甘草15g 楮实子20g 威灵仙20g 鲜生姜10片
大枣10枚
另用:炮山甲6g 象牙屑4g 研粉冲服 5剂。.
⑵.外洗:
防风30g 苦参30g 红花30g 甘草30g 透骨草30g
加水1500ml,煎汁1000ml,如白酒500ml,微沸,趁热搓洗,浸泡双足。
复诊:上方药用后,1天痛缓解,2天后可走路,5天后自觉症状消失,当年冬天亦未冻脚。
按语:本病当属难治之病,李氏内外兼治,内服与外洗同时进行,可谓是标本同治之法。古方化铁丸(楮实子、威灵仙),软坚散结之力甚强,兼补肝肾,炮甲珠通络,象牙屑善消骨刺。上方加减,治足跟痛症10余例,均获捷效,且无复发。惜病愈之后未拍片复查,不知本法对骨刺的实质改变,有无消散之功。
五.黄芪桂枝五物汤
处方:
黄芪45g 芍药45g 桂枝45g 生姜90g 大枣12枚
水煎服,日一剂。
本方温阳行痹。主治血痹症。
方解:
黄芪补气;
桂枝、芍药通阳除痹;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成温阳行痹之效。
注:有书上注明,本方有人参,可供参考,若加上附子重用,则疗效更好。
火神派应用举例:
㈠.产后身痛
景某,女,28岁,农民。2006年6月28日初诊。
患者去年7月份生产,由于使用空调,引起全身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遇阴天下雨时节疼痛急剧,曾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中西药治疗年余,效果不明显,情况时好时坏,近因天气暑湿酷热而病情加剧。现症见:全身关节屈伸不利,痛处有时游走不定,肢体关节肿胀,下肢更甚,麻木重着,畏寒怕冷,动则出汗,反复感冒,一有风寒受冷,即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全身疼痛加重,查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中后部苔偏厚腻,脉沉缓无力。证属气血亏虚,寒湿内侵,治宜益气温阳,补肾活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
黄芪60g 蒿本15g 川芎15g 当归15g 桂枝20g
白芍30g 附子15g 干姜10g 狗脊15g 红参10g
益母草15g 细辛9g 炙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5枚
水煎服,日一剂。5剂。
二诊(7月27日):服上方未见明显好转,减轻微不足道。脉象如前,将附子加至30g(先煎),干姜加至20g,另加生苡仁30g,5剂,方法同上。
三诊(8月4日):服后疼痛有好转,肿胀渐消,但汗出仍多,上方附子加至60g(先煎),干姜加至30g,生苡仁加至60g,另加白术30g、苍术15g、山萸肉30g,5剂。
四诊(8月10日):服后诸症有明显好转,诸关节已基本不痛,足踝及其他关节肿胀消尽,汗已减少,以后在此方基础上随证略有加减共8诊,服药40余剂诸症痊愈。半年后又带领别的病人来看病时,见其康复如初。
按语:新产之后妇人多气血亏虚,易于外感寒邪。患者由于调摄不当,寒邪入侵,鼻祖血脉,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初诊之时,虽然目的在于益气温阳,补肾活血,但由于寒邪盘踞,去除不易,方药对症,而病重药轻,难以获效。二诊之后,逐渐加大应用附子的剂量,到60g之时,病才见到功效,可见之寒邪足以难祛。共服6诊60g附子总量达1800g之多时,病才得以治愈。而附子剂量由小到大的应用是比较妥当的办法,特别是虚体之人,耐受情况悬殊,应格外谨慎为上。
六.乌头汤
处方:
麻黄45g 芍药45g 黄芪45g 甘草45g
川乌五枚(50——150g)
川乌加蜂蜜200ml并加水,先煎去麻味后,再下余药,煎成,温服,日一剂。
本方温经止痛。主治寒湿历节证。
方解;
麻黄发汗宣痹;
乌头祛寒止痛;
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
同时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川乌以温经止痛,又可防麻黄过于发散;
白蜜与乌头先煎,专解之毒性,又可缓和药性;
诸药配伍,能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病邪祛而正气不伤。
注:川乌头有毒,因此张仲景先用蜂蜜进行煎煮,以减轻其毒性,后与它药同煎而成,这种用法显然与附子的用法有根本的区别,这是否能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呢?
火神派应用举例:
㈠.风湿性关节炎
刘某,男,52岁。2001年2月9日就诊。
患者长期风湿关节痛,尤以双膝肿胀冷痛为主,进入冬季则加重,行步、下蹲均困难,遇冷加剧,2天前因受寒疼痛加重。化验血沉快、抗“o”(+)。现症见:关节疼痛夜间尤甚,难以入眠,畏寒怕冷,纳差,二便正常,口不干苦,舌质淡紫,舌体胖,边尖有齿痕,苔白中心厚,脉沉弦。症属痛痹、寒湿阻络,治宜温经止痛,活血宣痹,方用乌头汤加味。
处方:
制川乌30g 制附片30g 麻黄12g 桂枝12g 肉桂10g
细辛3g 白芍15g 川芎15g 干姜15g 甘草6g
川乌、附片先煎2小时后,口尝无麻口时,再下余药,煎3次,混匀后约2500ml,浓缩至2000ml,分4——5次服用,每次服400ml左右,饭后10分钟左右内服,每周服药4——5剂。
二诊:上方服用1周后,全身关节疼痛有所减轻,但两膝关节肿胀依旧,仍畏寒怕冷,下蹲困难,食欲一般,二便正常,没有服用西药。舌质淡紫,苔白中心厚,脉沉弦。再进加味乌头汤,调整用药如下:
制川乌30g 制附片30g 麻黄12g 桂枝12g 细辛6g
白芍15g 川芎15g 干姜20g 全蝎10g 五加皮30g
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周后,患者两膝疼痛可以忍受,膝肿胀有所减轻,但晚上疼痛和肿胀较白天为重,次日早上即有明显减轻,两膝仍畏寒。上方易五加皮为大腹皮30g,加怀牛膝20g。继续服用。
四诊:3周后,患者两膝疼痛明显减轻,肿胀已减,可以步行10米左右,下蹲仍困难。由于疼痛不是很明显,上方制川乌减量至20g,易川芎为苏木15g,加桃仁15g,继续服用。加强活血通络之力。
五诊(3月25日):服药至第6周,患者自觉四肢关节已无明显疼痛,两膝肿胀虽未完全消失,但已可以下蹲,可以步行100米,畏寒怕冷已不如以前。实验室化验,血沉已正常,但抗“0”仍未阳性。
按语:患者关节炎较为典型,痛痹症状得到控制,但实验室检查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改变。其症状比较单一,脾肾阳虚较明显,患者早年在冰库工作,感寒较重,冷痛特征明显,未向湿热转化,所以见效较快。实际病例中,患者肢体只有明显冷痛感觉,舌苔不黄厚而干,大便不结燥,小便无黄热,脉不带数细之象,就可以作为乌头汤的适应证。
㈡.类风湿性关节炎
马某,男,55岁。
患者自诉周身关节疼痛20余年,近5年来,两膝、肘及腕关节屈伸不利,晨间僵硬,遇冷则疼痛加重,惧触冷水,屡服乌头剂能缓痛一时。入冬以来,上症加剧,布不能行,手不能持,由子背扶来诊。现症见:面憔形瘦,两膝及数指漫肿变形,触之冰冷而痛,伴神疲少气,舌淡苔白厚,脉沉细缓。证属肝肾不足,阳气衰而阴寒盛,寒湿痹阻关节,治宜温阳散寒祛湿,方用乌头汤与甘草附子汤加减。
处方:
炮附子30g(先煎) 桂枝15g 苍术15g 羌活20g 独活20g
细辛6g 木瓜15g 松节30g 黄芪15g
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患者连续诊治数次,均温经祛寒、除湿通痹之法,原方增损进治20余剂,疼痛基本控制,屈伸自如。
按语:《金贵要略》:“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即“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甘草附子汤主之”,与该病症基本相符,故李氏合两方加减进治。本应用乌头而弃之,代用炮附子,是避其市售乌头炮制粗劣,毒大而易积蓄伤人之短,而扬其善用附子温阳祛寒镇痛,使用安全之长。
㈢. 左侧颈椎病
于某,男,50岁,干部。1978年11月5日就诊。
患者于1年前左侧颈、肩部疼痛,每遇阴雨天或受寒则加重,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但均未能愈。3天前因过劳,又值天气骤寒,疼痛大发,除肩、颈部外,并向左前臂及拇指放射,昼轻夜重,痛楚不堪,服用消炎镇痛剂无效,夜间需用杜冷丁1针,方能止痛3——4小时。X线报告:“左侧颈椎病”。现症见:面色晦暗,口渴喜冷饮,但饮而不多,溲黄便秘,不思饮食,患肢厥冷,颈部经热敷后较轻快,舌淡苔黄而不干,脉弦滑、略有数象。证属阴寒内盛为本,痛痹日久,渐至血瘀,伴有瘀而化火之象,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稍佐清热利湿,方用乌头汤加减。
处方:
麻黄5g 白芍20g 甘草10g 川乌5g 附子15g
鸡血藤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柏10g 防已15g
水煎服,日一剂。2剂。
二诊:服药1剂后,当夜酣睡一夜,其痛若失,又服1剂,前症稍有反复,询问小便清长,大便通下1次。视舌苔转白,中心罩黄,脉弦而弱,已无数象。乃于原方中加淫羊藿15g、续断10g、熟地20g,黄柏减为5g。
三诊.上方连服5剂,疼痛明显减轻,以后遇劳虽偶有发作,但程度甚轻,且服此方1——2剂即愈。
按语:本例患者痛痹日久,渐致血瘀,此次因操劳而爆发,兼有郁而化火之象,证虽寒热错杂,实以寒滞血瘀为本,故用乌、附、桂、麻以通经活络、散寒止痛,并用养血活血之品以散血瘀,少佐黄柏、防已以清热利湿,药证相投,故效若桴鼓。本例仅用乌头5g、附子15g,与群药同煎,剂量虽然不大,但亦能使此等非度冷丁不能止痛的爆发病例,疼痛基本缓解,可见乌、附只要临床辨证准确,应用得法,确能散寒通络、逐瘀活血而收效甚捷。
㈣.肘关节炎(肱骨外上髁骨质增生)
蔡某,女,40岁。1983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体质素虚,居住潮湿,腰膝时有疼痛已2年余。此次左肘关节疼痛已5个多月。初因感寒而起,疼痛逐渐加重,曾在多家医院就治,服用中西药而疗效不显。现症见:左肘关节疼痛,时轻时重,阴雨天疼痛加重,触冷水疼痛难忍,滴水亦然,且痛由手背至肘,患肢表皮发冷,左肘关节骨外上髁增生,突于表皮,似黄豆般大小,无明显压痛,纳食减少,精神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证属寒湿内侵,流着关节,凝滞筋骨,阳气痹阻,营卫不畅,治宜逐寒祛湿,通利关节,调和营卫,方用乌头汤加味。
处方:
制川乌15g 附片45g 麻黄10g 桂枝12g 白芍15g
生姜15g 甘草6g 大枣12枚
1剂,先加密煎川乌90分钟,继下附片,再煎40分钟,最后入诸药同煎30分钟。初服50ml,无反应增至100ml,4/a,共2天服完。
二诊:服药后无瞑反应,肘关节疼痛已减。于是继服上方3剂,服后疼痛大减,左上肢转温和,饮食增进。原方川乌减为12g,附片减为30g,再进8剂,3日1剂。
三诊:疼痛消除,舌质转淡红,白苔已减,脉沉细和缓。改黄芪桂枝五物汤善后。共治疗50余日,诸症消失,左肘关节肱骨上髁增生已不复存在。
按语:此例属寒湿偏盛的痹症,病程较长,未能有效治疗,病情逐渐加重,虽盛夏之日,沾冷水疼痛难忍,足见寒邪之甚,且寒湿侵淫于肘,经脉痹阻不通,寒主收引,邪重着粘滞,流注关节,致使左肘肱骨增生,其疾之顽不同寻常,此证非一般治疗痹症方剂所能凑效。《金匮要略心典》谓:“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痛在筋节,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之。”故本案用乌头桂枝汤温经逐寒湿,调和营卫,能利关节止痛而获良效。乌头有毒,当今对本方证报道甚少。临证中如能谨识病机,辩证无误,则效如桴鼓。但具体使用时,应严格掌握乌头剂量及煎服法,则安全无恙,顿见奇效。
七.甘草附子汤加味(风湿性关节炎)
汤某,女,37岁,1965年10月31日就诊。
患者1964年起经常头痛,乏力,周身关节疼痛,1965年10月30日晚,突然觉得肢体沉重,不能转侧,手不能握物,足不能移步,衣食住行均需他人料理。次日急送某医院,确诊为:“风湿”。现症见:两人搀扶前来,全身关节剧痛似鸡啄,游串不定,头晕,耳鸣,四肢不温,畏寒恶风,口干少津不欲饮,舌质偏淡,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苔薄白,寸关脉浮,尺微弱。证属太阳证,风寒湿郁久成痹,治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方用甘草附子汤加味。
处方:
炙甘草30g 炙附子60g(久煎) 白术12g
桂枝18g 生姜30g
水煎服,日一剂。2剂。
二诊:服药后,关节痛减轻,稍可转侧行动。上附加麻黄、细辛,以增强祛风散寒、开闭止痛之效,续进5剂。
三诊:自拄拐杖前来,关节疼痛及全身串痛显减。头晕、耳鸣、畏寒、恶风亦明显好转。上方加茯苓以渗湿,5剂.
四诊:全身活动已较自如,精神好转,但腰腿尚觉疼痛、重着,虽见初效,一时难收全功。须培补脾肾,通窍除湿,以清余湿,拟理中丸加味续服。
处方:
党参60g 干姜120g 白术60g 炙甘草60g 炙附子120g
茯苓60g 肉桂30g 桂枝15g 枸杞60g 琥珀60g
极末,水丸,3g,2/a。
随访:连服3个月,基本痊愈,恢复正常工作。
八.四妙丸加味(风湿性关节炎)
张某,女,25岁,1993年8月10日初诊。
患者四肢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疼痛,曾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在他处治疗疗效不佳,现症见:腕关节痛不可忍,手不可触及,触之痛甚,痛处红肿且热,两踝关节不能着地,膝关节伸缩受限,腰痛不能转侧,一切活动不能自理,呻吟不止,伴发热、头昏、纳呆,大便稀溏,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痹症,治宜清热利湿,佐以通络,方用四妙丸加味。
处方:
川乌30g 草乌30g 生姜30g 黑豆30g 苡仁60g
苍术10g 黄柏12g 赤芍15g 鸡血藤15g 海桐皮15g
五加皮12g 杏仁10g 竹叶10g 滑石30g 生石膏30g
连翘15g 白蔻仁9g 大腹皮15g 忍冬藤30g 鲜桑枝60g
前四味药先煎2小时后,再下余药;水煎2次混合后,分3次服用,每6小时1次,3剂。
二诊(8月14日):服药效果明显,上次就诊需人抬,现在由人搀扶走进诊室,红肿已消大半,关节也不甚痛,四肢关节可以屈伸,饮食增加,大便仍溏薄,舌质厚腻减轻,时有欲呕,上方加竹茹30g,3剂。
三诊(8月20日):饮食增加,精神清爽,生活可以完全自理,诸关节痛已经消失,唯有肌肉酸软,此乃湿邪未尽之象。原方二乌用量减至各15g,共服15剂,病愈,健康如初。
按语:患者乃为湿热之痹症,仍然用大剂川、草乌,原因是湿邪需要温化,热邪则需用清利,若单独用清热利湿之剂,恐怕热清而湿难化。因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在大剂清热利湿药物协同下,湿邪祛,热邪清,如果没有大剂二乌之佐,恐怕在短时间内治愈这样的痹症,是难以想象的。
九.附子八物汤加味(双膝关节炎)
张某,女,56岁。1993年9月24日就诊。
患者双下肢关节疼痛多年,加重1周。现症见:左膝关节有外伤史,现双膝关节疼痛,痛处固定,畏寒肢冷,逢寒则加剧,遇热则痛缓,日轻夜重,行走困难,痛处无红肿,但有明显重着感,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证属寒湿下流,湿痹关节,治宜温经通脉,方用经验方附子八物汤加味。
处方:
制附片30g(先煎) 防已15g 白术20g 茯苓15g
桂枝30g 甘草6g 苡仁30g 怀牛膝20g 伸筋草30g
独活12g 苍术12g 威灵仙10g 续断12g
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上方服用3剂,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冷感消失。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续进9剂,关节疼痛消失,痹症痊愈。
按语:仲景苓桂术甘汤本为中阳不足、水气为患而设,陈氏则活用经方,将附子与桂枝同用,功能温经通脉,逐湿散寒,且两者皆重用至30g,力大势宏。并同时加用利湿散寒、宣痹止痛之品,皆在增加主方之功效,共奏温经通脉,逐湿散寒,蠲痹止痛之功,多年应用,屡试不爽。
十.仙灵脾散加葛根(肩周炎)
付某,男,30岁,职工。2006年10月1日就诊。
患者右肩背部疼痛2月余,右肩疼痛不能抬,项背部转动头部则疼痛,扭动后则疼痛加剧,曾做CT等检查确诊为颈椎椎间盘脱位、肩周炎,应用镇痛及局部麻醉等多种治疗方法,而病情仍然未见改善。现症见:右肩部发冷,右上肢麻木,扭动颈部后右上肢麻木加剧,已影响到生活和睡眠,舌淡苔白腻滑,脉浮紧重按沉细。证属夏季受寒(空调过度使用),血脉凝滞,闭阻经络,治宜温阳散寒,宣痹通络,方用仙灵脾散加葛根。
处方:
仙灵脾30g 桂枝30g 威灵仙20g 苍耳子10g 川芎10g
葛根30g
水煎服,日一剂。3剂。
二诊;服药后,所有症状消失。
三诊:患者间隔5天由于再次受寒(骑摩托车外出半天),病情又如以前疼痛。原方有效,嘱病人病人一定要避风寒,同时仍用上方,加重桂枝45g、葛根60g,又服3剂,病愈。
随访:随访年余,病情无复发。
按语:年轻力壮,盛夏空调过度使用,冷风长时间固定一处吹,风寒之邪得以侵入,阻滞脉络气血的运行,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虽然诊查详细,但对于这样的病因,却无法论证,多种治疗均无效果。初诊之时,病人脉浮紧之象恰恰说明寒邪在表,而沉细表明已有正气亏损之表现。病人呈现一派寒湿凝滞之象,方用仙灵脾散加葛根,方药对症,三剂而病减,又受风寒再度加剧,表明风寒入侵闭阻络脉之特点,故而二诊加重桂枝、葛根之剂量,再服而病愈,病后保暖,调摄好以避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