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病症的对应心理规律(转)

 wqe78 2012-06-25
王中平

(以下规律皆由《心灵的潜能》中的调治部分简略而成)

01.头部病症 头部病症
02.眼部病症 眼部病症
03.颈椎病症 颈椎病症
04.胸背部病症 胸背部病症
05.肺部病症 肺部病症
06.心脏病症 心脏病症
07.腰胯病症 腰胯病症
08.肝胆病症 肝胆病症
09.胃、脾、胰的病症 胃、脾、胰的病症
10.肾病  肾病
11.肠道病症  肠道病症
12.妇科病症  妇科病症
13.膝关节病症  膝关节病症
14.糖尿病  糖尿病

如果您已经了解了如何使用对应心理规律调治疾病的话,就可以直接用这些规律与自己的情况对应使用了。

另请参考:

如何才能想得开?

人的心理特点与如何想开

我们活在错觉中


人的心理变化决定生理和病理变化,病由心生是心平健康学对病因最基本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

病由心生的五条基本理论

1、人的心情波动对体内气血的流动有定向的导引作用。
2、人的心情波动对体内气血可产生定向的生理效应和病理效应。
3、心情波动后变化的气血对身体的作用有存留性。
4、心情的变化可使身体的疾病产生良性机转和恶性机转。
5、用平静的心情状态、辩证自然的观点,作用于人体的存留信息(过去或现在的不平心理)可将病因祛除,使疾病减轻或痊愈。【调治方法】

--转变观念--

参悟与反参

王中平

  心平健康学的参悟是以心平健康学的五条基础理论为核心、以自然力平衡论为主导来进行的。从人体患病的根源讲,前三条理论是人体患病的因素与来源。针对前者,第五条理论则是怎样祛除疾病根源的要法,或者叫做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个人理解程度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有所差别。这就和我们每个人的悟性,也就是参悟深度和细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心平健康学要达到的目的,是身心解放,其全过程叫参悟。用现在的语言解释是叫反省或反思,都是用来提高觉悟的。而反省的状态,叫参悟状态。通过参悟所达到的结果,叫正悟。我们对自然力的理解叫做悟;对提高觉悟的过程叫做参。所谓参悟是经过细致的反想、验证,是反复思考和醒悟的意思。反参的本意是将过去事物中不自然的想法、不平衡的观点,用现在平静的心情去想开。用现在的想法回忆过去,能反过来想、辩证地想、自然地想,目的是将残留在体内的不良信息,也就是病祛掉。
   有些人不知反参和回忆的区别何在,从表面上看,都是回想过去的事物,但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从状态和角度进行分析。即反参是用平静的状态,站在和以前不同的角度,去回想从前的事物。而回忆是站在当时原有的角度和状态,去回想以前的事物。反参和回忆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或者相反的。反参可以消掉以前的信号,使疾病减轻或治愈,还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而回忆只能继续往里存信号,促使病情加重。从运用心平健康学参悟的方法上讲,反参就是完成了思维观点的转变和对残留信息的排除工作,进而使疾病好转。回忆则是停留在原有的观点上,残留信号不能排除,疾病的好转也就无从谈起。
   心平健康学的参悟与反参,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悟性和素质不同,其效果也有差异。随着时代的更新,社会的变迁,年龄的增长,身体条件及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变化,有些事物其主观意识已经慢慢得到了转化。如遇到这种情况,反参时,只需用平静的心情将以前对事物的想法和观点想一想,就可以使体内的残留信息,即病祛除掉。但有些人虽然经过反参,并没有通过外因条件使其内因发生变化,思想依然如故,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正确,没能用自然的观点看待事物。处于这种情况,即使找到了病因,但残留信息(病)仍然祛不掉。为此有些人感到茫然或束手无策。不过没有关系,对于这种情况在反参时,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用现在合于自然的观点,去看待以前发生的事物。以自然力为前提,分析其必然结果。
   第二、是有些人对自己要参的事项概念不明确,对于有些病症,需要事和理(也就是观点),同时参解。在参病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事、什么是理。事当然好理解,它是宏观现象,但理是微观的东西,即观点和想法,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观点可以通过某些事物表现出来,而在反参时参事比较容易,参理则难度大些。但是人们要想治愈疾病、身体健康、生活轻松,则必须转变观点。
   由于人们遇事不是站在自然的角度,通常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这也是参理难度大的原因。心平健康学反参的方法,就是迎着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可是社会上有些人却主张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不要再想了。但心平健康学则认为对于过去有牵连的人和事,以及不平的心理状态,恰恰是人们致病的根源所在,如果不彻底清除,而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即使暂时的有效,那么疾病的反复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有些人可能会这样说,对过去的某个人、某件事越想越来气,越想病越重。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原因很简单,是你在反参时并没有站在自然平衡的角度,还是站在自己原来的角度去想,因而情绪肯定会受到影响,病情自然会加重。这也是在没有参理和掌握心平健康学的理论之前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心平健康学就研究了一套面对着矛盾,如何参解的一种新理论和新方法,就是要引导人们将过去的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影响健康的人和事想出来,用现在合于自然的观点将此人、此事想开,分析其对人、对己都是自然平衡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前的不正确的反参状态,对人们疾病的好转是极为有利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事物的观点上也会随之自然地发生变化。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可反参过去的某些事物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参理的过程。
   参悟即是从社会上、家庭里和自己身上发生的事物中去观察、去发现、去理解、去适应、去改变。观察是站在自然的角度,不是站在个人得失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的对错。发现就是发现自然力为什么会造出各种各样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和以前的因又有什么联系?而不是通过这些和自己的想象不相符合的事,去找别人的不对或不应该。理解使我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找到其必然性,而不是要求他人理解自己。当你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你理解别人多少。人们常说理解万岁,如果我们大家都能互相理解,才能在社会中轻松地生活。改变是在理解和适应的基础上改变自己,当我们清楚了因果的关系之后,只有改变了自己,才能产生影响别人的效果。
   例如:有的人对单位里的同事有不好的看法,是直接表现出来,直言不讳,那么事和理是统一的。对这一类情况,可以同时反参。但也有的人,对同一事表现形式不一样,虽然对这个人也有不好的看法,但从未表现过,只是埋藏在内心深处。对于这类人,只是反参事,效果比较差,还需参理,所谓参理,就是站在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观点偏于哪一方面。至于对方为什么是这种人,为什么这样做,要从自然力的角度,去理解这类人在平衡什么,分析其必然结果。这样对消除疾病,才能起到本质的作用。
   为了对此加深理解,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大家看过秦香莲这部历史剧,单从这件事情宏观现象来看,不用我说大家一定有同感,对该剧中的女主人公秦香莲颇存恻隐同情之心,认为陈世美为取得功名,贪图富贵,抛妻弃子,是一个忘恩负义、贪恋美色的无耻之徒,大家的这种想法就事论事则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如果换个角度分析一下,秦香莲为什么遭此不幸?当年她为丈夫考取功名,亢奋地吃苦,亢奋地付出,时常为丈夫点灯研墨,陪伴到天明。她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丈夫身上,对陈世美的未来向往的好太过了,是一种不自然的心理状态。假如陈世美考取功名之后,马上告诉了秦香莲,那么秦香莲一定会高兴无比,那种激动的心情会无法平静,乐极生悲,定会导致其它的灾难。因此无论是谁,只要你希望值过高,所反馈的结果必然是不及。但从宏观上不能说陈世美做的对,他同样不理解自然力。当年他为考取功名,心情也很不平静,才导致被金钱、美女、官位所诱惑,葬送了到手的功名,最后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如果我们都能从平衡的角度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就不难理解剧情的发展是在必然之中。通过这个事例,可以说明如果我们单从这件事上去参悟,理是很难开的。因为从宏观上解释不通的事与现象,都是由微观上的思想观念和不平静的心理所导致,所以说参悟与反参的关键是转变观点。

运用取象比类法查找致病心理

王中平

  取象比类是中国古代认识复杂性事物的一种基本思路和方法,它强调在认识事物时,先要从宏观入手,取其象数(时空)变化,观察其阴阳五行属性,弄清具体事物中蕴含着的宏观因素,以把握事物的普遍性。
   中医认为人体小宇宙是自然大宇宙的缩影,人体局部是整体的缩影,因此人们在研究人体和宇宙之间、人体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就可以取象比类。如:中医十二官学说就是利用取象比类,把人体主要脏腑意喻为一个社会,描述了人体的一些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心平健康学隶属于中医心理学,取象比类规律自然贯穿在其整个病因、病机及调治理论中。而心平健康学所研究的心理病因规律——心理和生理、病理相互作用的规律,也正是以取象比类规律为手段发现的。中医十二官取象指导心平健康学发现了很多心理病因规律,比如,中医将心取象为君主,君主管的都是大事、重要的事,所以心脏上易患病的心理病因规律之一是:为大事、重要的事产生了不平心理。而在此基础上,心平健康学又发展了中医十二官取象,使其取象比类更加细化、具体化。不仅仅只限于五脏六腑,而是把人体各个部位进行全方位的分解、分析,找出身体每个部位与我们现在所生存于其中的社会、自然界的比类关系,由此,进一步发现了更多人体心理和生理、病理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心平健康学和传统中医相比,其取象比类的更加细化、具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使疾病的性质和心理对应得更加具体。如:八纲辨证中的虚证和实证。虚是指正气不足,实是指邪气盛实。运用取象比类我们可以得到其对应的心理原因:
   虚证:一是对各种事物产生的不足心理。二是想得到没得到的心理。三是对失去产生了不平心理。
   实证:一是觉得什么东西多了,又不能让它出去,在里边存着。二是不该进来的进来了。
   同一件事因每个人的心理定位不同,导致的病也不一样。如:同一件事,都没有干成,张三认为是外边的矛盾太多,别人的干扰、影响太多所致,觉得自己没问题,自己行,这时他的身体表现就是实证。同样李四则认为是自己不会说话、没有经验、考虑事情不全面,是自己能力不足导致失败,这时他的身体表现的就是虚证。
   二、把各种病理感觉和症状同心理对应起来。如:以取象比类为手段,我们找到了一些病症感觉的定向心理规律。如:全身各部位的疼痛:主要是由急、气、恨、怕等心理所致;
   全身各部位的酸:主要由伤感、失落、伤心、艰难等心理所致;
   全身各部位的麻:主要由忙乱、麻烦的心理所致。对一些有症状的疾病,我们也在取象比类规律的指导下找到了其定向的心理规律。如:脚后跟干裂、疼痛的心理规律是:自己不愿跟着别人,或不愿别人跟着自己导致干裂。由此急、气、恨的心理导致疼痛。
   三、使身体各部位和心理对应的更具体了。如,利用取象比类规律,我们发现:头部患病多是对领导、长辈、带头人、明星或高处的东西等存有不平心理。
   手的病,多和由提、拉、帮、干、拿等产生的不平心理相连。
   下面以心脏病中的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为例,作些进一步的说明:二尖瓣的对应心理规律是:需要自己把关,产生了不平心理。把关当中松紧难以掌握的不平心理,反应在身体上就是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如,在心平健康学的临床实践中曾有一位高先生,52岁,患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多年。他曾是丹东市某单位的领导,工厂要倒闭前,有一笔职工应得款要分给大家。这是工厂最后一次分钱,当时他心理压力很大,每个人分多少,这个关很难把握。为了把好这个关,他思前想后,越想把钱分得合理,越觉得关不好把,为怎么把好这个关发了很多愁。此后不久,心脏就感觉很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得了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在处理这件事情中,“需要自己把关”而产生的不平心理,定向影响二尖瓣,对把关当中松紧难以掌握的不平心理,导致的就是二尖瓣的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取象比类作为认识复杂事物的一种方法,非常适合研究人体这一复杂的巨系统,十几年来,心平健康学在这一方法指导下所研究出的心理病因规律,解除了许许多多人的身心疾苦。通过对取象比类规律更加细化具体化的运用,我们能将多样的万事万物和复杂的心理变化串联在一起,借助疾病这个窗口,更好地认识、把握、改造自己,增进自己同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