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没有动手就不能实现创新,再好的计划、设想,脱离了动手就只能是空想、纸上谈兵。例如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而李-杨理论的确立,必须用实验证明其正确性,才能得到世人的承认。有关的实验方案多达5种,难度十分惊人,最后由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勇承重任,完成了关键性的实验,使李-杨理论得以证明。 动手能力的训练,其目标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所谓动手能力一般是指生活自理能力、做家务的能力、实践能力、野外生存能力、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等一切与动手有关的能力。 动手能力既关系到当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又关系到将来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动手是发展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如中国工程院顾院士在题为“动动你的手,练练你的脑”一文中指出:“人类身体中最精巧的部分是手部19块小肌肉,也是手的最宝贵的部分。”又指出“人和大鼠的基因结构大体相同,仅有3%的差异,但在手拥有的神经纤维的数量却相差很多,大鼠的爪上有3万根纤维,而人的手上有100万根。实验证实,当人的手指活动时,脑血流量会增加35%以上,这有利于思维的敏捷。从人的大脑皮层显示的信息来看,手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面积是最大的,几乎达到1/4---1/3,因此手的高度灵活是和大脑联系在一起,手是第二大脑。可以预言,至少100年内,人类仍造不出像手一样的机器。人手太复杂太精细,19块手内部肌和人的19块手外部肌,构成了多少种变化!“,他最后指出:“手的动作形成大脑新的兴奋点,产生一个新的联系,有利于理解、有利于记忆、思考。”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加强了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学习、理解和其他能力的发展;其次,动手能力还关系到独立自主和健全人格、全面发展。试问,一个既不会生活自理,又不会做实践活动,脱离家庭也不能生存的学生,能是个符合社会需要的后备人才?实验和操作能力既影响到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创新的重要关键。而这种复杂、精巧的高级实验操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锯段木头、钉个钉子、打个绳结、点枝火柴、剪片窗花,以致拖地、做饭、等等的动手,就是使简单的动手训练逐渐过度到高级的实验操作。没有低级、简单的训练,就难以具备高级、复杂的动手能力,因此抓紧少儿的动手训练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动手能力是当前我国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不敢动火,中学生不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不会烧饭做菜;大学生入学要家长陪同,甚至于代他挂好蚊帐;大学毕业后由于缺乏实践能力,不能独立工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的恶果,使得中国学生创造力远低于西方国家。。。。。这些缺乏动手能力的情形,比比皆是。 动手能力的训练是需要加强的时候了。 首先,要摒弃旧观念,树立“动手是关键”的新理念:过去不少家长认为动手是浪费时间,关键是取得高分,因此要求孩子不做课外的各种事,包括做家务、劳动及其他动手,一心一意做功课,取得好成绩。他们忽视了动手对思维、学习、理解和其他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不了解即使简单的钉钉子、打绳结、锯木头、烧个菜、拖次地等,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劳动和动手习惯,还能培养创造力、增强他们的独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性。要知道,在应试教育体系,孩子在学校接受的可能是大量的模仿教育,那么在家里,家长应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创造力。让孩子主动做,远比大人教育要好得多。我们在教他,他只是在模仿;他们主动去做、去尝试、去发挥,他们是在创造。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各种事情,不管是他们喜欢的“涂鸦”、实行异想天开的“捣蛋之作”,还是拆坏物品的“破坏性”举动,家长不仅不应加以制止或责骂,反而要参预、要引导,要表扬。 其次,家庭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要让孩子培养动手的习惯,家长要设法提供动手的工具、设备、仪器、药品和各种模型等,能让孩子动手的尽量让他自己动手,需要辅导的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辅导;家庭还要造就创新氛围,从环境布置到饭后聊天都要有创意,有新颖;此外,凡家庭的各种维修都尽量能让孩子参预或观察。 动手训练要做到几个结合:动手要与观察、理解相结合;动手要与思考、质疑、总结相结合。光动手,不动脑、不观察,就是盲目的实践,是难以取得成果和提高能力;动手要与孩子的好奇心相结合;动手还要和安全教育相结合。凡涉及用电、用刀具、用火等较危险的操作,应事前给孩子讲清安全事项,决不能“因噎废食”而不准孩子动手。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方法,从点滴做起、长期训练:从简单的“穿珠”、剪纸、划火柴、拧螺丝、做家务,到学习各种各样的修理、拼模型、做手工,直到设计、操作、实验等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系统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最后,要让全社会都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校,更要加强动手的训练并引进教学中来,使我们的学生一进入社会就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实践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