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人的住

 小脚丫工作室 2012-06-26

上海人的住

   说起上海人的住,大部分人会跳出‘石库门’这个字眼和影像。描写上海的电影,拍到上海的房子,就是石库门,反过来,拍到石库门房子,就暗示在上海了。但把石库门这种房子作为上海房子的典型,那正是把上海人的房子给简单化了。

   49年前,上海的房子可以大致分成以下类:

   一是大花园洋房。

   为独立的大洋房,花园很大,房子的面积也很大,除了那些可以称为‘公馆’的以外(面积超大,一般公、私两用),居家用房子一般面积在300平方以上,花园面积在500平方以上,英式的居多。

  介绍一个典型的布局。一楼是客厅和厨房,客厅很大,可以开派对,可以跳舞,方向朝南,有落地门通往花园。厨房也很大,奇怪的是厨房里除了有西式灶,用煤气的,往往还有中式的灶头,和农村用的大灶头差不多,猜想是因为住这种房子的人肯定会有很多佣人,吃饭当然要用大灶烧。一楼还会有一个小厨房,贴近客厅,准备点心用的。一楼还有锅炉房,采暖用,一般烧煤,是另门进出。

   二楼有二到三间正房,小孩用或作客房,朝北也有房,给贴身佣人住的,主要照顾小孩方便一点,房间很小,但装修不差。二楼有很大的阳台,小孩玩的地方。

   三楼为主卧,因为是顶楼,有斜顶,所以有效面积小一点,南面是大阳台,落地窗和门,进门是主卧。主卧的东面和西面布置小间,和主卧有门相通,东面常常布置卫生间,西面布置箱子间,箱子间是放箱子用的,那时箱子较流行。主卧的门厅很大,上海人叫为‘走路口’。朝北是晒台,晾衣服。因为英国多雨雪,所以英式房子的屋顶斜度很大,利用这些空间,设计了较多的储藏间,包括斜顶下面的空间,所以上海的洋房有假三层(二层楼的房子),和假四层(三层楼的房子)之说。那时上海没有空调,这种设计在主卧的两边布置了小间,相当有隔层,同时南北通风,使主卧在夏天也很凉快。

   大洋房当然要有汽车库,上海人叫汽车间。汽车间不和主楼相连,考究的汽车间是两层的,一楼当然停汽车,二楼是给司机住的,包括他的家属。

  花园用黑色细竹子围起,里面种一排冬青树(上海人叫冬青,正式学名好像不叫冬青),2米高以上,以挡好奇人的视线。冬青里面再种各式大树,常有梧桐、桑、松。柏等,也种一些江南常见的枇杷、桃等果树,窗前会种一、二颗桂花,上海人很喜欢桂花香。花园的中间当然是草坪。

   上海人叫这种房子为大花园洋房,砖木结构,木门木窗,窗外都有百页窗,大多建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座落在上海的徐汇区、静安区、卢弯区,武康路、复兴路、湖南路、安亭路都有大片。抗战胜利,上海还建了一些新式花园大洋房,国民党大员建的。现代式的,两层的,不超过三层,特点是二楼有甲板式的大阳台,房间采光良好,玻璃窗很多。数量不多,主要座落在现在延安路凯旋路一带,解放后政府曾大片收走作为肺结核防治所,现在怎么样不知道了。

  二是小花园洋房。

小花园洋房和现在的联体别墅差不多,好一点的两连体或四连体,大多数是连排的,房型较紧凑,单开间门面,一楼是客厅和厨房,二楼是房间,小孩住的,三楼是主卧。也有二层的。花园比较小,花园外没有围墙,花园和花园也连在一起的。式样很多,比较有特色的是西班牙式,造型漂亮,土红色的顶,米黄色的墙,最难看得是日本式,造型收敛,虹口区那里较多。小花园洋房有时会成批造,那一批房形成的弄堂就是大弄堂,弄堂宽,路面也好。

   三是新式公寓。

新式公寓在上海属于档子很高的住房,主要是配套齐全,有电梯,卫生,管理也好,地段优良,集中在上海的高档地区。上海在八、九十年代盛行换房时,有一句话叫‘落地钢窗,打蜡地板’,身价很高。其实它们和现在的高层、小高层差不多。

   四是新式里弄。

  新式里弄的房子就是连排的房子,组成弄堂,房型大致一样,一楼客堂,厨房在朝北间,楼梯很窄且拐弯多,所以二楼的家具要从窗口吊进去。二楼有一间正房,一间亭子间在一楼厨房的上面并且在二楼的中间,层高低。三楼一间主卧,也有一间亭子间,也在二楼和三楼的中间,朝北有个晒台,一般没有阳台,如果有,也是小小的,透透气而已。两排房子的间隔很窄,俩人的距离。所以对门的邻居打开窗说话真是方便。没有花园。如果房子更加小,又旧,也有叫旧式里弄。

  以上几种房子都是西式风格,并且都有卫生设备,在上海属于上层。分布很多,可以说全中国城市中,上海是西式房最多的。

   五是石库门

   石库门这种房型好像是上海特有的,特点是联排布置,形成弄堂,外立面都是高高的围墙,门框是用石条围起,大门是黑色的,很厚,石库门这种叫法大概因此而起。推门而入是一个天井,不大,有些天井里还有井。进一楼是客堂,客堂后面是厢房,二楼或三楼是比较方正的房间,二楼的房间正面是一排窗。楼梯在后面,暗而窄。绝大多数没有卫生设备,考究一点的会用板拦一小间放马桶,所以上海人叫卫生间为马桶间。每天清早,天还没有亮,马桶车会来,清洁工拖长声叫“倒马桶喽――”,这个声音穿透力很强,叫醒每家每户睡梦中的家庭主妇出来倒马桶,因为每天只倒一次,过时不候。大多数石库门房都住了好几家人家,倒了马桶还要洗刷,刷马桶的刷子是用竹子做的,为了刷干净,马桶里还要放毛蚶的壳,用铁丝串起来的,所以刷的时候声音很响,是上海当时早晨的风景线。

   石库门房外面看上去很壮观,但这种房子的楼板和分隔墙都是用木板,用现在的话来说私密性很差,年代长了,木板会有缝或小洞,几家人住在一起,会产生很多小市民的故事。解放前拍的很多电影,如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十字街头等等,好多故事都发生在石库门房子里。

   石库门房的好坏相差很多,但是没有卫生设备是这种房子的致命伤,一直到现在,有些成片的石库门房子的改造是市政府伤透脑筋的事,拆掉有点不舍得,但卫生设施就是没法增加。

   六是本地房

  本地房也就是上海土生土长的房型,原来的南市区基本上是这种房子,现在差不多都拆光了。形容起来比较难,但你如果去过什么周庄、同里旅游,什么江南水乡,那边的房子就是了。间陋的房子,老百姓自己造的,砖木结构,除了两边的山墙以外,基本是以木为主,这种房子,如果面积大,住起来还是比较舒服的,上海人说“摊得开”,但实际上上海地皮愈来愈少,市区住这种房子,大多很挤。本地房没有卫生设备是肯定了的,并且一般自来水不进屋,公用供水,供电也很差,电线乱拉,公用电表。所以每个月几十家算分摊电费水费,忙得很。

  七棚户

  棚户,顾名思义,是棚不是房,搭出来的栖身之地,简陋之极,不及农村的房子。最差的叫滚地笼,连棚都不是是笼,换言之,猪羊都嫌弃,鸡鸭呆的地方。过去闸北杨浦最多。棚户成片的就叫棚户区,像样的路也没有一条。这种房的唯一好处就是地震不会死人。上海有一句话说,“不怕家里天火烧,就怕路上摔一交”,说的是上海是商业城市,脸面最要紧,衣服要光鲜,至于家么,哼哼,彼此彼此。上海市政建路,路建好了,路比门坎高,门的一半高,正是出门见路。上海改革开放,住房改造,首先就是改造棚户区,现在已经找不到这种房子了。其实应该留一点,让年轻人见识见识。

   介绍了老上海的房子,知道上海的房子好坏差别简直就是天堂和地狱之差,那么住的人当然也有这么大的差别。在上海你看一个人,从穿着上看可能可以大致区分贫富,但真正看的出来就是家,甚至不用进他家,只要他手指指一指他住哪儿,你就知道他的家底。

   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上海新建的住房不多,有一些工人新村建在当时的城市边缘,但上海人口增加很快,解放后,和平时期,人口生育高峰,外来人员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厉害,但总不断有人涌入上海,上海的住房日益紧张。上海有个滑稽戏叫“七十二家房客”,讲的是一幢房住了七十二家人家,当然有点夸张。这个戏讲的是解放前,但实际上,当文革结束,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涌回上海时,上海的住房进入“七十二家房客”。解放前后出生的人,正当进入婚嫁年龄,没有房子,怎么办?大房间隔成二间,搭阁楼,睡地铺,走廊改房间,厨房改房间,储藏室改房间,搭违章,实在没有办法,晚上用布帘拦住床,也算一间,遮眼不遮声。

  你走进一幢普通的楼房,虽然外面看上去卖相还不错,里面要吓你一跳,如果有公用厨房间,可能有好几个煤球炉,每个煤球炉上面有一个给烟熏黄的白炽灯泡,你不要以为厨房这样也就罢了,一路走进和走上去,你会看到走廊上,楼梯的拐弯平台处都会出现煤球炉,星期天的中午和晚上,整个楼房都油气腾腾的,上海人喜欢自己烧饭吃,又会做菜,热炒冷盘、靓汤甜点,一个不少,苦中作乐也。

   外地人常觉得上海人不大讲人情,主要原因是亲戚朋友到上海,上海人很少请他们到家里做客,更不用说客住在上海人家里,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养成习惯,所以直到现在,房子很大了,也少有请客人到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