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绪钱珍千字文

 东山之樵夫@ 2012-06-26
 
 
 
光绪通宝背“千字文”钱,因其自身的独特和较为难觅,并有一些未解的历史问题留存,故为泉家们所珍爱。

    目前发现,形成了系列,字数最多的光绪“千字文”钱,是由宝泉、宝源两局铸造的。此种钱各为六枚,均为“宇”、“宙”、“日”、“列”、“来”、“往”这六个字。这种钱的形体小巧玲珑,集齐两局的钱,一共为12枚,不意自成为一种“千字文”套币,别有一番情趣。

    《千字文》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广泛流行的少年儿童习字的启蒙读物,至今己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它是由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 —549 年)的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写的。正文都是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署往,秋收冬藏------”这样的文字组成。每句四个,共二百五十句,合计一千字,故称《千字文》。

    此文虽然仅有区区一千个字,但内容极其博大。

    所选之字,大都是些常用字,绝少生僻字。此文起手从天地开辟讲起,由浅入深,告诉人们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铁器(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文中内容则涉及到人类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行文流畅,通篇用韵,好记易诵,气势磅礴。

    那么,《千字文》与钱币又是如何有了联系的呢?

    到了清末的光绪年间,世界已处在大的变革前沿地带,承续旧的陋习,民间私收、私毁、私铸当朝制钱的恶习未改,成了一种怙恶不悛的坏风气。这样的时候,官铸的制钱自然日渐稀少,结果造成了集市间交易的不畅,原已存在的荒更是日益加重。当时的朝野,与前朝将亡之时相似,大臣们纷纷奏议,要求严查局私贩制钱,革除积弊,以正国法。可悲之处就在于,虽有雄心壮志,却回天之力。为此,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户部尚书麟书针对御史安维峻要求复行革除弊积之法的奏折置若罔闻。不敢和不欲欺上瞒下的关口,大臣们奏称:“今思得一除弊之法,拟嗣后户工两局鼓铸制钱,仿照我朝顺治、康熙年间旧制而变通之,于钱之背面空处,将钱模加一楷字,按照《千字文》字样一季一换,该局卯钱即按季尽数批解,庶验收时不难立辨。如蒙俞允,再由臣部详核,应自何时更换,行知该局遵照办理。”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此折被恩准实施了。宝泉、宝源二局着手铸造了光绪《千字文》制钱,这类钱一般钱径在1.6厘米至2厘米,单枚重在 1.6克至 3.4克左右,于钱背穿上专门加铸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上的汉字,计有宇、宙、日、列、来、往六字十二种,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中,有了方孔铜钱,顿然间就出现了一道奇丽的风景。

    钱上的六个背字,分别取自《千字文》中第569151820字,并不是从《千字文》第一句、第一个字的“天”字开始,而是有选择地使用,语义不吉利的“洪”、“荒”等字,均避而不用,有姓氏之嫌的“张”字,也去除不用。除宇、宙两字组成一个名词外,日、列、来、往之间既不连贯,整体排列顺序也无内在关联。所以在光绪“千字文”钱上,没有完整的句子,排列起来显得断章无序,使人捉摸不透。这种排序方式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有意安排的,麟书知道既然是利用《千字文》来做防弊手段,做为防弊工具的本身就应该是保密的,但事与愿违,《千字文》的内容路人皆知,麟书只得采用障眼法,到季时从《千字文》中任抽一字,交付宝泉局、宝源局做为本季生产制钱的添加字,让所有局外人无序可循、无迹可查,验收时则到钱局和市面看看是否有本季添加字,就知道钱局是否铸新钱了,达到防止了官局炉头不铸新钱的目的,称得上一个绝妙的好方法。
    除宝泉、宝源局生产过“千字文”制钱之外,天津宝津局也铸造过“千字文”制钱。目前已发现得实物中,就有“宙”、“日”、“来”三个字。这是否与宝泉、宝源“千字文”制钱排序相同或自成体系,因为没有完整排序实物做对比,现今已无法断定。加之历来发现宝津局光绪“千字文”制钱实物稀少,又无法排除其试铸币性质,已使其成为了光绪“千字文”制钱中的珍品。

    另外,我们偶尔还能够看到其它一些添加背字的光绪制钱,亦不乏珍罕品。宝云局有背“金”字,宝东局有背“金”和“村”字,宝川局有背“川”字等。“金”字是否从《千字文》的“金生丽水”句中所取,或属于记地性质的添加字?尚待做进一步考证。“村”字并未出现在《千字文》中,当然也就不能称之为光绪“千字文”钱。“川”字虽然属于《千字文》中的字,但已被证明是川局所铸属于记地性质的添加字,更不能称之为光绪“千字文”钱了。

    其实,在这之前,千字文就已出现在清代或邻国的货币中了。

    据有关资料记载,咸丰时户部发行纸钞上的号码冠字,发现有“天”、“地”、“宇”、“宙”等19个字之多;乾隆四年宝福局的铸炉字号分别是“天”、“地”、“人”、“和”;乾隆五十六年铸炉字号又各是“物”、“阜”、“民”、“安”。这样,《千字文》中的文字用于咸丰银票上为冠字号,用于乾隆钱时为炉号。到光绪时所出现的“千字文”钱,同样是光绪宝泉、宝源两个铸钱局的分局铸钱厂各自的字号。但不同的是,它直接铸在方孔铜钱的钱背上,使这些铜钱背文产生了各种不相同的字。来源:www.artxun.com

    不独我国,邻国朝鲜的古代钱币“常平通宝”,自朝鲜李朝仁祖李倧十一年(1633年,明崇祯六年)由常平厅设监始铸,至肃宗李焞五年(1678年)更以法律命定各有关厅、曹、营、监等分工铸造,及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以机所制黄铜钱问世,前后铸行达 260年之久,在中近代朝鲜货币史上占统治地位。据统计,这种方孔钱共录用“千字文”开首部分的字,竟达32个之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