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辜的死者,无奈的凶手

 昵称936669 2012-06-27

哈医大杀人案:无辜的死者,无奈的凶手

医院本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为何会成为杀人报复的罪恶之地?

 

2012年3月23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岁的病人李维轩持刀刺杀医护人员,导致3名医护人员受伤,一名实习医生死亡。惨剧在数分钟内发生,结束。

 

这就是震惊社会的“3?23哈医大杀人案”。

 

让人感到痛心的是,此事被网络报道后,居然有6成以上网友对实习医生被杀感到“高兴”。生命原本是最为珍贵、最应被尊重的,而一位实习医生的死,却引发了一些人的“叫好”声,不能不说是种悲哀。这样的悲哀后面,隐藏的是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医患矛盾。

 

只是,用暴力的方式寻求更好的就医环境,本身就走错了路。而警方调查后发现,李维轩和被杀的实习医生王浩之间,并无任何医患纠纷,也无私仇,他们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之前也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际遇,陌生得犹如路人甲和路人乙。那么,李维轩的屠刀缘何举起?

 

六进医院,悲剧早已埋下伏笔

 

李维轩的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大杨树镇,长期以来,他一直生活在一个悲剧性的家庭中:出生10个月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了婚,他被判给了父亲;3岁时,父亲因伤害罪、抢劫罪在河北被判处死缓。

 

父亲入狱后,李维轩一直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两位老人生活十分贫困,每月仅靠1300元的退休金和低保过日子。

 

父母离异、父亲坐牢的事实无疑给李维轩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他常常一个人安静地待着,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说话。因为,父母的事情就像一道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疤,他害怕被别人问起,也害怕别人揭开他的伤疤。

 

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李维轩从初一开始就辍学在家。在家待了一两年后,李维轩打算去北京打工。由于经常腿疼,也看不起病,在北京工作10个月后李维轩只好选择回家治疗。

 

他的腿病还没得到确诊,爷爷李禄却患上了胃癌。2009年7月,李禄做了一次胃癌手术,总共花费10多万元,欠债数万元,这让李家的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2010年,李维轩发现自己的腿病似乎更加严重了,时不时腿疼,连走路都成问题。由于附近没有特别好的医院,他们决定筹钱去哈尔滨治病。9月,爷爷带着李维轩坐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黑龙江省最大的医疗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哈医大一院)求医。

 

但是这一次看病结果让人失望,李维轩的病因并没有得到确诊,当时被医生按照滑膜炎进行了治疗。李维轩吃了药之后腿疾并不见好,而且越来越严重。2011年4月,他第二次来哈医大一院检查治疗,病情又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回家后,李维轩的腿依然痛且无力,没辙,5月,爷孙俩第三次来到哈医大一院。住了几天院以后,李维轩突发高烧,经检查,是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于是哈医大一院大夫让爷孙俩去专门收治肺结核患者的哈尔滨市胸科医院治疗。在胸科医院,李维轩被确诊为肺结核。

 

从滑膜炎到强制性脊柱炎,再到如今的肺结核,爷爷李禄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每次看病的结果都不一样?而且越看病越多呢?再说,自己家族并没有肺结核史,李维轩此前也没有肺结核的症状,李禄开始怀疑医生用的药有问题。

 

由于不堪忍受高昂的治病费用,李禄只能带着孙子回到内蒙古治疗肺结核。可是肺结核刚有好转,强直性脊柱炎又严重了。无奈之下,李禄再次联系了哈医大一院的一位副主任医师,该医师让他们到医院再看看。

 

2011年7月,爷孙俩第四次来到哈医大医院。但主治医生刚巧不在,只是在电话中告知他们:回家后继续吃3个月口服药治脊柱炎,再治疗肺结核。又白跑一趟!爷孙俩只能再次返回内蒙古治疗肺结核。但从那以后,爷爷发现李维轩有点不太对劲,经常一个人傻笑,有时还情绪激动地拉着爷爷的手说:“我不打工了,我要上学!”为了哄孙子高兴,爷爷满口答应。刚说完,李维轩就高兴得在走廊里大喊大叫。

 

2011年12月,因李维轩的强制性脊柱炎愈加严重,爷孙俩第五次来到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医生郑一宁接待了他们。在医院拍完片子后,郑一宁认为李维轩的肺结核还没好,于是给他开了治疗肺结核的口服药,让他回去吃两个月。

 

2012年3月,得知李维轩的肺结核已经痊愈,李禄带着孙子第六次来到哈医大一院。此时,李维轩的强直性脊柱炎越来越严重,上下床和上厕所都疼得不得了。这让李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只想尽快治好孙子的病。去哈医大之前,他还兴奋地告诉邻居:“孙子这次去哈尔滨肯定能看好,打5针(类克)就行。”

 

李禄和邻居们万万没有想到,怀着兴奋与希望上路的李维轩,却走上了一条再也无法回头的路。在这条路上,他和王浩相遇。

 

一个有着招牌笑容的实习医生

 

今年28岁的王浩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有着一个幸福而温馨的家庭。父亲在当地一家信用社上班,母亲几年前退休在家。王浩还有一个小他4岁的弟弟,兄弟俩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双双考上了大学。

 

2009年,王浩考上了哈尔滨医科大学09级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在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的临床实习工作。

 

在朋友和同学眼中,王浩是一个特别阳光的人,1.82米的个子,长得瘦而帅气,戴着一副金属框眼镜,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温柔得简直就像个姑娘。王浩也希望用自己的笑容给患者带来温暖,一位护士说,平时帮助医生给病人看病时,他也始终温和地微笑着。

 

王浩在电脑方面也是一把好手,经常教大家如何使用制图、统计软件。同学们平日里学习和实习都各忙各的,却一致都把王浩的电话当成了热线,遇到困难都爱找他。

 

良好的家庭环境,一帆风顺的求学之路,温柔的笑容和好人缘,明媚的前程,构成了王浩五彩缤纷的人生。

 

2012年3月23日,王浩照例来到哈医大一院工作。经过住院部五层时,他习惯性地看了一眼走廊上30多位医务人员的公开栏,然后愉快地想着,总有一天,自己的名字和照片也会出现在公开栏中。做一名杰出的医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到今年为止,王浩学医已经整整8年。与其他硕士毕业生忙着找工作不一样的是,王浩想继续求学。去年12月,他通过了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博士生面试,今年8月就会前往香港。为了自己的医学理想,王浩打算在香港念完博士以后,去美国继续深造做博士后。王浩的一位同学说,王浩已经将风湿科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决心研究各种疑难杂症,为风湿病患者带来福音。

 

而李维轩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风湿病患者。

 

充满杀气的看病过程

 

3月23日上午9点,李维轩和爷爷再次来到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兴冲冲地告诉接待医生郑一宁,自己的肺结核已经痊愈,想住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郑一宁建议他先去哈尔滨胸科医院检查。

 

中午,李维轩终于拿来检查结果,却被告知没有拿胸科医院的门诊手册,他只好又跑一趟。下午,郑一宁看过片子后,认为李维轩的肺结核病虽已好转,但仍需继续观察3个月,再进一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祖孙俩嫌来回跑麻烦,坚持要住院治疗。郑一宁就带着他们去找科室副主任医师赵彦萍,但没有让李维轩进赵彦萍的诊室。

 

李维轩的脸色当时就变了。他认为,医生不让他进去,是嫌弃他得的是传染病,而且来回折腾的看病过程,也让他觉得医生是在有意为难他。回想自己的看病历程,不乏心酸与绝望,看医生的脸色不说,还伤身伤财。自2010年9月以来,他和爷爷几次辗转于大杨树镇和哈尔滨之间。在近万公里的往返奔波中,医疗和交通住宿前后花费约7万元,其中自费医疗的就有5万元。

 

想着奔波求医的一幕幕艰辛、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治病过程中医生的冷眼,李维轩的心理终于崩溃,顿时感觉气血往上涌……

 

下午,和爷爷回到旅馆后,李维轩偷偷出门买了一把水果刀,独自返回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此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有的医生下班了,有的去住院部了,风湿科室的30多位医护人员只剩下5个人。

 

其中,实习医生王浩的办公桌紧挨着门口。他背对着门,正在电脑上聚精会神地写病历;他旁边的是住院医生王宇、女研究生于惠铭;女住院医生郑一宁则坐在室内正中间的桌子旁,另一名男研究生背对着门坐在窗边的桌前。

 

李维轩进办公室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发现。尽管有些响动,但大家以为是谁把凳子碰了。5人忙着工作,没人注意这近在眼前的危险。

 

李维轩的屠刀,就在此时举起,第一个对象就是紧挨着门的王浩。但没有人看到王浩是如何被刺倒在地的。也许,连王浩自己都不知道,是谁杀害了他。李维轩不是他的病人,也不是他的仇人。

 

王浩倒地时,旁边的医生王宇也在忙,当他感觉有一把水果刀在眼前晃动时,还以为是谁在和他闹着玩呢。可是一瞬间,水果刀已经扎向了他的面部。王宇躲闪不及,直感到眼眶一阵剧痛,刀已经刺穿眼眶。等到其他几位同事反应过来时,王宇的面部已经血肉模糊。

 

连伤王浩和王宇之后,李维轩又接着拿刀刺向了另外两名女医生。诊室里顿时充满血气。眼看自己已酿成大错,李维轩仿佛如梦初醒,接连捅了自己数刀后趁乱逃走。

 

很快,他就被闻讯赶来的警察抓获。被抓时,李维轩没反抗,只是对闻讯赶来的泣不成声的爷爷说:“爷爷,我不想活了,不想增加你们的负担了。咱们一次次来,他们一次次刁难咱俩,又检查又拿病历本,钱都花完了还看不上病。”

 

这是他第一次抱怨。作为一个病人,在经历了一次次折腾的看病过程后,他的杀人动机显得如此简单,让人唏嘘。

 

两个家庭的悲剧

 

惨案发生后,王宇经多方抢救终于脱离危险;另外两名女医生伤势较轻,并无大碍;只有王浩,这个与凶手毫不相干的年轻实习医生,连一声救命也没来得及喊出,就匆匆离开了人世。

 

3月24日凌晨3点多,王浩的父母赶到医院。看到儿子的尸体,王浩父亲的眼前马上就黑了,母亲过度悲伤,几乎气绝。

 

为了处理儿子的后事,王浩50多岁的父亲不得不强忍着泪水。但是,只要静下来,想着与自己年轻有为、温和懂事的儿子转眼之间就阴阳两隔,泪水还是控制不住,不时从布满血丝、红肿的眼睛中滚涌而下。

 

3月29日,王浩头七。上午,王浩的弟弟给哥哥烧了一些纸钱。他怎么也无法接受哥哥已经离他而去的事实,为人正直、爱钻研的哥哥,一直是他学习的榜样。就在出事的前几天,王浩还跟妈妈通电话,说要见导师,想买两件像样的衣服,可一直忙,没时间去买。3月25日,王浩的同学和朋友给他买了他生前喜欢穿的衬衫和外套,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套衣服。

 

本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前程已经在向王浩招手,但是突然间却画上了句号。王浩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李维轩也有自己的梦想。不久前,他给自己买了《做人的N种技巧》《求人办事技巧大全》《年轻人如何适应社会》等几本书,没有事的时候就翻着看看。李维轩知道自己在交际方面的弱点,想通过看书弥补一下,以便自己在社会上能够吃得开。

 

他原本希望这次彻底治疗后,就外出打工赚钱,帮助家里偿还债务,然后好好孝敬爷爷奶奶。但是一念之差,梦想就被自己亲手击得粉碎。

 

这原本是个不该发生的惨案。

 

如果,李维轩的病从一开始就能得到确诊,在此后的多次长途奔波治疗过程中得到有关医生仔细认真的救治,他也不会因此内心充满愤怒;如果医生都能像王浩一样,对待病人面带微笑、温柔相对,李维轩那颗略带自卑、逐渐愤怒的心就不会顿起杀机;如果李维轩能够理性看待医生,不那么敏感自卑,学会舒缓情绪……

 

然而,生活没有如果。

 

李维轩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案发当天,他被哈尔滨市警方正式拘捕,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惩处。

 

到今年5月30日,李维轩才满18岁。他的将来如何,目前尚不可知。唯一确定的是,他后悔了。他想念爷爷奶奶,也想念还在监狱中的爸爸。但他也说,他和爷爷大老远来,医生不理他,不了解他的痛苦,这让他非常生气,挺恨大夫的。

 

李维轩一直是父亲活下去的希望,经过努力改造及不断减刑,父亲明年5月就可以刑满释放,和儿子在一起生活。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即将刑满出狱的时候,儿子却因为一时冲动犯下大错。

 

两个陌路人,一起悲哀事。他们的人生本没有交集,却成为了医患纠纷的牺牲品;他们都是年轻的、善良的人,却在这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中,丧失了生命、前程,让人心痛、心酸、心寒。

 

事实上,哈医大一院的血案,虽然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极端案例,却不是个例。就在4月13日上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又发生一起刺伤事件,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邢志敏在看病的诊室,被不明身份男子所刺,右侧颈内静脉被完全割断。

 

近年来,我国医患之间纠纷频发,双方的冲突频繁走向极端化,医患矛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而这个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社会问题,不断地让患者和医生来消化,最后,双双成为受害者。社会问题变成家庭的悲剧、个体的悲剧,这其中,究竟哪里出了错?

 

(文中李维轩为化名)文/海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